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進步,在學校教育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進行,在對學生的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對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需要采取相應的策略來改進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應試教育現象嚴重。雖然現在大多數學校都實行了新課標,要求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學校,仍然把高考當做語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指揮棒”,無論是教師的教學內容還是學生的學習重點,都是以高考為導向,過分的追求學科的知識系統,而忽視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是一門具有很強文化性的學科,本身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活力,語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一門學科,也是能夠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的學科,可以說是人們的精神食糧。但是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習的重點還是對理性知識的傳授,而非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感培養,這樣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語文教學,不能夠實現新課標的培養目標,甚至會阻礙新課標的進程。這種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教學方式,存在強烈的功利性,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也無法達到想象中的活躍,更不要說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二是師生缺乏互動。在語文學習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于語文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交流并非單純指的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僅限于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本來充滿人性之美的語文課變得枯燥無味,也不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標實行之后,還有一部分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出現偏差,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自主討論、自主學習,教師只起到監督的作用,這樣也有失偏頗。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知識水平也有限,這種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夠起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提升的效果,反而會讓學生走進誤區。
三是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方法單一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大多數的高中語文老師在常年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式,即使推行了新課標,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按照之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既單一又機械,程序性很強,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語文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程序化,使得課堂就像一潭死水,無法激起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并且在程序化的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們逐漸把學習語文當做一種壓力,對于提高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不利。
四是不能夠通過語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豐富的知識點,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但是目前高中教師的教學模式還是以高考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提高學生解答試卷的能力上,沒有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無法通過學習語文達到綜合素質提升的目的。
二、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制定整體教學目標。新課標下高中語文的教學策略,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語文應該是激發和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課程,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課程,進行語文教學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們具備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口語交際能力。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既應該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還應該重視學生品格的發展。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兼顧知識和品格,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實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是教學過程中注重個體差異。新課標下高中語文的教學策略,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個體的差異,教學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因材施教。現在高中的教學方式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授課,同一班級中不同的學生個體存在許多的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同樣的教學過程會產生不同的教學結果,在以班級為整體進行同步教學時,應該考慮到差異教學,教學過程中從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原本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師因材施教,應該注意首先要了解和把握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然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不同的組織教學,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
三是形成互動的組織形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的中心應該放在學生身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將全班教學、小組教學以及個別教學有機的融入到班級授課中,強調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老師的交流。通過實行這種不同的組織形式的教學,促進師生之間的交往,為學生們創造一個合作與交往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何銀偉.小議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3,(21):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