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立群+劉龍華
摘 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最重要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個選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改革中,研究者雖注意利用各地革命歷史資源,但受制于資源的有限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等,相關改革只能浮于表面。就廣東地區而言,微課的到來,可以更為有效的利用廣東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提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在多元評價體系中,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微課;廣東革命歷史資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自從TED與可汗學院將微型網絡教學視頻帶入社會公眾的視野,這種以微視頻教學為核心載體,依靠網絡教學平臺的網絡教學模式便開始在國際教育領域掀起波瀾。胡鐵生最早在2011年提出“微課”的基本概念: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1]近年來在由世界名牌大學引領的慕課(MOOCs)浪潮中,教育界對微課的理解與應用日趨成熟深入,Coursera、Udacity、EDX是國際上影響力最大的三個慕課平臺,許多國際名校在這些平臺中推介自己的王牌課程,并且注意將課程進行進一步的深加工以適應網絡教學,而微課是他們的一個主要選擇模式,如國立臺灣大學呂世浩先生的《秦始皇》、《史記(一)》等課程受到學生的追捧。在國內,愛課程微課、清華學堂在線、網易云課堂則是主要的微課教學應用平臺。可以說微課已經是時下教育界的一片藍海,國內外各大高校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期待在慕課可能引起的教育革命時代能夠引領時代潮流,至少不被這次革命所拋棄。
一、地方革命歷史資源在“綱要”課程中利用的局限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領域,如何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易受到學生們的接受和喜愛,從而達到立德育人的教學目標,是一線教研工作者們一直孜孜不倦進行探求的所在。自“05方案”實施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現實情況也告訴我們:教學實踐并未如理論上探究的如此之理想,教學效果難以達到應有之預期效果。而且,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當代“9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思維方式的多元化和價值取向的多維性等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可以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權在慕課時代正被逐漸肢解并不是危言聳聽。因此,當教育界都在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之時,如何真正將理論落實到實踐的探索也需要群策群力。
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而言,在課堂教學環節,授課教師多注重將本地域的革命歷史材料作為授課時的典型案例進行史料分析。在實踐教學環節,則組織帶領學生到相關革命紀念基地、紀念館、博物館等進行課外實踐教學。作為“綱要”課程的有效補充和再開發,兩者都不失為將“綱要”課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較好途徑和舉措。然而理論與實踐仍橫亙著巨大的鴻溝。在實際的操作中,由于要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以及經費支出等原因,課外教學實踐在實際的操作中并不能大規模地進行,其覆蓋面和效果也因之大打折扣。如何彌補這一缺憾,使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實踐當中的地方革命歷史資源有機結合,提升“綱要”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仍舊有一定的改革拓展空間。
二、廣東革命歷史資源在微課中的應用與整合
廣東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以本省生源為主,如廣東白云學院的生源90%以上是本省學生。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微課中,借助廣東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微課的形式把豐富多彩的本土化歷史資源呈現給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微課教學而言,加強廣東革命歷史資源在微課中的應用與整合,應體現以下六個方面:
1、典型性
在近一個多世紀的革命歷程中,廣東保存和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紅色遺產。據統計,全省有4300 多處革命遺址,其中包括313處紅色軍事文化遺產。諸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呈現不太現實,要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點線面結合,重點把握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歷史人物的呈現,把廣東近代革命的浪花放到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歷史畫卷來理解。
2、邏輯性
廣東革命歷史資源從鴉片戰爭以來至建國之初,呈現無數的歷史人物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可以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加以梳理,既有縱向分析,又有橫向分析,層次清楚,條例清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3、親和性
近代中國革命,一大批革命先進人物脫穎而出,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一大批改良主義思想家, 以及孫中山、黃興等革命家,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鐵路之父詹天佑等革命先驅。說身邊事,講身邊人,以身邊事影響身邊人,增強了學生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興趣,使學生將所學的抽象理論與活生生的社會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先進人物不再是“高大遠”的英雄形象,不再是“虛幻”的革命先烈。學生發現原來英雄就在我的家鄉、在我的身邊,能夠感受到英雄的“存在”,從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一種無形的熏陶和感染,可謂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4、多樣性
廣東革命歷史文化資源中有諸多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如三元里抗英紀念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黃埔軍校舊址、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共三大舊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教師可以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生以“緬懷革命先烈,追尋革命足跡 ”為題,實地調查采訪,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的形式再現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學生可以自編自導自演,通過拍攝微電影的形式,再現革命歷史畫卷。通過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組織協調能力、創新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團隊也可撰寫腳本、現場教學、配音配圖,增強畫面的真實感;也可以購買專業解說員的解說視頻或音頻,可以邀請場館負責人課堂主講,拍攝教學視頻。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建共享“綱要”微課平臺,通過多種形式再現廣東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拓展教學時空。
5、針對性
通過廣東革命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加工,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廣東革命歷史文化的認知,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激發學生學習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奉獻犧牲精神,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歷史意識和批判思維。比如以重要歷史人物名字命名的學校,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州執信中學、中山大學,在身邊就可以感受革命先烈的高尚氣節,投身報國的志向,校本資源對學生就是一種鼓舞,激勵青年學生發奮學習,學好本領,將來更好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6、貫通性
教師要把廣東革命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統一教材理論之中,把廣東革命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整個中國革命洪流之中,避免兩張皮、隔熱層及碎片化材料堆積,使兩者更為契合,實現無縫連接。教師要能夠駕輕就熟,融會貫通,搭建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微課課程網站平臺,圖文并茂、聲像并存,靜態和動態結合,平面和立體結合,傳播廣東革命歷史文化資源。
近代以來,廣東地區作為革命的策源地,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把本土化的革命歷史資源通過《綱要》微課的形式予以呈現,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次嘗試和探索,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還需要從事《綱要》課程的教育工作者齊心協力,在配方、工藝、包裝三個方面不斷創新。在內容配方方面,優化重組教學內容,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融入本土文化的焦點,把握學生的興趣點,體現社會的熱點,在工藝、包裝方面,需要深加工,精耕細作,美化細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提升可視效果,進一步提升《綱要》微課程教學親和力和感染力,增強微課程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資源研究,2011(10):61-65.
[2]南方時論: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傳承弘揚紅色文[P]化,南方日報,20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