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叢 李慧娟 王篤學 王新民 杜鵬娟
摘 要:人文素質教育在高等藥學人才培養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將人文教育融于藥學專業課程教學是實現藥學專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該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通過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等的運用,探討了在動物藥學專業的《藥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精神,以期提高《藥物化學》的教學質量和動物藥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人文教育;藥物化學;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0-0153-3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eaching Undergraduates of “Medicinal Chemistry”
Zhao Yucong et al.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Humanistic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nior pharmacy personnel training,and i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the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students that integrat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pharmacy courses.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infiltrating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medicinal chemistry”course teaching by case style teaching and PBL teaching,etc.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inal chemistry”and humanistic literacy of pharmaceutical students.
Key words:Humanistic education;Medicinal chemistry;Case style teaching; PBL teaching
人文教育是人類精神在教育中的滲透和體現,是指通過向學生傳授人類長期積累的閱歷經驗與智慧精神,喚醒潛藏在學生內心的人文需求,培養他們對自己、他人及環境的人文理解與人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并最終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1]。
動物藥學本科專業是為培養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良好職業道德品質、綜合素質良好、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素質方面要求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尚的情感和人格;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具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等。因此,大力加強動物藥學專業學生的人文教育勢在必行。然而,長期以來,醫藥院校對藥學專業學生的知識教育十分重視,但對其人文精神的培養卻意識淡漠,致使藥學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失調,人文精神欠缺。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2]。提高藥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不能僅靠設置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還應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滲透,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示范,將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心性涵養,真正實現人格的陶冶和精神的塑造。
因此,在動物藥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更深入、更持久,也更為學生所樂于接受[3]。
筆者在多年的藥物化學教學中發現藥物化學自身的知識體系、思想方法等,都蘊含著大量的、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素材,“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貫穿了藥物化學學科發展的始終。筆者結合藥物化學的教學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等不同的教學模式,嘗試在藥物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滲透人文教育,潛移默化地增強動物藥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期望培養出具有現代藥學理念及人文精神的創新型應用專業人才。
1 采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
藥物化學的發展史中,很多藥物的發現都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奉獻和創新精神。筆者在介紹藥物的發現時,將一些科學家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為科學獻身的案例引入課堂:
案例1:鎮痛藥嗎啡是德國藥師賽圖爾自阿片中提取出來的。然而賽圖爾并沒有就此止步,為了確定嗎啡的服用劑量他冒險服用藥物,最終確定嗎啡服用最高劑量每天不得超過100mg。賽圖爾的科學研究不僅使后來研究者獲得了嗎啡在人體內吸收、分布和代謝的相關數據,同時也發揚了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案例2:為證實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的罪魁禍首,巴里·馬歇爾和另一位醫生不惜以身試藥,喝下含有幽門螺桿菌的培養液,罹患胃潰瘍后再使用抗生素治愈。巴里·馬歇爾們的無私奉獻精神獲得廣泛贊譽:“馬歇爾博士有意使自己感染”是一種非凡的行為,證明了他對他的研究所具有的杰出的奉獻精神。
這些科學家堅持不懈、敢于奉獻和用于創新的精神,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極大的影響意義。
2 設計教學案例,告誡學生要敬畏生命,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針對近年來高校學生中時有發生的吸毒、輕生、暴力等現象,筆者在藥物化學教學中適時設計教學案例,進行珍愛生命教育,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
案例1:在講授麻醉性鎮痛藥時,強調這類藥物包括嗎啡、可卡因、大麻等,在“連續使用后易產生身體依賴性、成癮癖”,被聯合國國際麻醉藥品管理局列為管制藥物。進而筆者從麻醉性鎮痛藥的作用機制入手,解釋嗎啡等毒品可刺激大腦皮層產生欣快感及視、聽、觸等幻覺,用藥后極短時間可產生“毒癮”,大劑量使用則可刺激脊髓,造成驚厥乃至整個神經系統抑制,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馬丁·內斯在《鴉片史》中曾描述:“吸毒使人產生的快感,就像是從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跳下,你唯一不關心的就是跳下去的后果。”筆者聯系合現實生活中吸毒釀成悲劇的大量案例,告誡學生要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案例2:鹽酸偽麻黃堿是感冒藥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但常被不法分子提煉制來冰毒和搖頭丸等毒品。筆者從對比鹽酸偽麻黃堿和冰毒的結構入手,兩者都屬于擬腎上腺素藥,化學結構極近相似,因此鹽酸偽麻黃堿可作為制備冰毒的合成中間體。筆者以此案例警示學生一定要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合理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做到對藥品的正確使用。
