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王鋒
摘 要 文章對武術散打比賽防守反擊技術的實戰性表現形式以及影響防守反擊技術的發揮因素,如何更好地使散打防守反擊技術在比賽中得以運用,使之更具實戰性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散打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心理素質、實戰經驗對散打防守反擊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必須加強運動員身體素質、技術動作和實戰訓練;注重戰術思想的培養;注重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訓練。
關鍵詞 武術散打 防守反擊技術實用性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防守反擊技術在比賽場中是運動員得分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反映運動員技術特征和水平的重要標志。雖然,運動員使用散打防守反擊技術的表現具有時空的流動性和針對性,在相生相克規律的制約下,技術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比賽遇到的不同對手,會隨著當時運動員掌握技術的不同變化而變化。要了解散打防守反擊是什么就要先了解防守反擊的目的。準確巧妙的防守,雷厲風行的進攻,以及在人與人動作極限中找空隙、時間差、出動作后的落點等等,其目的一則能保護自己,二則可為更好的進攻創造條件。防守是積極主動的,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進攻。這就是防守反擊技術的精髓所在。根據散打運動員對抗性、多變性、激烈性的項目特點,怎樣更好地利用防守反擊技術,從而達到比賽制勝的目的是我們必須予以重視的一個課題。散打比賽中防守反擊技術運用的好壞直接反映出一個運動員運動水平高低。本文通過對散打比賽中防守反擊運用實戰性問題進行研究,為散打運動員合理掌握防守反擊運用情況提供理論參考,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1主動進攻與防守反擊技術
主動進攻技術:雙方處在無效距離的對持中,一方因時因勢地突然通過快速的步伐移動搶占有效的距離后運用最合理的攻擊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快速的移動不給對手任何反應的機會攻擊對手。防守反擊技術:是在雙方對抗中抓住對手動作的空隙、時間差,利用速度、反應、距離躲過對手的進攻再利用熟練敏捷的技術動作攻擊對手并得分的一種進攻方式。防守反擊的技術動作要和步伐協調配合,利用步伐創造的機會發起攻擊。它比較節省體力,不用刻意地去創造進攻條件,而是抓住對手在進攻時或進攻后之間的時間差露出的破綻反擊對手。
1.1接觸性和非接觸性防守反擊
接觸性防守反擊的要求是:
第一:防守面要大,防守的位置要大范圍地做到一防一片,不能只延續在一點上,盡量提高防守有效率。
第二:動作幅度要小,這在防守反擊技術中不容易做到,特別是缺乏實戰經驗的運動員,由于緊張與心理恐懼心理影響,加之未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一旦遇到實戰經驗豐富的優秀運動員,進攻方面就會“手足無措”,只想迎擋對手,以致動作幅度過大,從而影響了防守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防守幅度要小的原則是以是否有利于反擊為準,不能只求幅度小而失去了防守和反擊的作用。
第三:快速還原,快速還原指防守后回原位或轉換進攻時間或連續變換幾種防守的間隔要短。如左手拍擋以后,轉左拳反擊,或防左轉防右,防上變防下等的轉換。動作間的轉換變慢,與動作幅度、結構有關。幅度大轉換慢,結構不合理也影響轉換的速度。合理的攻防動作結構應該是:打上防下,打下防上,擊左護右,擊右護左。既便于攻防的轉換,也能給對手一種攻之有法、防之嚴密的畏懼感。
非接觸性防守反擊的要求是:
第一:時機恰當,要求防守的時間恰到好處,不早不晚。閃躲過早,對手則轉移進攻或變換招法,晚了則有被擊中的可能。因此,要求練習者須具備較好的反應能力。
第二:位移準確,指躲閃對方進攻時,身體姿勢的改變或位移的距離要有高度的準確性。移動距離短了,往往容易被擊中,距離長了或幅度過大了,勢必會給反擊增加難度,失去有利進攻時機。
第三:整體協調,是對身體協調性的高度要求,是指不論是前避后撤,還是左右躲閃,都必須注意整體連貫一致。
通過錄像結果顯示,使用非接觸性防守反擊的運動員人數要遠大于使用接觸性防守反擊的運動員人數,其原因如下:
第一:非接觸性防守反擊具備了距離時間之間的空隙,它不像接觸性防守反擊那樣先以身體接觸之后進行反擊(如接觸性防守反擊需要大范圍的防守,以隔擋拍擊為主,這樣對身體的要求和抗打力都是一種挑戰而且非常容易失誤導致失分,嚴重的直接被擊倒),而非接觸性防守反擊不需要與對手進行身體接觸,這樣身體接觸一少就無另外顧忌,可以省下有利的時間空隙還擊對手,從而達到得分的效果。
第二:接觸性防守反擊與非接觸性防守反擊之間的反擊技術動作不同。
第三:接觸性防守反擊因為主要以隔擋和拍擊為主,所以相對非接觸性防守反擊的距離就會縮短很多。正因為距離的縮短無法進行長距離的腿法攻擊,所以接觸性防守反擊大都以拳法和摔法作為主要得分手段。
第四:非接觸性防守反擊因為不用身體某部位去進行隔擋、拍擊和進一步接觸,而是在閃躲過對手的攻擊后抓住其中的時間差和動作間隙進行反擊的一種技術,所以他的距離相對會長一點,但就因為距離的長度無法進行拳法和摔法的反擊,所以其主要反擊動作采取以腿為主,摔輔助的打法。
1.2防守反擊中拳法、摔法、腿法的應用
觀看錄像表明,防守反擊的表現形式不一,拳法、摔法、和腿法所占的比例不同。拳法說明了接觸性防守的特點及普遍的動作用法,例如對手出拳拍擊對手的出拳再給予拳法反擊或者直接迎擊對手;腿法表現了非接觸性防守反擊的特點及普遍的動作用法,如對手出動作,不管什么動作,利用步伐躲閃產生距離,脫離對手進攻范圍抓住時間差反擊對手,所要注意的是步伐躲閃的距離要恰到好處,既躲過進攻,又在自己的反擊距離內為最佳;摔法說明了接觸性防守中一種必然的連接動作,也是接觸性防守主要的得分手段,比如在拍擊或隔擋進攻動作后給予反擊動作;但拳法在現行散打中得分效果不佳,裁判也很少給分,所以一般運動員在給予拳法反擊之后加摔法得分。endprint
