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思琪 張亞玲
摘 要:該文闡述了水稻胡麻葉斑病的發生分布、發生癥狀、危害損失和發生因素,總結了國內外的防治技術,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稻;胡麻葉斑??;防治措施;病征病狀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0-0066-2
水稻胡麻葉斑病屬真菌病害,發病范圍較廣,在全國各稻區均有發現,水稻營養不良、生長較差時,一般發病嚴重。近幾年來,水稻胡麻葉斑病的發生使水稻大幅減產,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根據該病害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對該病害今后應深入研究的方向,為黑龍江水稻生產防治提供參考。
1 水稻胡麻葉斑病的發生分布與危害
1.1 發生分布 水稻胡麻斑病又稱水稻胡麻葉枯病,是由稻平臍蠕孢菌[Bipolaris oryzae(Breda.)Shoem.]所致的一種水稻真菌性病害[1]。這種疾病每年都會影響全世界數百萬公頃的土地,在缺水、缺失營養元素的條件下,發病嚴重。隨著干旱變得越來越頻繁,水稻胡麻葉斑病的發生也變得頻繁和嚴重[2]。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水稻胡麻葉斑病一直只有輕微危害,并未引起重視,然而2004年胡麻葉斑病大面積發生。此次病害特點主要是發生期早,有2次發病高峰期,一次是在水稻分蘗期,另一次是在水稻孕穗后期[3]。2008年東海縣白塔鎮也報道了有關下雨過后胡麻葉斑病大量發病的情況[4]。隨后2009年在昭平縣,2010年在唐海縣分別又大量發生發病現象。病害嚴重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長期高溫干旱、少雨的天氣水肥管理不當等因素。該病在偏酸性的砂質土壤田發病情況較嚴重。
1.2 發生癥狀 水稻胡麻葉斑病以葉片受害最常見,病斑如芝麻粒散布在葉片上。病斑中央為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為褐色,周圍有黃色暈圈,病斑兩端無壞死線。發病嚴重時,病斑逐漸擴大相互融合,形成形狀不規則的大病斑。病葉由葉尖逐漸向下干枯,以至整株枯死。穗部受害癥狀呈現褐色或灰褐色,導致水稻枯穗。谷粒早期受害,嚴重時全粒呈灰黑色,造成癟谷。稻株缺氮時病斑較小,缺鉀時病斑較大且輪紋明顯。嚴重發病的稻株生長變緩,分蘗少,抽穗遲[5-7]。陳洪亮等[8]對水稻胡麻葉斑病進行了鑒定,與上述發生癥狀特點相同。病斑逐漸擴大時,內部顏色變淺,葉片變黃。其稻穗也可染病,灌漿和結實都受到極大的危害,形成空秕粒。
1.3 危害損失 水稻胡麻葉斑病與條紋葉斑病常同時發生,一般導致產量損失10%~30%,發病嚴重時減產50%以上,最為嚴重的發病田塊近乎絕收[9]。2008年東海縣白塔鎮胡麻葉斑病大量發病,部分田塊發病率達到100%,危害病株達到80%以上[4]。
2 病原菌生長條件
2014年彭陳等[10]對水稻胡麻斑病病原菌的培養特性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得出,水稻胡麻葉斑病病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條件為PDA培養基,12h光照12h黑暗交替,pH為9,25℃,碳氮源分別為蔗糖和甘氨酸。孢子萌發的最適光照為24h全光照,最適溫度、pH與菌絲條件相同,碳氮源分別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鉀。
3 發生因素
水稻胡麻葉斑病病菌越冬是以菌絲體的形式在發病稻草和稻殼內,或以分生孢子的形式附著在種子和發病稻草上,成為次年初侵染源。水稻胡麻葉斑病在水稻整個生長時期均可發病,整個植株除地下部分均可發病,以葉片受害為主。各方面因素均可導致該病害的發生加重。Phelps等[11]證明了水稻胡麻葉斑病的發生不僅取決于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配比,而且受到天氣等其他因素的制約。胡麻葉斑病不僅僅是一種土壤營養不良的疾病。相反,如果是有利于胡麻葉斑病感染的天氣條件,即使進行了充分合理的施肥,也能造成種植的損失,土壤營養元素的缺乏并不是導致水稻發病的全部因素。國內王俊偉等[12]研究得出,水稻葉片中硅的含量越高,對胡麻葉斑病抗性越強,病情指數越低。Dallagnol,L.J.等[13]研究數據呈現出胡麻葉斑病通過減少氣孔導度來減少CO2的吸收,影響水稻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水稻減產,造成經濟損失。這種影響同樣發生在光化學和生化步驟上,但是影響程度低于氣孔傳導。
4 綜合防治技術
在對水稻胡麻葉斑病防治措施方面,以選擇優良的抗病品種為主,目前抗胡麻葉斑病的品種有三優十八、津稻1007、紅光粳1號等[14]。同時,加強農業管理措施,做好種子消毒,科學水肥管理。趙曉宇等[15]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浸種48h,浸種后再進行催芽播種;同時進行必要的藥劑防治,如選用愛苗等藥劑在水稻抽穗前7d左右和齊穗期各噴施1次,對防治胡麻斑病等病害有較好效果[18]。
Nguefack,J.等[16]研究結果證明,香根草、羅勒和普通百里香的精油可以通過種子處理來防止種子之間病菌的傳播。在田間噴施2種含有印度楝樹蛋糕提取物和夾竹桃葉提取物的水稻植株分別使水稻胡麻葉斑病發生的嚴重性分別降低70%和53%,使產量分別增加23%和18%。
Rezende,D.C.等[17]在胡麻葉斑病發病葉面上噴施硅(Si)元素,研究其對胡麻葉斑病是否有控制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葉面施用硅可以降低發病的強度,但對胡麻葉斑病的控制水平遠不如硅直接施用于根部效果好。
5 對策建議
