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代芬
摘 要:為了篩選出適合廬江縣氣候特點、土壤特點以及對小麥赤霉病抗性水平較高的小麥品種,2017—2018年度開展了小麥品種田間抗性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皖麥47、揚麥158、安科157、揚輻麥7號等品種產量均超過了6000kg/hm2,表現出了明顯的產量優勢,且自然條件下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不超過12.34%,其中皖麥47、安科157病穗率在5%以下。由此可知,這幾個品種對小麥赤霉病抗性較好,產量水平高,適合在廬江縣大面積推廣種植。
關鍵詞:小麥品種;赤霉病;抗性;廬江縣;2017—2018年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0-0075-2
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中常見的病害之一,在全球氣候比較溫暖的麥區均可發生。小麥赤霉病屬于真菌性病害,我國長江中下游麥區經常呈流行性發生,對小麥生產極為不利,嚴重威脅到人畜的安全[1-2]。近些年來,小麥赤霉病成為我國冬麥區常發的病害之一,一般發生年份小麥可減產10%~20%,遇到大流行發生的年份則可造成50%以上的減產,更嚴重的甚至會顆粒無收。當前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范圍逐年擴大,選育對小麥病害有較強抗性水平的優質品種是控制小麥赤霉病的最經濟高效的手段[3-4]。近些年來,廬江縣小麥種植面積逐漸增加,2017—2018年度種植面積約2.27萬hm2,較2016—2017年度增加24%以上,預計產量達到9.5萬t,2016—2017年度增產15.79%,但逐漸蔓延的小麥赤霉病等病害給小麥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為了篩選出適合在廬江縣種植的抗赤霉病的小麥品種,筆者于2017—2018年度選擇10個小麥品種在當地開展了抗小麥赤霉病品種比較試驗,對其抗病能力及產量水平進行分析,為廬江縣小麥種植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廬江縣同大鎮“安徽春生科技有限公司”小麥直播田內,近幾年此田塊內小麥赤霉病呈連續重發態勢。試驗地有良好的排灌條件、地勢平整、田間管理便利、肥力水平中等,土壤類型為中壤土,其中含有機質17.3g/kg左右。
1.2 供試品種 小麥品種12個,分別為皖麥43號(春性品種,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選育)、皖麥47(春性弱筋品種,六安市農科所選育)、揚麥158(春性品種,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蘇麥11(春性品種,江蘇豐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淮育麥1號(春性品種,鳳臺縣水稻原種場選育)、白湖麥6號(春性品種,安徽省白湖種子公司選育)、安科157(半冬性品種,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和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選育)、徽麥202(春性品種,安徽天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揚輻麥7號(春性品種,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輪選27(春性品種,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江蘇潤揚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選育)。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0個處理,每個小麥品種為1個處理。10個處理均統一種植在肥力條件一致的地塊中,各處理設3次重復,隨機各小區排列,小區面積40m2(10m×4m),同一處理3次重復之間設15cm寬度的溝(深15cm),不同處理之間設20cm寬的溝(深15cm)。試驗處理田周圍設保護行(寬2m左右)。
1.4 試驗方法 2017年11月中旬播種,播種量150kg/hm2左右,田間基本苗控制在225萬株/hm2左右。試驗期間田間不進行病害防治,其他施肥、除草等管理同當地麥田常規管理。
1.5 調查方法 各品種小麥進入花期后及時觀察,當發現出現小麥赤霉病病穗后,每5d調查1次各品種自然條件下小麥赤霉病的發病情況(病穗率),2018年5月12—27日,每隔5d調查1次田間小麥赤霉病病情指數,分析該病在田間發生的消長動態[5]。計算病穗率(發病的穗數/調查總穗數×100),根據病穗分級標準(0級:穗部沒有發病;1級:穗部發病的比例小于1/4;2級:穗部發病的比例為
1/4~1/2;3級:穗部發病的比例占1/2~3/4;4級:穗部發病比例超過3/4)計算各處理小麥赤霉病的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與相應級數乘積之和/(調查總穗數×7)×100]。小麥成熟后分開計產,各重復取平均值,折算出各品種單位面積產量[6]。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小麥品種的小麥赤霉病發生程度比較 經過對各小麥品種田間小麥赤霉病發病程度的比較,發現不同品種發病程度差異較大。由表1可以看出,病穗率小于5%的品種有2個:皖麥47、安科157,病穗率分別為3.54%、4.73%;病穗率介于5%~10%的品種有3個:皖麥43號、淮育麥1號、揚輻麥7號,分別為9.45%、7.86%、6.22%;病穗率在10%~15%的品種有2個:揚麥158、蘇麥11,分別為12.34%、11.56%;病穗率在15%~20%的品種有1個:徽麥202,為19.23%;病穗率超過20%的品種2個:輪選27、白湖麥6號,分別為20.21%、25.42%。經過顯著性比較,皖麥47、安科157田間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較低,與其他品種相比達到了極顯著性差異。
2.2 不同小麥品種的小麥赤霉病的動態分析 通過對小麥赤霉病田間發生動態的調查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各小麥品種發生小麥赤霉病的消長動態趨于一致:最開始出現小麥赤霉病的時間在小麥開花后,發生高峰期都在小麥的乳熟期到蠟熟期。
2.3 不同小麥品種的產量比較 由表3可以看出,各小麥品種在廬江縣種植后產量由高到低的順序為揚麥158>安科157>皖麥47>揚輻麥7號>徽麥202>輪選27>皖麥43號>淮育麥1號>蘇麥11>白湖麥6號,其中揚麥158、安科157、皖麥47、揚輻麥7號這幾個品種的產量在6000kg/hm2以上;低于5000kg/hm2的品種有1個,為白湖麥6號;其余品種產量都介于5000~6000kg/hm2。經過顯著性比較分析,各品種產量表現出不同的差異。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1)在自然條件下各小麥品種種植中發生赤霉病的程度不一致,皖麥47、安科157發病程度較輕。在廬江縣2017—2018年氣候田間,下調查各品種小麥赤霉病發生的動態,發現各小麥品種開花后開始發生小麥赤霉病,小麥的乳熟至蠟熟期為盛發期,之后病情逐漸穩定。產量較高的品種為皖麥47、揚麥158、安科157、揚輻麥7號,平均產量超過6000kg/hm2。(2)綜合比較,皖麥47、揚麥158、安科157、揚輻麥7號等品種適合在廬江縣種植,表現出了較好的抗性水平,產量優勢明顯。而其他品種有待繼續試驗。
參考文獻
[1]周長保,董璞,朱德慧,等.不同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田間抗性研究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9):48-49.
[2]王長青,張君,宮振,等.不同小麥品種對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的抗性試驗結果初報[J].湖北植保,2004(1):15-16.
[3]孫俊銘,韋剛,馬愛國,等.不同小麥品種對赤霉病抗性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4):122.
[4]姚金保,陸維忠.中國小麥抗赤霉病育種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2000,16(4):242-248.
[5]陳功海,徐延浩,崔顯舉,等.不同抗性小麥品種對藥劑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8):4705-4707.
[6]劉惕若,陳潔敏,郭彥太,等.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1995(1):9-1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