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添?田蘭蘭
【摘 要】 文章以2017年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為依據,深入分析相關數據并結合新媒體時代下移動閱讀的特點,介紹了我國移動閱讀的發展現狀,進而探討了移動閱讀的發展趨勢,以期進一步推進全民閱讀。
【關 鍵 詞】新媒體;移動閱讀;閱讀調查;全民閱讀
【作者單位】李榮添,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田蘭蘭,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中圖分類號】 G247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普及,新媒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工作和生活當中,受到廣泛的關注。簡單來說,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指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新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這其中,由于利用了以智能手機等為代表的移動客戶端而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悄然影響著人們生活中的諸多習慣,包括閱讀習慣,移動閱讀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
一、移動閱讀的發展現狀
2017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68.2%,較2015年的64.0%上升4.2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8.8%,較2015年的58.4%上升0.4個百分點。
同時,調查報告還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新媒介閱讀(包括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的時長整體上有不同程度提升。手機接觸時長增長顯著,2016年手機閱讀率較2015年增長6.1個百分點,日均手機接觸時長達74.40分鐘,比2015年增加12.19分鐘。傳統媒介中,除紙質圖書閱讀時長外,紙質報紙和雜志的閱讀時長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微信作為一個安裝量龐大的移動客戶端軟件,功能不斷拓展,成為移動閱讀的一個有效載體。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日均閱讀微信26分鐘,比2015年增加3.37分鐘。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信息技術不斷推廣應用的今天,相對紙質圖書、報刊、廣播電臺等傳統的閱讀媒介,網絡、手機、便攜閱讀器等移動客戶端以其鮮明特征逐步影響著大眾的閱讀行為,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
二、移動閱讀的特點
第一,閱讀更便捷。紙質閱讀因受限于空間和時間等諸多因素,已經不再是大眾閱讀的主要方式,而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等移動客戶端因具備機身輕巧、攜帶方便、所占空間小、便于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信息的搜索、獲取和閱讀等優勢,越來越多地融入大眾閱讀生活。如移動客戶端的使用者既可以在排隊時看新聞,也可以在地鐵公交上看書,還可以邊出差邊搜索材料……正是因為移動閱讀相較傳統閱讀具有如此明顯的便捷性,使得其在大眾閱讀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內容更廣泛。移動閱讀可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為使用者提供海量的信息和廣泛的閱讀內容。新媒體時代下,移動客戶端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每一個人成為信息的即時發布者和使用者,使用者彈指間就可以獲取網絡的海量信息。各大網絡平臺和手機APP軟件也提供了種類覆蓋面廣、內容涉及面廣的各種閱讀書目,移動客戶端的使用者可在其中自由地選擇和閱讀。相較傳統媒介提供的閱讀內容,新媒體提供的閱讀內容不止擴充了百倍甚至千倍。
第三,互動交流性強。移動閱讀具有一定交互性,這種新的閱讀體驗改變了傳統的閱讀者與作者之間只能通過作品進行被動交流的交互方式,使得閱讀者除了可以通過閱讀作品與作者有一定的思想交流,還可以與作者開展更多方面的互動交流。移動客戶端為大眾閱讀提供了交流分享的機會和平臺。讀者可以通過移動客戶端的閱讀平臺分享個人閱讀體會,并看到其他讀者不同角度的閱讀感受,從而不斷激發個人的閱讀興趣。
第四,差異化特征明顯。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今天,網絡上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可供閱讀者選擇,移動閱讀可以根據用戶喜好提供差異化內容。在眾多的網絡閱讀內容面前,移動客戶端使用者可以對不同領域的內容進行嘗試性閱讀,在拓寬個人閱讀視野的同時,還可以根據個人閱讀的能力和偏好進行主觀地、有選擇地篩選。
三、移動閱讀的影響作用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移動閱讀的普及不僅豐富了閱讀的形式和途徑,還進一步豐富了閱讀內涵,對全民閱讀的推動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閱讀者年齡層次跨度大,影響面廣
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成年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者中,18—29周歲人群占到36.3%,30—39周歲人群占27.1%,40—49周歲人群占22.9%,50—59周歲人群占9.7%,60—70周歲人群占3.0%,70周歲及以上人群占比1.0%。可以看出,在我國成年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者中,18—49周歲的人群占比達到86.3%。這其中,數字化閱讀方式包括了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其實就是移動閱讀。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閱讀的流行和移動閱讀的普及,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的優勢逐步凸顯,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司長周慧琳就數字化閱讀提出“開卷有益,‘讀總比‘不讀強”的原則。他指出,數字化閱讀需要有效的管理和引導,比如把傳統的經典文學作品轉化為數字閱讀作品,以這種方式支撐數字化閱讀的發展,讓移動閱讀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并深化。尤其是當前移動閱讀的主體是中青年居多,超過八成的使用者年齡介于18—49周歲,這部分群體在適應新技術發展、選擇閱讀方式、決定閱讀內容上具有絕對的自主性和主觀性,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和推動者。他們自身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行為也會影響同齡人甚至下一代閱讀習慣的養成,影響極為深遠。可以說,移動閱讀的發展促進國民整體閱讀人群數量的持續增加,為全民閱讀的推廣打下深厚的基礎。
2.改變傳統的紙質閱讀習慣
