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
摘 要:梳理當前學界對“中共是抗戰中流砥柱”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及其教學應用現狀,積極回應與批判課堂及網絡上有關中共抗戰史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論,有助于啟發大學生從更全面的史料和更宏觀的視角,深刻認識與理解“中國共產黨抗戰中流砥柱作用”與“中國人民選擇”之間的內在關系與歷史邏輯。
關鍵詞: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人民選擇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始終是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近年來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值得深思的角度與觀點,但要進一步推動該問題的深化研究,還需要在史料發掘和視角創新上加大研究力度。目前學界相關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一、從全民族抗戰的角度,探討中國共產黨如何引領奪取戰爭勝利
邢云文(2015)認為,中國共產黨以其政治主張、正確策略、堅定意志和模范行動,充當了全民族抗戰的急先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心骨和戰勝日寇的生力軍,支撐起全民族抗戰的必勝信念。梁柱(2005)認為,中國共產黨實行了有利于全民族總動員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且一以貫之、堅持到底,實際上成為了抗日戰爭的領導者,并最終贏得戰爭也將贏得人心。劉學禮(2014)認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抗日戰爭中流砥柱,其內在邏輯在于它已經成為先進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并通過領導抗戰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這些研究均將中國共產黨視為團結引領中華民族抗戰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因此其具備了中流砥柱的歷史作用。
二、從國共兩黨在抗戰中作用比較的角度,分析中國共產黨如何反對投降、分裂和倒退,堅持抗戰、團結和進步
章猷才(2014)認為,蔣介石政權在“九·一八”事變以后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方針,熱衷于“剿共”,而對日本的武裝侵略則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淪喪、華北危急,而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實現國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為發動全民族抗戰提供了有效的形式。李君如(2005)認為,在抗戰方略上,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為抗日戰爭指明了總的方向,而國民黨實行的片面抗戰路線以及戰略戰術的失誤,造成了不必要的巨大損失。聞麗(2015)認為,國民黨軍構成的正面戰場在戰爭中的作用是持續的下降,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作用則逐步上升,并逐漸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在中國人民進行抗戰時,執掌政權的國民黨沒有對戰爭和政治形勢做出有效的研判,相反,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卻對整個國家和人民的政治前途起到了決定性的引導作用。這些研究通過系統比較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表現,均得出了“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這一結論。
三、從中國共產黨創造性貢獻的角度,揭示其在抗戰中所起到的突出作用
這些創造性貢獻包括倡導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與游擊戰、開辟敵后戰場、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等內容。如李蓉(2015)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了人民戰爭,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幾種不同的區域即淪陷區、國統區、解放區,通過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動員、組織民眾參加抗戰,從而形成了人民戰爭這一中國抗戰的奇觀,使野蠻殘暴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滅頂之災。又如,陳述(2005)認為,中國共產黨提出通過持久抗戰,并把游擊戰上升到戰略地位,動員民眾開展全民抗戰,以贏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總戰略,被實踐證明是保證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惟一正確的軍事戰略。再如,張喜德(2005)認為,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抗日戰爭勝利發展的思想保證,它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新性質、總路線、步驟、綱領、法寶和前途。這些研究直接將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及政治方面的杰出貢獻同抗戰勝利聯系起來,反映出抗戰在中日兵力較量背后不可忽視的歷史邏輯。
四、從對歷史虛無主義現實回應的角度,指出各種否認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地位言論的根本性錯誤
李朝陽(2015)認為,近年來網絡上有不少否定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的言論,對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的認識造成了負面影響,從當時人民對國共兩黨認識的變化中把握歷史走向,可以幫助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認清中國共產黨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的重要方面。孫文廣(2015)認為,應做到“三個區分”,即“將國民黨投入抗戰與其實際表現相區分”、“將國民黨軍組織會戰與其具體戰績相區分”、“將國民黨軍部分官兵英勇作戰與其整體戰斗意志薄弱相區分”,從而客觀全面地評價國民黨抗戰;還應看到“三個不符”,即“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動搖投機與其全國執政黨的地位不符,國民黨軍在抗戰中的實際戰績與其擁有的強大實力不符,國民黨官兵在抗戰中的戰斗意志與這場事關民族存亡之戰對軍人犧牲精神的要求不符”。時新華(2015)認為,國民黨抗戰有功,但與其作為全國執政黨,控制著代表全國之政府,掌握著舉國資源,擁有著數百萬大軍,裝備著數十個美械師,受到海內外華人大力支持相比,其表現和成績是遠不相匹配的。這些研究均從反面論證了領導抗戰勝利的主導力量非中國共產黨莫屬。
五、從教學思路與方法的角度,提出講解“中流砥柱”命題的要點與關鍵
楊近平(2015)認為,首先應講清楚“中流砥柱”的內涵,其次分析“國民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等錯誤思想和觀點,最后對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整體表現進行科學比較并得出科學結論,從而使大學生在頭腦中真正確立“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的科學認識。沙健孫(2005)也指出,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必須抓住其率先舉起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旗幟、制定全面的抗戰路線、提出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組織和推動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日民主運動、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主要方面進行闡釋。
六、結論
面對當前關于抗戰相關問題存在著的歷史虛無主義社會思潮的質疑與挑釁,在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僅僅遵循“弄清概念—分辨錯誤—正面論證”的一般教學套路,尚不足以完全消除大學生對這一問題認知的各種疑竇,更惶論通過這一問題講解,真正把積極的歷史意識與正確的歷史觀及方法論,內化為大學生科學認識和評價中國抗戰史的“理性工具”,從而使大學生能夠主動且自覺地“過濾”、回應乃至批判各種錯誤思潮。為打破這一教學“瓶頸”,幫助大學生從“微觀歷史記憶”更好地轉向“宏觀歷史把握”,應當強調指出抗日戰爭在為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開辟國家新出路兩大方面的積極作用。必須認識到,正是“中國人民的選擇”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這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三大選擇”主旨并行不悖。
參考文獻:
[1] 沙健孫.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中共黨史研究,2005(5).
[2] 李朝陽.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J].思想理論教育,2015(8).
[3] 聞麗.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比較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5(7).
[4] 楊近平.“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問題的教學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