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詩棕
摘 要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新時代,知識是教不盡的,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讓孩子終身受益。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學習方法 良好習慣 耐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他還說:“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學海無涯,知識是教不盡的,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適應當今知識爆炸的新時代。多年來,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效果明顯。回顧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
1培養學生運用工具書的習慣
大多數學生習慣上課聽教師講,照教師抄,被動接受知識,不運用工具書自學,不獨立鉆研。為改變這種狀況,接一個新班都要求學生備齊字典、詞典等,耐心指導他們運用工具書自學。做到課前自讀,養成有準備的聽課、上課的習慣。起初學生嫌麻煩,懶于動手,我就利用課余指導他們查閱,并開展查檢比賽,很寬學生查字詞典的興趣就濃厚了。每一課總是先自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疑難。逐漸養成利用工具書抓好自學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學習語文,要靠點滴積累,潛移默化。學海無涯,知識無窮,教師縱有天大本事也教不完。教師的教起引導、點撥作用,學生應從中掌握方法、技巧。一篇文章學過之后,不少學生的課本、筆記本上干干凈凈。一問才知道,他們當時聽得很明白,認為沒有必要記、劃。但時間一長,所學知識幾乎都忘掉了。教學中,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漸意識到“好記心不如爛筆頭”,同時及時做筆記、記符號的好處。對學生的筆記及時給以指導、督查,讓學生及時交流記筆記、記符號的經驗和體會,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善疑多思是思維具有活力的表現。心理學認為:疑,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便應運而生。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只有疑,才能懂“不如無書”的道理,盲目適從,會使人越讀越糊涂。沒有疑,祖沖之就不可能準確推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沒有疑,許多重大發明創造就不可能問世。從某種意義上說,疑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因此,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重大意義。生活中的青少年學生總是活潑的,但一到課堂學習時往往很不靈活,提不出問題,更提不出有分量的問題。發現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是運用現成的知識,而發現問題則需要思維的深入,想象力的發展。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精心點撥逐步培養。如學生開始只是提一些生字、難詞問題,教師應在肯定的基礎上,指導他們要把文章前前后后聯系起來思考,推敲全部與局部,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從中發現疑難問題;又如學生經常在文章里兜圈子,那就指導他們和原有知識、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思考,進行比較,發現疑難,長此以往,必將養成好習慣。
4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積極思考是發展學生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培養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習慣教師責無旁貸。不少學生習慣于接受教師講授的現成知識,忽視推導過程。如對詞句的理解段落的劃分主體的歸納等,都是希望教師做結論,然后記結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意思而是讓本人去思考。”讓學生機械地記憶、背誦是愚蠢的做法。思考是學生的基本功,“學”是接受和儲存知識,“思”是分析判斷處理知識,通過“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在語文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愛思、善思、多思、深思。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以養成虛心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
5培養認真精細、鍥而不舍的習慣
學生學習語文常走入誤區,認為現代文一看就懂,沒什么可學的以至于不認真咀嚼,不仔細推敲,一知半解,有時連一些常用字的音、形、義都不注意解析,因而筆下錯別字連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閱讀的粗放和膚淺,所以要教育學生認真細心,切不可大意。
個別學生語文基礎差,以致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自己很想趕上去,但過一段時間,發現進展不大甚至出現成績下滑現象,因此,喪失學習信心。這時,耐心教育他們認識語文學習積累與實踐的重要與必要,培養他們的學習韌性,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精神。不因一次失利而氣餒,要腳踏實地,不斷開拓前進。
明末清初學者王船山說:“養其習于童蒙。”在學生青春年少之時,在他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過程中,傾注心血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將終身受益。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恒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