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強調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曾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我國,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并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一、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目標定位
從國家安全戰略的角度(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地位)來看,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有著其終極和階段兩個目標。所謂終極目標就是要通過網絡等媒體手段,在大學生的腦中(思想上)、心中(信念上)構建起絕對的思想防線,提高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認同。
從人的思想形成過程的階段目標來看,依據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從“知、情、意、行”四個目標開展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
“知”就是要培養大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基本認知。在網絡時代,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具有現實性與虛擬性的特點,它既傳承了我國在革命中的重要內容,又吸收了網絡的時代精神,其內涵更加豐富,因此必須要在新時期大力開展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從國情、黨情、世情入手,結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公民教育、法治紀律教育等,向學生闡述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
“情”就是指要通過開展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之情、愛黨之情,自黨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國家、民族,以及人民之間的利益是相互一致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在新時期,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個人利益統一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堅持了正確的發展方向,是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體現,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認同就是一種情感,對國家意識形態的維護就是一種責任,對國家意識形態的堅持就是一種信任,上述都是來自內心的情感表達。
“意”是指要培養大學生堅定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意志力,從革命至今,我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績與我國始終堅持共產黨領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密切相關。在新的發展時期,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堅持愛國主義是內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建立是歷史時代進步的必然,是人民在堅定信念的指引下做出的選擇。
“行”就是指要培養大學生認同我國意識形態的實踐轉化能力,學會在網絡生活中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尊嚴等。雖然當前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但是我國與民族分裂分子和境外敵對勢力之間的斗爭依然存在,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國民族分裂分子提供物質與武器等支持,擾亂我國國內秩序和民族團結,教育者必須要教育學生在網絡生活中時刻提高警惕,提高民族團結意識,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
二、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互動整合
要將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內容納入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納入理論體系。筆者認為在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內容開發和利用上,應該結合大學生心智發展的特殊性,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以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章節為突破點,展開具體的國情教育、公民教育、法律等理論內容構建,同時也可以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近期發生的一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真實案例或視頻資料,幫助大學生深刻認識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二是納入實踐體系。在2014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印發《關于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在該意見中就指出了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實踐、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育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制度建設。”根據該《意見》指導,筆者認為應該加大社會實踐、文化育人的推進力度。比如在社會實踐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如可以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校園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誠信意識教育活動、社會公德教育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紅色旅游教育活動等,以此來推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實踐體系。
除了課堂載體和實踐載體外,在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應該積極利用載體方面的紅色資源,包括實踐載體的紅色資源、社會載體紅色資源等,優化教育載體利用紅色資源的效果,擴大影響范疇。在紅色資源的實踐載體建設方面,教育者可以通過學校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在一些紅色旅游基地建設學校的德育實踐基地,讓學生每年可以有1-2次的外出實踐學習機會,通過實地走訪、觀察原址原貌等形式,幫助學生提高對國家的認識,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在學校中,教育者也可以發揮現有班級優勢,利用好每周的班級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圍繞意識形態安全的某一個專題進行討論,比如民族分裂、我國載人航天、預警機等;也可以利用班級黑板報宣傳意識形態安全的相關知識等。在紅色資源社會載體的建設方面,教育者可以邀請一些社區中退役的革命軍人或家屬等,來校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所取得的偉大成績,向同學們展示歷史的變遷,以實物和真人真事講述來影響大學生認知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
三、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方法創新
首先,教育者可以廣泛搜集相關教育內容與資源,包括視頻、音頻等,并將收集的資源以共享的方式發布在QQ群、空間、微信平臺中,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利用網絡開展自學。如有條件,教育者還可以申請公眾平臺賬號,隨時更新網絡內容,做到即時宣傳、即時更新、即時發布,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網絡專題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網絡視頻資源的觀看環節,也可以利用一些節日,如國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周年祭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節日慶祝活動,拓展教育教學空間。最后,教育者應該積極開發社會紅色教育資源,如本地特有的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育者應主動積極地掌握輿論導向,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教育者一方面應該主動出擊,引導學生意識形態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斷學習,強化自身對現實輿論的把控能力。此外,教育者還應該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正能量”。讓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教育,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可以將已經或正在大學生身邊發生的國家大事,通過實時報道的方式進行專題報道,提高大學生對國家大事、民生大事的關注度,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意識,如在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2010年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發生強降雨引發泥石流災害中體現出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團結、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等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教育內容。
最后,教育者應該積極利用好網絡等新媒體傳播工具。遵循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借助網絡信息傳播優勢,一方面可以采用“網絡意見領袖”“議程設置”等方式積極營造優勢輿論,開創新的“輿論場”,應對危機輿論,將大量的有理有據的事實作為信息傳播素材,應對網絡輿論危機;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把關”“關鍵詞限制”“非法信息刪除”等方式控制不利于意識形態安全培育的虛假、惡俗、敵對信息,凈化網絡空間環境,提高引導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國祚.怎樣看待意識形態問題[J].紅旗文稿,2015(8).
[2]王巖.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基本路徑[N].光明日報,2014-04-07(05).
[3]帥胤.筑牢意識形態 助力網絡強國[EB/OL].(2014-12-17)[2017-10-01].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4-12/17/c_1113679738.htm..
[4]鄧飛.新時期大學生理性愛國之網絡引導機制的構建[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