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婷
【關鍵詞】 數學教學;“活”;教學理念;角色;轉變;氛圍;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20—0067—01
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如何發揮學生的個性,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呢?
一、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要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因此,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活動的素材應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同時,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教師轉變角色
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人。首先,教師應由一個課堂的控制者轉變為一個課堂的參與者。無論是學習問題的提出、學習問題的設計、學習方式的選擇,還是學習小組的組成,學習結果的預想都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其次,教師應由一個學習的預設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合作者。再次,教師應由一個學習的權威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引導者。教師不僅是一個知識的擁有者和信息的傳遞者,對學生而言,教師更應該是一個顧問、參謀和引導者,真正做到“知識共享”與“教學相長”。
三、學生轉變角色
教師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聽客”和“看客”,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引導他們親身參與課堂和實踐,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以及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強調:凡是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是能由學生解的例題,不要由教師解答;凡是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師告知。
四、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
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主體作用,必須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即學生對于自己學習主體地位、主體能力、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而要喚醒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必須用“情感”為教學開道。夏丐尊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 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教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五、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利用“讀一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新教材的“讀一讀”里安排了一些與數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既可以擴大知識面,又能增強教材的實用性。
2.利用“做一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3.利用“想一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并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對開發思維、培養興趣有極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以激發,使課堂更加精彩紛呈。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