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從人們對不同媒介接觸時長來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74.40分鐘,比2015年的62.21分鐘增加了12.19分鐘;人均每天互聯網接觸時長為57.22分鐘,比2015年的54.84分鐘增加了2.38分鐘;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5.51分鐘,比2015年的6.82分鐘減少了1.31分鐘;2016年人均每天接觸Pad(平板電腦)的時長為13.88分鐘,較2015年的12.71分鐘增加了1.17分鐘。報紙閱讀率為39.7%,較2015年的45.7%下降了6.0個百分點;期刊閱讀率為26.3%,較2015年的34.6%下降了8.3個百分點。
圖3 2015—2016年我國國民不同閱讀媒介接觸時長情況
新媒體的發展為公眾閱讀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途徑,移動閱讀把公眾從傳統的圖書、報紙、期刊等閱讀媒介中分流出來,打破了閱讀所受的時間、空間和載體重量限制,為便捷化的閱讀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方式。利用網絡優勢和信息技術,電子書的種類和內容相比傳統紙質圖書更加多樣,讀取更加便捷,讀者可選擇的范圍也更廣。尤其是現在很多移動客戶端都提供試讀的功能,閱讀者可以在試讀十頁或者更多內容之后,再選擇是否繼續深入閱讀或者付費購買電子書閱讀。這樣的功能降低了大眾在選擇書目閱讀時的盲目性和嘗試性,提高了閱讀者的閱讀行為和購買行為的有效性。移動閱讀用全新的方式、海量的信息、多樣化的載體,改變了大眾傳統紙質閱讀的習慣。
3.加快信息獲取速度,推動全民閱讀均衡發展
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曾經說過,相對于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的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消解作用影響著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體時代下的移動閱讀,最主要的作用就體現在消解信息傳播和獲取的固有途徑方面。移動客戶端使用者可以在手機上同時搜索到兩份甚至多份報紙的信息,可以在不購買任何報紙的情況下,僅通過瀏覽知名門戶網站就能了解到世界信息,獲取的信息種類和信息內容也極為豐富,獲取的速度也得到極大提升。
此外,使用者可能僅需要支付原紙質圖書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錢就可以獲得內容完全一致的電子版本,這使得大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改變,從閱讀傳統相對單調的內容,向閱讀移動終端形式更加多樣、更加繁雜的內容轉變。隨著各種手機軟件和平臺的推出,優質的圖書資源不斷進入手機,通過手機閱讀的人也會增加。人們過去多使用的是微信的社交功能,隨著技術的進步,大家開始更多使用微信的閱讀功能。微信為農民提供了新的閱讀方式,讓農民更為便利地獲取圖書。可以說,智能手機、網絡等媒介的發展和應用打破了信息傳播受到的時間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縮短了城鄉居民在獲取閱讀內容方面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民閱讀的均衡發展。
4.推動傳統媒體的轉型
在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針對“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這一問題,有51.6%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有9.8%的國民更傾向于“網絡在線閱讀”,33.8%的國民傾向于“手機閱讀”,3.8%的人傾向于“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1.0%的國民“習慣從網上下載并打印出來閱讀”。在新媒體快速發展、數字化閱讀普及的當下,仍然有51.6%的參與調查者表示更愿意拿一本紙質圖書進行閱讀,這說明在大眾心中,盡管移動客戶端為閱讀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和海量的信息,但是手捧紙質圖書進行閱讀的感覺還是無可替代的。針對這一現象,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回歸紙質圖書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美國、英國、法國目前都出現了類似的趨勢,這些國家電子書的銷售放緩,紙質圖書的銷售穩步增長,中國也同樣如此。數字化閱讀只適合快速的碎片化淺閱讀,傳統的紙質閱讀更適合系統的體系化深閱讀,讀者對深閱讀的需求不會消失,因此紙質圖書就不會消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紙質圖書和數字化閱讀的方式將會并存。這說明新媒體時代下,移動閱讀的發展對傳統閱讀造成一定沖擊的同時,也為傳統媒體帶來發展和轉型的契機。傳統媒體長期積累的信譽、權威和品牌影響力是其優勢,而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閱讀的傳播速度、內容的鮮明生動則是移動客戶端的優勢,如何把兩者優勢進行融合,讓傳統媒體建立自己的新媒體渠道,與移動客戶端進行深層次合作,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傳統媒體的價值,增加傳統媒體的傳播手段和影響力。
四、移動閱讀的未來發展趨勢
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針對“各類數字化閱讀載體的接觸情況”的分析顯示,2016年有55.3%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66.1%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7.8%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10.6%的成年國民使用過平板電腦進行閱讀。相較2015年的調查結果,我國成年國民的網絡在線閱讀接觸率和手機閱讀接觸率有所上升,其他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有所下降。在今后數字化閱讀發展中,手機很有可能取代其他閱讀終端,成為第一大數字化閱讀載體。中國有7億多手機用戶,手機閱讀的群體非常龐大,這是開展手機閱讀的良好條件。
因此,在繼續發揮移動閱讀現有優勢的基礎上,我們下一步的發展應集中在提供更為優質的閱讀內容,建立互通交流的分享機制,提供更為穩定的技術支持,推動線上線下閱讀的結合等多個方面。比如,提供精品內容以增強閱讀吸引力和使用者閱讀體驗,建立移動客戶端之間的交互性以促進使用者的互動交流,更加重視使用者對電子圖書與服務的評價,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以提供更加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建立基于共用閱讀興趣的讀書社區等。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應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相互融合,會使移動閱讀進一步發揮優勢和作用,提升國民閱讀率,促進全民閱讀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曉. “大閱讀”時代來臨:學習正在被改變[N]. 華西都市報,2010-04-28.
[2]池慶松. 新形勢下對紙質圖書與數字圖書的并行融合途徑探索[J]. 山西青年, 2017 (10).
[3]宋易康. 試析微信公眾平臺在媒體營銷中的特點、優勢及其問題[J]. 東南傳媒,2014(3):101-104.
[4]王蘭偉. 移動客戶端一對多閱讀推廣探索[J],圖書館研究, 201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