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珺
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當前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的熱點之一,它主張研究人的積極品質,重視挖掘人的潛能,旨在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走向幸福。本文探究了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極心理學”影響下存在的問題,提倡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其教育工作中,通過整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構造和諧向上的校園環境來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大學生在學業、生活和人際關系等方面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加。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數頻頻增多,學校愈發地重視起心理健康教育。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以心理健康課、心理輔導和咨詢以及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三者結合為主。由于對心理疾病危害的了解,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大多將關注的焦點集中于易發心理問題或者出現心理問題的個體上。這就導致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離了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目標。而近年來新興的積極心理學,其理念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都比較吻合。它主張關注人性中的積極方面,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致力于幫助人們更加幸福健康地生活。將其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能更加充分地發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什么是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誕生于二十世紀末,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美德和力量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與以往多半關注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心理學研究不同,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掘人自身內在的巨大力量,幫助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是一門旨在促進社會發展和個人完善的科學。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積極的情緒和體驗
在主觀水平上,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如幸福和快樂、滿足和滿意、希望和樂觀等。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提升智力水平、提高社會協調性等。在面對壓力時,積極情緒的狀態讓人更不容易生病;而對于病人而言,那些處于積極情緒狀態的人能夠更好地聽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并加強體育鍛煉[1]。
2.積極的人格特征
在個體方面,研究積極的人格特質,具體有24種,包括樂觀、創造力、好奇心、頭腦開明、正直、自律、公正、有活力、勇氣、洞察力、感恩、善良、毅力等。積極的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使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情景時,能夠更好地進行處理 [2]。
3.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
在群體方面,研究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強調個體內在的積極力量與群體、社會等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意識和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經濟、教育、家庭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人及其經驗又在外部環境中得到了體現。提倡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通過環境的作用來培養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責任感、有禮貌、有職業道德和具有利他主義等。此外,一個人能夠良好地適應環境,也是積極心理品質的體現[3]。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大多產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常有三級目標:一級目標以解決心理問題為主,主要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為其進行心理輔導和咨詢;二級目標以預防教育為主,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健康課。課程內容多以專題為主,列出大學生在環境適應、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然后讓學生聯系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討論,之后引導學生提出有效的克服方法;三級目標以治療心理疾病為主,對有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的學生進行診斷和治療,一般在醫院進行,采取醫學模式,注重病癥的消除。
這三級目標都偏向于“消極心理學”取向,重視心理問題的防治,而忽視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潛能的開發,以至于人們常常認為心理咨詢面對的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讓學生知道如何甄別和處理各種心理問題及心理障礙。
三、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十分切合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積極心理學提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幫助他們發展綜合的技能,承擔起生活的責任,成為有社會能力、富有同情心且心理健康的成年人。這種理念對于解決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著很好的啟發作用。
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積極心理學有助于引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回歸至其本質目標。它不僅重視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也重視學生積極人格和幸福能力的培養,讓師生把關注點轉向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注重發掘學生潛在的積極力量,通過積極的情緒體驗和人格培養,來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來幫助學生生活得更加有意義、更加幸福。
2.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積極心理學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如幸福感、快樂、毅力、樂觀等。這些積極的情緒體驗和人格品質有助于增加人的心理資源,增強人們解決問題力的能力。
高校應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增多對積極心理品質和學生自我成長的關注,同時教學方法要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上加以擴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當中,比如采用體驗教學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使得學生通過互動體驗,發掘自身優勢和潛能,克服不足,悅納自我。在此過程中,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促進朋輩心理互助,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從而使他們更加樂觀自信的面對學習和生活。
3.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環境
積極品質的培養和環境密不可分,而環境對于人的心理品質也有很大的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局限于心理健康課堂和心理咨詢中心里。學校應將積極心理學的觀念融入整體布局之中,營造積極的校風、教風、班風、學風,加強積極的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一個積極向上、和諧互助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建春.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湖南社會科學, 201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