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苗苗+高秀紅
摘 要:粟裕作為無產階級的高級將領,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深化理論認識。粟裕用先進性的軍事理念指導軍隊,深化參謀工作理論,進一步完善了新四軍的司令部建設,為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關鍵詞:粟裕;參謀工作;新四軍
一、促使粟裕參謀工作理論形成的歷史條件
參謀機關是大部隊指揮作戰的中樞系統,在戰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參謀長和各分職參謀對于軍隊的戰略部署、思想建設、生活秩序和訓練工作等都附有組織權和領導權。1940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面爆發以及抗日戰爭處于全面反攻階段,中共中央東南局于5月4日發出《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的指示[ 1] 。根據這一指示,為壯大軍事實力,新四軍軍部依據此時軍隊規模擴大和戰略方針轉變的現狀,加緊參謀機關的建設,推進了新四軍參謀部建設進程,也為粟裕參謀工作理論的形成創造了一定條件。
第一,參謀機關建設對于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的有利時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為放手發展抗日力量,壯大軍隊實力,新四軍的作戰方針由長期分散的游擊作戰轉變為自衛性的運動戰、殲滅戰,因此也對正處于雛形的新四軍參謀機關提出了現實性的挑戰。部隊規模在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的參謀部門在戰前、戰時、戰后合理部署和分配各個環節的工作,粟裕認為:“現代戰爭是雙方各種力量的決賽。決定勝負的諸多因素中,參謀機關的強弱對戰爭指導的正確與錯誤,是重要因素之一。從指揮角度講,整個部隊的生命,掌握在軍事機關手上,參謀機關的工作,對戰爭的勝負具有決定性作用。”[2]參謀工作的完善程度,決定了軍隊的指揮人員能否在作戰時行之有效的使用軍隊,這也是粟裕加快建設新四軍參謀機構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參謀機關軍隊建立和發展是進一步完善的軍隊建制,提升軍隊戰斗力獲得戰爭勝利的前提。粟裕曾指出:“要使編組十分復雜的軍隊密切配合,各方協調作戰,必須具有更加健全而堅強的參謀機關,來協助首長很好的進行組織指揮。”[3]著重加強新四軍參謀機關建設,在培養軍事人才和適應戰爭需求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為保證首長決策的正確性,各參謀人員在素質要求上,必須擁有一定的軍事謀略,并且經過長期的實踐鍛煉。因此,駐足于調整后新四軍的發展,參謀機關的建設在時間上顯得更加緊迫,將其提在部隊建設的重要日程上,則是邁開部隊建設發展的第一步,由具有軍事遠見和在實踐中成長的各參謀組成的參謀機關是提供調整預案和提升軍隊戰斗力的關鍵。
二、以實踐指導為主的參謀機關初步建設
調整后的新四軍軍部在很多方面還不健全,這一時期各參謀人員在新的環境下缺乏一定的經驗和認知。1940年7月粟裕率江南指揮部主力由鎮江與揚中之間北上,在塘頭附近彭家莊召開蘇北指揮部參謀工作會議,針對此時參謀工作的現狀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性意見。以對部隊人員和各分支參謀在工作方面的具體要求作為重點建設。比如絕對服從命令、嚴格遵守時間等,以規范性的指導為主。而在具體的參謀工作內容方面則更為細化,在總結以往工作疏漏的基礎之上作出確切要求,包括軍事訓練、日常生活秩序、戰時參謀工作等等。用這種規范化、具體化的方式指導參謀工作,從認識的發展角度考慮,符合這一時期部隊和參謀部的發展要求,也是粟裕參謀工作理論的第一階段,即開始接觸外部事情的感覺階段。毛澤東認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4]粟裕通過具體的實踐指導逐步認識參謀工作,為其參謀工作理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途徑。
粟裕1940年7月召開戰時參謀工作會議,強調戰時的參謀工作主要依據部隊的實際情況而展開,由于沒有參考資料,因此具有他在參謀工作方面的實踐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其參謀工作內容涵蓋了部隊的各個方面,但是對參謀人員的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方面并沒有涉及,這就使參謀人員缺乏馬克思主義政治和軍事理論素養,同時容易導致參謀職位空缺時,缺乏后補人員。陳毅曾指出:“每次戰斗中的勝利,名義上是指揮員在前線指揮得當的功勞,但基本上還是參謀工作的功績。”[5]培養參謀人員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和軍事理論素養,深化理論認識,提高實踐能力,才能有效避免作戰人員在思想上、組織上潛在的問題,減少戰爭失誤,1940年10月黃橋保衛戰凸顯的眾多缺點,皆體現了參謀工作準備不充分對戰爭的影響。各部門在戰前,戰時對自身認識不足,導致在作戰效率上的拖延和作戰態度上的徘徊不定,以及兵團首長思想不堅定做出部分削弱戰斗力,動搖決心的行為。參謀人員對由于自身在理論上的缺乏,導致對戰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欠缺預見性,以及對部隊人員思想工作上欠缺指導。
因此,這一時期粟裕對參謀工作的認識屬于初期的探索階段,對新四軍參謀機關建設主要是針對性,個體性的實踐指導。促進了新四軍參謀工作在一定程度的發展,使新四軍蘇北反韓頑斗爭中取得偉大勝利,成功建立了以黃橋為中心的根據地。打開了華中抗日的新局面,改變了蘇北力量對比,對打擊頑固派,爭取中間力量具有重要
意義。
三、由實踐上升到認識的參謀工作理論