5.1 加強抗性品種選育 不同水稻品種對胡麻葉斑病抗性水平不同,因此應加強對水稻胡麻葉斑病的抗病品種選育。首先對胡麻葉斑病抗性較強的材料進行鑒定篩選抗性種質資源;其次對水稻胡麻葉斑病抗性品種進行分子研究,有針對性開展抗性育種。
5.2 加強藥劑篩選 馬景勇、譚玉艷等[7-18]使用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富士一號(稻瘟靈)乳油、滅稻瘟一號可濕性粉劑、克瘟散乳油、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拿敵穩水分散粒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采用噴霧的方式進行病害防治,均有一定的防效。通過藥劑篩選,選擇高效安全的殺菌劑,減少殺菌劑的用量,保護生態環境安全。但胡麻葉斑病通常是與水稻稻瘟病進行聯合防治,并沒有針對水稻胡麻葉斑病單獨的防治藥劑。雖然胡麻葉斑病和稻瘟病都屬于真菌性病害,發病癥狀相似,但早在1964年陳永萱[19]等就對稻瘟病菌和胡麻斑病菌的碳氮營養成分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在相同條件下,胡麻葉斑病菌在氮源和氨基酸的利用方面比稻瘟病菌廣泛,其發病規律、發病條件均不同。因此,在防治措施上雖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管理上仍有很大的差別[20],應對水稻胡麻葉斑病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才能降低水稻產量損失。
參考文獻
[1]陳洪存,張淑賢,張漢友,等.唐??h水稻胡麻斑病的發生與防治措施[J].植物醫生,2010,23(01):4-6.
[2]Barnwal, M.K.,Kotasthane, A.,Magculia, N.et al.A review on crop losses,epidemiology and disease management of rice brown spot to identify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knowledge gaps[J].Eur J Plant Pathol,2013,136:443.
[3]楊廷策,張國仕.2004年晚稻胡麻葉斑病大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J].廣西植保,2005(03):34-35.
[4]于丹.風雨過后水稻胡麻葉斑病發生重[N].江蘇農業科技報,2008-09-06(007).
[5]王迪軒,周國鋒.怎樣識別與防治水稻胡麻葉斑???[J].農藥市場信息,2012(12):40.
[6]任金平.水稻胡麻斑病癥狀及防治[J].農藥市場信息,2014(20):43.
[7]馬景勇.水稻胡麻斑病癥狀及防治[N].吉林農村報,2016-06-03(003).
[8]陳洪亮.水稻胡麻葉斑病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2.
[9]張玉江,張漢友,李彩云,等.水稻胡麻斑病發生原因、特點及防治措施[J].北方水稻,2009,39(05):38-40.
[10]彭陳,王瑞,陳洪亮,等.水稻胡麻葉斑病病原菌的培養特性[J].江蘇農業學報,2014,30(03):503-507.
[11]Phelps,RH&Shand;,Brown leaf spot disease and fertilizer interaction in irrigated rice growing on different soil types[J].CR Fertilizer Research,1995,42:117.
[12]王俊偉.水稻胡麻葉斑病菌侵染條件及胡麻葉斑病抗性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3.
[13]Dallagnol,L.J.,Martins,S.C.V.,DaMatta,F.M.et al.Brown spot negatively affects gas exchange and chlorophyll a fluorescence in rice leaves[J].Trop.plant pathol,2015,40:275.
[14]胡文全.水稻胡麻葉斑病的發生及防治[J].河南農業,2006(04):25.
[15]趙曉宇,李洋.水稻胡麻葉斑病的發生及防治措施[J].北方水稻,2010,40(05):54-55.
[16]Nguefack,J.,Wulff,G.E.,Lekagne Dongmo, J.B.et al.Effect of plant extracts and an essential oil on the control of brown spot disease, tillering, number of panicles and yield increase in rice[J].Eur J Plant Pathol,2013,137:871.
[17]Rezende,D.C.,Rodrigues,F.?.,Carré-Missio,V.et al.Effect of root and foliar applications of silicon on brown spot development in rice[J].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2009,38:67.
[18]譚玉艷.永勝縣水稻胡麻葉斑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03):150+153.
[19]陳永萱,任欣正,方中達.稻瘟病菌和胡麻斑病菌碳氮營養的比較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64(02):165-174.
[20]郭成燕.水稻稻瘟病和胡麻葉斑病混合發生綜合防治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4(11):46-4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