2實戰中防守問題分析
(1)所得到的結果準確地說明防守反擊是散打技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種有效保護自己并取得主動的方法,在防守是為了反擊,所以不論采用不接觸性防守還是采用接觸性防守,在防守的同時都要為緊接著的反擊創造良好的距離以及良好的時間差和身體姿勢。
(2)比賽、實戰中隨心所欲地應用防守反擊技術,除了掌握嫻熟的技術動作、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準確把握最佳的反擊時機外,還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3)散打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運動項目,遵循“快、狠、準”的原則,這是技擊家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所謂“快”,即出動作不猶豫從中體現了一個膽量,有膽量才能做到出動作毫不猶豫,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對方猛烈攻擊下沉著、冷靜地觀察對手的破綻并及時抓住時機,果斷地給予反擊。如果膽量不夠,精神緊張會導致肌肉過分緊張,使動作速度變慢反應遲鈍,這樣的話不僅抓不住好的反擊時機,反而完全處于被挨打的地步。所以我們在掌握技術動作的同時,還要不斷培養必勝的信心;所謂“狠”,就是在得到大腦的指示后用盡全力包括速度力量以及動作的規范性給對手以最好的反擊;所謂“準”就是在具備了以上兩種因素后一個主要的關系,因為時間差很短,運動員憑的是大腦中潛意識的動作。所以動作一定是在平時訓練中已經非常熟練的動作,從而給予對手露出的破綻準確無誤的打擊。
3對策分析
3.1加強身體素質和技術的訓練
在千變萬化的武術散打攻防格斗的運動中,運動員必須具備良好身體素質,包括速度、耐力、靈敏、力量、柔韌和快速的反應能力,靈活的戰略戰術和熟練的技術方法,還有冷靜的頭腦。具備了這些才能戰勝對手,掌握比賽主動權。散打運動是比較激烈的,無氧運動能量代謝主要是糖酵解供能,其代謝產物乳酸會降低肌肉和大腦的工作能力,使人產生疲勞。并且散打運動員在比賽中特別是近身格斗時,頻繁地使用各種組合技術動作進行踢、打、摔,這些都要有良好的專項力量耐力,若沒有那就很難進行較長時間高強度的激烈對抗。因此,針對性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3.2注重比賽中得分意識的培養
在比賽中強烈的得分意識非常重要,在抓住機會的一剎那就要果斷出擊并且得分。得分意識的培養關系到實戰中戰術能否正確運用。俗話說“:熟能生巧,習慣成自然”。這些都說明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的,需要長期的訓練,不斷地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在進行防守反擊技術訓練時應將基本戰術同多種戰術相結合,不斷地加強得分意識才能在第一反應就能出反擊動作。訓練過程中要嚴格要求,嚴格質量把關,要與身體、心智等訓練相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出色的防守反擊型運動員。
3.3注重散打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訓練
在運用散打防守反擊技術時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也是散打訓練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場上比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運用防守反擊技術時必須做到沒有任何的猶豫,一有機會馬上出擊得分,這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機會只在一瞬間,但是我們必須遵循散打運動的規律和特殊要求,在一定的實施原則下運動員實施心理訓練與調控,為最后形成最佳競技狀態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所以在訓練比賽中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是在比賽上場前動機方面:通過激勵手段激發運動員比賽動機,并進行責任感教育。
其二是在意志力方面,用適合運動員的方式激發運動員的必勝心;安排不同條件,不同環境的比賽,故意給運動員造成困難,鍛煉運動員堅強的意志。
其三是在心理穩定方面,適當安排不公平的執法教學比賽,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充分準備,提高運動員對勝負認識水平,教練員在賽前最好排除運動員必須取得比賽勝利的負擔,同時加強運動員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永輝.論散打技術中的防守反擊[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
[2] 編寫組.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趙光圣.散打運動賽前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J].體育科學,2006.
[4] 張莉.淺談散打中防守反擊的戰術及運用[J].遼寧體育科技,2002
[5] 楊波.武術散打比賽中摔法技術的運用特點與分類[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04).
[6] 周維方.對散打運動員賽前心理訓練與調控程序及實施的理論探討[J].搏擊·武術科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