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歲
摘 要:通過在懷遠縣開展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能有效防治小麥赤霉病,有效成分用量157~202.5g/hm2處理劑量下,用藥2次,對赤霉病的防效達80.41%~90.52%,明顯高于對照藥劑80%多菌靈 WP 1200g/hm2處理的防效。且對小麥銹病和白粉病有明顯的兼治作用,使小麥生長后期秸稈清秀,熟相好,增產效果明顯,可以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丙硫菌唑;小麥赤霉?。环乐涡Ч?;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0-0082-2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小麥的各個生育階段均有發生,特別以穗期發病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且近年來發生區域和嚴重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趨勢,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丙硫菌唑是國內農藥企業新近開發的一種新的用于預防小麥赤霉病的藥劑,為探索該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預防效果,筆者于2017年4—5月進行了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旨在明確該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田間最佳使用劑量。
1 試驗條件
1.1 試驗對象和作物品種 試驗對象:小麥赤霉病。供試小麥品種:煙農19。
1.2 環境條件 試驗地安排在安徽懷遠縣龍亢鎮新街村一農戶小麥田進行,前茬為水稻,耕作方式為麥稻輪作。土壤為水稻土,pH值6.7,有機質含量為1.2%。于11月20日整地播種,基施45%復合肥(N:15%;P2O5:15%;K2O:15%)450kg/hm2、尿素300kg/hm2,中后期沒有追肥。小麥采用機械帶狀撒播方式播種,播種量為450kg/hm2,栽培和管理水平與當地均勻一致。
2 試驗設計
2.1 藥劑 試驗藥劑: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安徽久易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蘇州遍凈植??萍加邢薰旧a,市售。
2.2 藥劑用量與處理編號
2.3 施藥 小區面積:50m2,重復次數:4次。采用華輝HBD—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用藥量按實際每小區噴施面積折算,配藥采取2次稀釋法,噴藥液量為450kg/hm2。共進行2次用藥。第1次用藥在小麥揚花初期,即4月27日;第2次在5月2日。試驗期間于4月29日用吡蚜酮防治1次小麥蚜蟲,未進行其他病蟲害防治。
3 調查計算方法
3.1 氣象條件 第1次施藥時間為2017年4月27日下午,晴,東南風4~5級,氣溫10.5~22.8℃;第2次用藥時間為5月2日下午,多云,東南風5級,氣溫16.5~21.7℃。從第1次用藥到5月26日(調查結束),期間共發生7次降水過程,共降水76.4mm。試驗期間總體降水偏少,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5~1℃。
3.2 調查方法 施藥后在赤霉病癥狀穩定后的5月26日調查,共調查1次。每小區有代表性地5點取樣,每個點調查0.25m2的鐵圈內的赤霉病病穗,計算病穗率、病指和防效:
病穗分級
0級:全穗無??;
1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以下;
3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1/2;
5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2~3/4;
7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3/4以上。
3.3 藥效計算 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發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穗數×7×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3.4 產量調查 收獲前每小區5點,每點取1m2麥穗,每個小區共取5m2,脫粒計算產量,統計增產效果。
4 結果與分析
4.1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試驗期間觀察,未發現藥害現象。
4.2 防效 由表1可知,供試藥劑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能夠有效地防治小麥赤霉病,有效成分用量157~202.5g/hm2處理劑量下,在小麥揚花初期使用1次,間隔5~7d左右再用1次,最終對赤霉病的防效達80.41%~90.52%,明顯高于對照藥劑80%多菌靈WP1200g/hm2處理75.13%的防效。
4.3 增產效果 試驗藥劑處理比空白對照的增產幅度為4.11%~9.00%,明顯高于對照藥劑2.57%的增幅,增產效果明顯。
5 結論
用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可有效預防小赤霉病,且對小麥生長無不良影響,對小麥葉銹病和白粉病有明顯的兼治作用,使小麥生長后期秸稈清秀,熟相好,可以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上進一步推廣應用。推薦有效成分用量157~202.5g/hm2,對水450kg/hm2,均勻噴霧,力求噴霧均勻周到。但在小麥赤霉病重發的年份,建議適當增加用藥量或與戊唑醇等其他藥劑復配使用,以保證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同時延緩赤霉病對該藥劑產生抗藥性。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