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相鵬
摘 要: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深入貫徹黨中央十八大以來有關法治建設的各項要求,從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入手,全力推動法治社會建設,讓法律成為全民信仰,才能最終建成法治社會。
關鍵詞:法治意識 ;法治;全民普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依法治國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強調要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一、樹立全社會法治意識,關鍵在于黨員干部帶頭學法守法用法
依法治國應該是執政黨的依法執政、政府的依法行政和公民依法行使權力三者的有機統一。其中前兩者是關鍵。執政黨本身不遵守法律,超越法律,法律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將沒有可以監督的力量。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各級領導干部從自身做起帶頭學法至關重要,他們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對提高全社會的法治意識有重要作用。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模范遵守法律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所以要加大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培訓,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和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糾正部分領導的“人治大于法治”和“權治大于法治”的錯誤觀念。
二、繼續推進依法行政,全面建設法治政府是樹立政府法治觀念的關鍵所在
嚴格執法是法治中國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這是針對當前執法不嚴導致法律形同虛設等情況,所提出的新要求。執法不嚴,主要表現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各種懶政和不作為、狹隘的地方利益和各類地方保護主義,執法者的腐敗,執法者執法手段不足,執法者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是導致執法不嚴的重要原因。各級黨委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適應新形勢,從根本上轉變不適應依法治國要求的思維方式、領導方法和工作習慣,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關于政府依法行政,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正公開、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各級行政機關必須依法履行職責,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決不允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法治政府必須是個嚴格執法的政府,是有效執法的政府。應該看到,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不力,對各種違法行為的放任,都會導致社會成員安全感的喪失,導致對公民的合法權利乃至社會公眾利益的侵害,同時執法者無視公民的合法權利違法執法、粗暴執法,與執法者自身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不是法治狀態。
三、實現全民守法,先要大力普法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高度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規范作用,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做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一致。”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加強全民的法治觀念教育,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民眾都能夠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進行持續的有效的普法宣傳是全民守法必由之路。
中國的法治建設,與中國公民的守法意識、守法程度密切相關。實現全民守法,就必須做到全民懂法,就要求普法工作者要創新各種普法模式,采取各種形式讓民眾更容易接受。首先,普法內容要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法治觀念的權利與義務統一性的教育,在注重啟發和引導人民群眾學習法律法規,讓民眾了解在依法享有和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其次,普法宣傳要密切聯系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在增進群眾對自身權利義務認知的基礎上,引導群眾從正面典型中感悟守法利己、利人同時也利國利民,從反面典型中看到違法對自己、家人和社會造成的危害,提高廣大群眾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和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的自覺性;三是普法宣傳要做到深入群眾和深入基層,尤其是農村和社區,與基層群眾面對面,采取形式新穎、多樣的方式方法,用法治手段解決群眾面臨的各種困難,用事實讓群眾了解學法的好處,增強法治教育的效果;同時還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各級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的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強各種新媒體新技術(尤其是網絡和各種自媒體)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的實效。
四、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讓法治手段成為化解糾紛的主要方式
在中國法治建設過程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極具操作性的目標,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通過進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大力發展基層法律服務體系,發展律師、調解和公證等法律服務業,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等措施,來切實解決現實生活中,因法律資源分布不均而導致的“找律師難”、因法律服務渠道不完善而造成的“訴訟難”、因法律援助體系不到位而形成的“賠償難”等問題。進而提高群眾對依靠法律維權的信心,增強人民內心對法律權威的擁護。
五、提高全民法治觀念,還要建設與法治文化相適應的道德體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一定經濟關系決定并為其服務的上層建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形成合力,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和配置公平正義等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建設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樹立公民道德文明觀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文明素質和法治觀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