(一)確立參謀工作的從屬性和獨立性
參謀機關屬于部隊的“首腦”,這就意味著參謀工作的范圍較為廣闊,在涉及各方關系上應體現出其從屬性和獨特性,正確扮演參謀工作的角色。在處理參謀人員與首長關系方面,粟裕注重強調其從屬性,首長是作戰計劃與命令的最終決策者,而各參謀則是形成計劃與命令的輔助者,這就決定了首長與參謀部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粟裕認為;“戰斗的勝利,除了政治保障外,要依靠我們參謀工作來很好的組織戰斗,把各種力量組織起來,配合調節的很好,使首長能順利的遂行作戰決心,勝利完成戰斗任務。”首先,站在軍隊組織紀律的角度,參謀人員應絕對服從于首長,嚴格執行首長的各項指示和命令,并傳達和監督命令的實施,以保證首長指示和命令的執行力。其次,參謀機關在搜集情報和分析研究資料的過程中,要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評價,使首長能夠獲取確切有效的作戰評估,確保首長作戰部署和策略的正確性。endprint
由于參謀機關在軍隊中的特殊地位,在絕對服從首長的同時更要體現其獨立性。首長的決定是站在戰略全局的角度,對部隊進行整體的規劃和部署,因此,參謀人員應在了解和熟知首長這一人物特點的基礎上,正確體會其戰略意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實際情況和現實條件制定更為詳盡有效的作戰計劃與命令。與此同時,由于作戰環境復雜多變,參謀部作為收集各方情報的來源機關,應盡可能的搜集各方情報,并對戰時戰況作出合理有效地分析,隨時為首長提供新的材料和可靠數據,敢于直言。粟裕曾指出:“參謀人員可根據不同時期敵情的不斷變化,按月標出敵情圖,看出敵人的活動中心,以及這一時期內我們取得了優勢還是敵人占了優勢,并依據這些情況的判斷向首長提出意見”參謀工作的從屬性和獨立性決定了整個軍隊領導機關在命令貫徹上的執行率和有效率,是其不可缺少的價值品質。
(二)加強參謀工作作風建設
加強參謀工作的作風建設,是確保其從屬性和獨立性的思想基礎。經過長期對新四軍參謀工作的指導,粟裕深知這一建設的重要性,曾對參謀工作作風建設提出七性,即第一,工作內容上的準確性、具體性、精密性;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和不斷發展的屬性,參謀工作內容復雜多變,包括軍隊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只有在結合實際情況,對材料進行切實詳盡的分析,使其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具體性和精密性,才能對癥下藥,制定正確的戰略計劃。第二,工作態度上的計劃性、組織性;科學的預算和嚴密的組織,在保證工作秩序的同時也會為實際環境的變化提供有利的參考依據。參謀工作正是在多變的環境中不斷發展,根據預計情況與實際情況的分析,才能對戰況進行準確的判斷,并經過嚴密的組織系統快速有效的傳達,這是參謀工作人員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
(三)注重培養參謀人員個人素養
在新四軍參謀工作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粟裕對參謀人員個人修養方面的認識不斷深化。因此在參謀人員的選拔和培養方面嚴格要求思想上的絕對堅定,能力上軍事學術與技術的充分掌握以及個人品行上的端正廉潔。參謀工作在戰爭的決定作用充分體現了其重要性,作為其執行者和參與者的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凸出的才能和品行。加強參謀隊伍的培養是快速有效的為部隊注入能量的必然途徑,對黨和人民軍隊的絕對忠誠,才能傾注全力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這是參謀人員必須具備的革命理念,而對軍事學術與技術的充分掌握是作為戰爭指揮者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粟裕指出:“我們有的參謀人員文不能‘等因奉此,武不能‘稍息立正,這是不行的。參謀人員要有一定的軍事學術素養,又要掌握軍事技術。有文字上的修養,品行要端正。”[8]對參謀人員的培養是粟裕參謀工作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粟裕在參謀工作理論上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對于新四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粟裕作為新四軍的高級指揮官,應戰爭環境的改變和軍隊發展的需要,指導和發展新四軍參謀工作。其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由初期的針對性、個體性的實踐指導上升到針對全軍的普遍性理論指導,這是粟裕對參謀工作認識不斷深化的有力體現。這一理論的形成對促進新四軍參謀部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抗戰勝利和革命事業的成功作出了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粟裕文選.第一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P87.
[2]粟裕,孫克驥.粟裕軍事文集[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P22.
[3]張民,張培高.試論粟裕加強司令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軍事歷史,1995.6.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P290.
[5]參謀工作文獻選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P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