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慧
摘 要: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準和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職業道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和解決道德沖突能力。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職業道德重要性及其內容入手,探討了職業道德在校園中建設的實際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精神教育;職業良知教育
一、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第一,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一個復雜而又協調的整體,各行各業與現代化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每個行業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勞動態度的好壞,都直接影響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第二,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起保證作用的社會風尚的好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是促進社會風尚好轉、鞏固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第三,對提高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起促進作用的一個合格的從業人員固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和工作技能,但能否盡職盡責關鍵在于他的職業道德修養程度。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可以幫助人們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可以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主人翁責任感,從而自覺鉆研業務改革創新、提高效率、遵紀守法、廉潔奉公,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合格人才。
二、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
職業道德教育是職業道德要求內化為從業者職業素質的手段,職業道德教育更強調一種過程和結果,是教育者傳授、受教育者內化職業道德內容的活動,是培養學生逐步理解、接受和自覺以職業要求規范職業活動的過程,其目標是形成學生穩定的職業情操、職業態度,以便更好地處理職業問題。具體內容有如下五點。
(一)基本職業道德教育。基本職業道德教育指對高職院校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而進行的教育,包括敬業、愛業、樂業、勤業、精業教育,這些是做好本職工作和履行崗位義務的思想基礎和前提條件。要求學生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都能夠熱愛本職工作、忠于職守。
(二)職業精神教育。職業精神教育包括尊重科學、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方面的教育。這需要在各種教學活動及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教育學生養成嚴格按程序和規范操作的良好職業習慣。
(三)職業良知教育。職業良知就是誠信,誠信是金。使學生認識到信用和誠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只有個人有誠信,社會才能有誠信,各行各業才能有誠信。
(四)團隊精神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中必須使學生懂得在工作中雖然有職位高低、專業能力強弱的區別,有專業、分工和年齡等方面的差異,但同事之間彼此應該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精誠團結、密切協作。團結協作的基礎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思想、言行和勞動成果。
(五)遵紀守法教育。牢固樹立法律意識,認真履行法律規定的責任和義務,做到學法、知法、守法、依法行事。強化高職學生的法制政策教育和反腐敗斗爭的教育,重視高職學生業務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加強高職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和素質的教育。
三、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變革方法
(一)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職業道德教育課堂教學,要由單向灌輸式教育向雙向交流式教育轉變,要改變以往的單一說教模式,引入多種形式和方法,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實現教學雙方的互動共鳴。
(二)利用實踐環節強化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在高職生職業道德養成教育中,必須強化實踐環節,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訓練,使他們通過實習或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接觸社會、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專業特點,并親身體驗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檢測自己能否成為合格乃至優秀的職業人。堅持職業道德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和教學的統一性,讓學生在職業訓練中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同,增強道德選擇能力,就可以實現“零過渡期”上崗,適應企業對勞動力素質的客觀需求。
(三)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建設校園文化要突出職業特色。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將企業文化、專業特色融入多樣化的學生社團活動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建立人文環境,營造濃厚的精神文化氛圍,發揮自我教育的功能,來加強職業道德的自我教育。
參考文獻:
[1]畢傳剛,劉雪松.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及其渠道探析[J].科技視界,2012(2):153.
[2]梁艷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道德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