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平
摘 要:社會的發展到達了一個智力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這就要求人們更重視自身的素質教育,通過研究性學習的課堂討論可以成為這一學習機制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從素質教育、改革需要、學習模式的需求和個人教學四個方面分析得出了研究此目的的意義。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課堂討論;素質教育
在與日俱增的國力競爭環境下,素質教育成為關系人們共同命運的著眼點,從這一發展方式出發,素質成為具有決定因素的方方面面。雖然人們的素質不排除天生的成分,但是更注重后天的成長,不斷地學習是提高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
一、研究目的背景和原因
各種教育機制在21世紀的社會發展中逐漸放慢了腳步,各種缺陷和不適應之處逐漸暴露了出來,教育改革成為改變這種情況的重要途徑,由此,改革成為新世紀培養新目標的新體制和新機制。
(一)素質教育的呼喚
現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為本,在這時,課堂討論成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法被提出。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必須得到改變,這樣才能確保素質教育的實施。研究性課堂教學的提出培養和保護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能夠在文明、自主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注入。
(二)傳統教學改革的需要
深化素質教育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總的指導思想是學生能力、創新精神、研究能力的發展,從教學方式的轉變到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讓師生互動成為學習的共同體。教師的角色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從教學過程的教授者、教學活動的制定者、學生學習的評定者逐漸成為輔導學生的催化劑,這樣做不是讓學生只會學習,而是讓學生能更好的具備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思考學生的接受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這樣才能準確落實課程改革精神,實施素質教育改革。
(三)研究性學習模式的要求
教育的未來在學生,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教育的未來和希望,新的教育改革就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通過改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一途徑中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重點提出了課堂討論的重要意義,即在探討研究性學習中課題討論的特征和困境,進一步得出研究性學習中課堂討論的理性策略,為研究性學習中課堂討論的實踐構造理論基礎。
(四)個人教學水平提高的需要
時代的發展帶來了周圍環境的變化,這對教學改革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教師的教書育人工作越來越顯現它的重要作用,因為此時此刻,教學過程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傳授讓學生獲取知識,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迅速反應、分析問題、查找信息,從而探索未知的科學知識。為了培養出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精英人才,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告訴學生應該如何獨立思考,從而獲得良好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這一過程不難看出,教師要努力改變過去循環守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學會獨立學習,分析問題。這就是研究性課堂學習討論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出發點。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 研究目的
當前的課堂教學現狀需要迫切的改變,所以,研究分析和探討課堂討論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真分析課堂討論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困難和特征,從而認真尋找課堂討論的學習方法,位同學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以期豐富課堂教學理論,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這就是課堂討論在研究性學習過程在教學改革中的偉大體現。
(二)研究意義
自上世紀的90年代以來,新政治、新經濟、新金融、新教育等各行各業蓬勃發展,人們進入經濟騰飛的后工業化時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一體化進程步伐加快,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的激烈程度與日俱增,值得人們注意的是人們把目光紛紛投向教育領域,將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視為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且轉變后的學習方式的共同特征呈現為關注探究、統整、強調過程取向以及學生的主動參與。從這一角度不難看出,注重過程、關注發展、加強參與是研究性學習的重點,這就要求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探索、發現、分析、總結,從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是以在課堂上的學習為主要方法,所以教師要認真思考每一位學生是否進行了研究學學習的思維方式,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基礎。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討論呢?讓學生分成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不斷地討論、研究、分析,從而鞏固和加強了學習知識。所以,研究性學習中的課堂討論及其實施的研究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