姚志國
摘 要:中國小說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史傳散文等。《左傳》作為史傳文學的杰出代表與小說有很密切的血緣關系。小說所具有的人物、情節、環境等核心要素,在《左傳》的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左傳》作品中蘊含了諸多的小說因素,對后世小說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中的經典篇章,通過對它的透析,可以更好的研究《左傳》孕育的小說因素。
關鍵詞:《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小說因素
小說是大眾熟知的文學樣式,縱觀中國小說的發展歷史,小說的源始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神話傳說、歷史散文、寓言故事等。作為敘事性文學,在小說發展過程中,先秦歷史散文對小說發展的影響、促進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左傳》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著作,作為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史,以多變的筆觸、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多變的情節反映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發展進程,“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1],文學性很突出,標志了我國敘事散文達到了一個成熟階段。小說是一種以敘事為主,側重刻畫人物形象的文體,基本特征是“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完整復雜的情節敘述,具體充分的環境描寫”[2],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核心要素。《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中的名篇,所記載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魯僖公三十年,這一年晉秦共同圍鄭,鄭國老大臣燭之武在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王退兵,從而挽救了鄭國。文章短小精悍,意蘊豐富,小說所具備的核心要素在文中均有體現,從這篇文章中可以以小見大,透析出《左傳》孕育的小說因素。
一、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文字不是很多,可通過個性化的言行,人物形象的刻畫卻是異常鮮明。“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燭之武尚未出場,通過佚之狐的口,便知這是一位才華出眾,能一錘定音的人物。當鄭國國君親自去延請他時,燭之武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辭淺義深,敘盡了燭之武抑郁不得志,才華不能施展的幽怨和辛酸,既有對國君不能識才用才的埋怨,又有自己光陰荒廢的苦痛,短短一句話中,肝腸百轉,令人噓唏不已。當鄭文公賠禮道歉后,燭之武最終“許之”,體現了他敢于擔當,勇挑重擔的愛國情懷,前面推脫的言辭,只是他多年來不受重視內心幽怨的傾訴。作品寥寥幾語就勾勒出一位憂國憂民、懷才不遇、勇于擔當的賢能大臣形象。文章接著敘寫了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以其遠見卓識和犀利辭鋒與秦穆公斗智斗勇的過程,成功說服秦國退兵,晉國在此情形下也無奈退兵,鄭國的危局得以解除,燭之武能言善辯、智勇雙全的一面更是進一步得到充分展現。
再看鄭文公,鄭國國力較弱,常受大國欺凌,文公處事謹慎,搖擺于大國之間,一次又一次保全了鄭國。這次事件再一次表現了文公權謀隱忍、善于應變的特點。國難需忠臣,當佚之狐推薦燭之武時,文公毫不猶豫聽從了他的建議;當燭之武表現出埋怨、推脫之意時,文公又馬上放下國君尊嚴,躬身向燭之武賠禮道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充分體現了他的隱忍。“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文公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家國利害關系,竭力說服了燭之武,又充分表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善于權變。所以,在《燭之武退秦師》不長的文字中塑造出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對人物的刻畫比較深入和細致。
二、完整復雜的情節敘述
《燭之武退秦師》記述了歷史上有名的一次軍事事件,對秦晉兩國,以及鄭國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整個歷史事件記述得詳略結合,首尾完整,脈絡清晰,起伏跌宕,故事性很強,戲劇性很突出。
結構嚴謹,情節波瀾起伏。作品開篇從晉秦聯合圍打鄭國開始,到秦國毀盟后,晉國無奈退兵結束,首尾照應,故事完整,事件頭緒交待得很清楚。晉秦圍攻鄭國,鄭國陷入危機,局勢很緊張,燭之武說服秦王退兵后,局勢得以緩解。可秦國私自退兵,又惹惱晉國群臣,子犯建議國君攻擊秦國以泄憤,晉秦矛盾一觸即發,情勢陡然危急,幸好晉國國君比較理智,通盤考慮下最終偃旗息鼓,事態最終平息下來,整個敘事波瀾起伏,張弛有度,頗有戲劇性。
文約事豐,情節設置巧妙。晉秦聯合圍鄭,鄭國風雨飄搖,危在旦夕,怎么破局擺在鄭國君臣面前,這時佚之狐想起了從未獲得國君信任的燭之武,并向國君推薦了他。此時的燭之武已經年過七十,僅任職圉正,地位卑下。升平時節未重用人家,生死存亡之際,怎么能讓燭之武心甘情愿,慷慨赴難呢!顯而易見,這時就得看國君怎么樣亡羊補牢了。文章沒有細寫佚之狐怎么勸諫文公禮賢下士,也沒有寫英才蒙塵,文公怎么追悔莫及,僅僅用“公從之”三字表述,簡潔精煉,既表現了文公在國家生死存亡之時處事的果斷堅決,又為下文文公放下身段,低姿態延請燭之武奠定基礎。情節安排、詳略結合很講究。
當燭之武見秦王時,第一句話是“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意思是我不是來乞求你的,我來是為你好的!這對秦君來說絕對是意料之外的話,在他想來,鄭國派使者來,一定是來乞降的,現在卻聽到了這樣一番話,這對穩操勝券的穆公來說不妨多聽聽,所以這是一句至關重要的話,燭之武以自己的膽識和氣魄,突出奇兵,營造了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這個情節可謂是承上啟下,既照應了前文佚之狐的薦語,又為下文燭之武的游說作了鋪墊。所以,這篇短文敘事行文別具匠心,情節敘述曲折有致,藝術效果很突出。
三、具有充分的環境描寫
《燭之武退秦師》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設置了復雜精巧的情節,在環境氣氛的營造上也是聲重色濃。作品開篇敘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在交待事件起因的同時,也營造了一種緊張危急的氣氛。晉秦兩國在當時都是大國,鄭國是一個中等國家,兩個大國聯合起來圍打它,鄭國的下場可想而知。鄭國可以說是危如累卵,生死存亡在一線。在此情景下,鄭國如何應對、保全自己,扣人心弦,引人思索,從而使讀者對下文充滿期待。隨著事件的發展,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進一步增添了緊張氣氛。燭之武成功說服秦國退兵后,晉國大臣子犯對背信棄義的秦國“請擊之”,局勢又平添了變數,晉文公最終做出“不仁、不知、不武”的判斷,最后也撤軍,至此整個局勢才平緩下來。文章就這樣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有力增添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綜上所述,《燭之武退秦師》雖然篇幅短小,但在人物塑造、情節設置、環境渲染上均體現出小說的藝術要求,初具了小說的萌芽。《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中的代表作品,管中窺豹,《左傳》的眾多篇章孕育了很多小說因素,對小說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清)朱彝尊.經義考[M].卷169頁引賀循話.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