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
摘 要:《君主論》作為馬基雅維里代表作。全書是以討論君主制為前提,卻在書中的自由觀、道德觀和對人民的善治中處處流露出對共和主義的向往。其所顯現的影響力不僅是因為馬基雅維里揭露了當時現實政治的陰暗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出他的立國治國的原則,即建立理想的共和制國家,實現有序的統治和公民自由。
關鍵詞:馬基雅維里;共和主義;自由
一、寫作思想體系
與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不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里摒棄了傳統的以德治國的社會基調,主張“目的總是為手段服務”,導致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但他的某些思想卻被后世所繼承,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君主論》的寫作背景
《君主論》是文藝復興運動中極其重要的一部作品,當時正是資本主義生產在封建社會內部不斷壯大時期,但由于當時的封建主義在政治、經濟和思想等方面的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宣揚人文主義為內容開始轟轟烈烈進行的。馬基雅維里創作《君主論》的時候,正值意大利內憂外患十分嚴重,因此當時的馬基雅維里急切盼望祖國的統一。盡管《君主論》看起來離經叛道,但全書處處體現出拯救祖國的迫切心情,為了確保國家的生存,就必須采取不同于常人的道德標準,利用權力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君主論》的寫作意圖
《君主論》內容中最有爭議的一個觀點就是狐貍與獅子的著名論斷,認為:“君主必須是一頭狐貍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他認為獅子代表力量,狐貍代表智慧,最能效法狐貍和獅子的人, 會得到更大的勝利,君主的狐貍性格更應該巧妙地偽裝起來。
他把自己對統一國家的希望托付在君主身上,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在這本書中,他放棄了一貫堅持的共和制而選擇君主制也是基于當時現實社會背景考慮的,只有強大的王權統治下,才能制止國內地方貴族或君主割據實力,同時鎮壓勞動人民的反抗,使社會形成一個統一體, 這樣才能抵抗外患。
二、共和思想的具體體現
盡管《君主論》在一開始就說明“此處就不談論共和國了”,但在書中大部分章節中,都出現了共和主義詞匯,這不僅闡明的是馬基雅維里的立國原則,同時也細微流露出他依舊對共和國藍圖的向往。
(一)對馬基雅維里共和思想的正確理解
馬基雅維里強調公共利益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并且他還論證了個人和國家的關系,而且認為國家的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公共事務優先于個人事務,主張“國庫富足而公民貧窮”。這種公共利益大于私人利益,國家高于個人的邏輯既為他對公民美德的闡釋埋下了伏筆,又為他的國家自由先于個人自由的自由觀奠定了基礎。
另外基于對現實和歷史人物的認識,他主張人性惡,因為他認為人類貪婪,總是想得到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而且也很物質。正是因為馬基雅維里對人性的重視,使他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出國家的自然規律。
綜上,馬基雅維里通過公共和私人的界分,表明了對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務的尊重;通過對人性的闡論,高揚了人文主義的旗幟。這些理論基石不僅是其共和思想的基礎,而且也是他闡述共和思想強有力的路徑。
(二)共和思想在其自由觀和道德觀中的體現
《君主論》一書中雖然看似摒棄了馬基雅維里一貫的共和主義思想,但實際上卻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共和。
馬基雅維里在對“自由”進行論證時,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書中對“自由”的闡述表達的是對意大利國家自治和民族獨立的渴望,是愛國主義在其著作中的真情溢露。筆下的“自由”除了獨立的意思外,還有征服的意謂。無論馬基雅維里的自由觀是指國家的獨立還是對外的征服,他所相信的自由都是指國家的自由,只有國家自由了,才可能會有人民的自由,而人民想要實現自由,則需要通過共和制的體制來完成,現行的社會制度無法實現想象中的共和主義,只是需要借助一下君主制的跳板,來實現最后的共和制。《君主論》中所提倡的君主似乎很殘忍、不講道德。但是不能忽視,他歌頌強者,主張暴力,都是圍繞著實現國家統一這個遠大目標。對于這個最高目標,馬克思主義者是給予肯定的,但對于“只要動機好,可以不擇手段”的做法,馬克思自始就反對。
(三)對人民善治中所體現的共和思想
馬基雅維里想要的國家是法律法規出發,以公民社會為基礎、能充分體現共和國整體功能的國家。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公民社會中,因此任何人包括君主在內都享有、履行法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盡管《君主論》中并沒有獨辟一章提出國家法規的重要性,但是從細微的措辭中也能體現出馬基雅維里依法治國的心思。
在馬基雅維里的觀點里,人民,自由和體制是三位一體的,公民必然與自由相聯系,自由離不開應有的政治體制,人民自由實現的程度也可能影響政治體制或政局的變化。能夠建立一個統一自由的共和國是馬基雅維里畢生理想,也許他的某些思想過于理性,也許他就是離經叛道,但他對國家的熱愛,為國家統一所作的一切努力,以及對自由、共和主義的不懈追求,都值得我們后人對他肅然起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