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見文
摘要 面對新形勢表現出來的新常態、新特點,孫村煤礦立足于企業當前改革脫困、創新發展的實際需求,整合現有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對精細化對標管理與標準化對標管理的再整合、再培育,自主創立的“二維對標”管理模式,以“稽核精確、設計精心、流程精準、組織精益”為著力點,重點打造工藝對標、工序對標、工具對標三大對標平臺,最大限度促進了礦井管理提質、生產提效。
關鍵詞 精細化對標 標準化對標 深化企業改革
一、具體措施
(一)立足精細化,實現對標管理的正向牽引
實施以精益、精準、精確、精心為內容的精細化對標管理為牽引,重點在制度建設、轉機強企、項目管理、科技創新等領域開展定向對標。
1.稽核精確,規范執行抓落實。大力借鑒倡導“管理制度化、制度簡約化、信息表格化、表格檔案化”的自主管理作法,重點關注制度稽核在制度、對標梳理過程中設置的管控點,引入“就源輸入、多次應用、環環相扣、相互勾稽”的“復合式”精細對標理念,率先在物資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設定對標審批權限、統一數據表述規則的表單,推動制度有效落實。
2.設計精心,系統優化降成本。以從技術角度入手,堅持“新礦井設計,系統再優化”的理念,對生產、運輸、輔助三大系統進行配套改造,嚴格落實設備“生命周期對標管理”,持之以恒的執行強制性檢修、超前維護,備用件、配用件,后路運煤系統、乳化液泵站供液系統、物料供應系統等局部生產輔助體系進行對標改造,以最少的工程滿足生產。
3.流程精準,價位對標控支出。建立客戶資源對標數據庫,對200多類井下常用設備和1000多種生產零部件的價格、資質、供貨進度進行動態調整和對比,明確“制定計劃-申請預算-價位對標-集中購置”管控流程。設立“機修車間”,實現維護成本逐年降低。
(二)規范標準化,促進改革創效的比對提升
堅持以企業的目標、方針為中心,通過技術對標、管理對標、現場對標,發揮利用資源優勢,激活發展潛力。
1.創新標準化“工藝對標”平臺。借助技術比武、勞動競賽、創新評比等“標準化”工藝對標平臺,以“采掘單位大膽創新采掘工藝、輔助單位推進裝備升級、井上單位積極開展勞動競賽”為目標導向,每月舉辦“創新項目評審”,開展“上門取經、經驗交流”活動,針對井下“20多類、120多項影響生產提效、采掘提速的“卡脖子”問題。
2.創新標準化“工序對標”平臺。“二維對標”管理獨有的教育引導機制,引導干部職工積極開展主題教育、集中研討,進一步查找礦井產量、進尺、效率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主動按照“明確目標一確認時間一擬定計劃一分派責任一對口保障”的順序抓好工作落實,明確責任人、整改完成時間。
二、產生效益
(一)創效機制逐漸形成
創新對標平臺的建立,讓每月15萬元“四創三優”創新基金的激勵作用得以充分發揮,2017年上半年,共評審項目443項,發放獎勵80萬元。例如全面推廣注漿錨索,截至目前年累計使用4萬余套,徹底破解了巷道過斷層、復合頂板、高應力區及過采空區的歷史性支護難題,巷道修復取消了架棚,實現鋼梁零投入,支護成本每米同比下降397.2元,礦井綜合單進同比提高11.6%。
(二)人才紅利得以釋放
一大批以大學生、技術骨干為主力的“創客團隊”不斷涌現,逐漸形成“人才+項目”“人才+課題”連鎖機制。例如通過對“注漿錨索支護”、“單軌吊輔助運輸系統”、“洗選廠自動化改造”等30余項涉及礦井發展的重大課題進行攻關,鍛造了一支“懂生產、會經營、善管理”的跨界型人才隊伍,實現由原來的專業型人才向經濟實體模擬法人的轉變,使礦井管理水平發生質的飛躍。
(三)機構設置精干高效
借助走出去對標學習的有利時機,積極借鑒民情企業在管理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逐漸將“民營機制融入國有體制”,完成了歷史上用時最短、調整幅度最大、精減人員最多的一次機構人事改革。原來12個部室被整合為4個,23個基層單位合并為5公司3個項目部;中層干部由原來的238人,減少到71人,167人職級裝入檔案。礦井呈現出“機關精干、項目部做實、區隊高效”的管理運作格局。
三、應用前景
(一)渠道的拓寬帶動效益的助推
“二維對標管理”體系型建設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完全可以將“治虧”“降本”“財務創效”“全面市場化建設”等內容納入“對標素質提升計劃”,能夠完善以“市場化+管理、市場化+成本、市場化+創新、市場化+人才”為內容的全面市場化體系建設,減少經營“容錯率”,拓寬創收渠道。
(二)領域的延伸促進多元的互動
可以預見的是,2017年“二維對標管理”模式將逐漸向黨建領域的延伸,尤其是依托“聚智青年創客”聯盟、創新工作室等對標平臺,發揮黨員干部學歷、技術優勢,年底前預計可完成攻克生產技術難題10項、完成課題立項100項、完成創新項目1000項的目標,全面打響“紅領創客”對標品牌。
(三)資源的整合形成發展的合力
精細化、標準化“二維對標”創新平臺的激勵帶動作用將進一步得到深化;伴隨著“創新工作室”、雙效區隊建設等活動的開展,以項目為載體的“產學研”對標合作模式、以技術為紐帶的“技術經濟一體化”運作體系和以人才為支撐的資源整合架構將逐漸形成,企業綜合競爭力也將隨之進一步增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