3 結合教學案例,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
藥品的特殊性決定了藥學從業人員必須要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因此要高度重視學生職業操守的養成。筆者在講授一些藥物的發現時引入相關案例,讓學生明白這些藥物的發現離不開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所具備的極高的職業素養。
案例1:講授抗瘧藥青蒿素的發現時,介紹藥學家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的職業奉獻精神:屠呦呦從1969年接受中草藥抗瘧疾研究的重任后,與科研團隊的同事們夜以繼日地埋頭試驗,歷經190次失敗,終于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素,為人類抗瘧之路上豎起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案例2:通過被稱為”From Bench”的藥物利眠寧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利眠寧是憑著研究人員高度敬業的職業精神被發現的:1957年Roche制藥公司的研究人員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要尋找一種完全不同于巴比妥類的鎮靜催眠藥,經過5年的研究從來沒有找到一個化合物,Roche公司準備解散該小組,但研究人員在清理樣品時發現有3個化合物從來沒送過藥理檢測,他們憑著高度的職業精神將這3個化合物送檢,從中意外發現了利眠寧。
與以上案例相反,目前一些基層醫務人員因為欠缺職業精神,為求見效快,對一些感冒所致的發熱流行使用“三素一湯”(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和葡萄糖),一方面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更為重要的是還會導致抗生素和激素濫用加劇,導致細菌對抗生素產生嚴重的耐藥性。
通過結合以上案例,筆者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強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的培養。
4 基于PBL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
在藥品的生產過程中,應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嚴格遵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但近年來頻頻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均與企業管理和操作人員的法制意識淡漠、職業道德缺失密切相關。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模式,設置拓展專題。具體操作如下:(1)提出問題:近年來發生的藥品生產不良反應事件有哪些?并結合藥物化學專業知識分析其發生的原因是什么?(2)學生經過文獻查閱、小組討論,得出結論,然后進行課堂匯報;(3)教師進行總結,繼而導入新知識點的學習。
拓展專題1:2006發生的“欣弗”事件:
教學設計如下:(1)提出問題:“欣弗”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文獻查閱、小組討論、PPT匯報;(3)教師小結。
學生匯報中闡明,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導致2006年因注射“欣弗”死亡11人。這一惡性事故發生的原因是該公司為降低生產成本,未按批準的工藝參數滅菌,后經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對相關樣品進行檢測,其無菌檢查和熱原檢查均不符合規定。學生匯報中又列舉同年發生的“齊二藥”事件,分析原因是藥廠采購員購入假冒的“丙二醇”(實為甘二醇)充當藥用輔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產。筆者最后小結這兩起不良反應事件的共性都是因為生產人員道德法制意識淡漠導致。
拓展專題2:2001年的“梅花K”假藥事件:
教學設計如下:(1)提出問題:試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梅花K”黃柏膠囊為何會引起眾多患者中毒?(2)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文獻查閱、小組討論、PPT匯報;(3)教師小結。
2001年廣西半宙制藥集團生產的“梅花K”黃柏膠囊引起眾多患者中毒,學生在匯報中分析其原因為廠家在黃柏膠囊中違規添加過期的四環素,進而結合所學四環素的穩定性知識解釋:四環素過期會導致脫水四環素、差向四環素等降解產物的生成,這些降解產物一方面抗菌活性下降,另一方面毒性增加,“梅花K”黃柏膠囊中含有的四環素降解產物遠遠超過了國家允許的安全范圍,最終導致患者腎小管酸性中毒。筆者小結并引入新知識點四環素藥物的學習,從四環素的結構、理化性質特別是不穩定性方面深層次解釋“梅花K”假藥事件發生的原因。
筆者通過設置以上專題警示學生:生產出合格的藥品不僅需要藥學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其人文精神和健全的道德法制意識。但道德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陶冶過程。因此作為動物藥學專業的學生,從踏入專業大門的那一刻起,就要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人文精神和道德法律意識的培養。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是新時代特征,也是藥物化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筆者通過在藥物化學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能夠有利于動物藥學專業學生構建崇高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擁有自己獨立的道德使命,對社會和民眾產生濃厚的人文關懷,并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和人生準則。因此,在藥物化學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意義重大。
在藥物化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能夠使教學內容更豐滿、更生動和富有人性,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改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符合動物藥學專業培養創新性藥學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藥物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時,應注意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在專業知識中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融入人文教育,將人文精神內化于專業知識的學習中,不可畫蛇添足,同時把握好度,不可喧賓奪主,過多擠占專業知識的教學時間。
參考文獻
[1]陳明珠.藥理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海峽藥學,2015,27(7):218.
[2]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聯書店,1991.
[3]李歆平.在藥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3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