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多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2
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將“三維目標”提升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歷史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學歷案”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開始逐步受到老師們的重視。為了讓“核心素養”盡快落地,在選修課教學中,嘗試進行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在講授《美國國父華盛頓》一課時,只是用課件展示材料,并沒有印制學歷案。發現教學效果不錯后,又補充設計了學歷案。通過筆者在努力學習、深入領會課標精神的同時,對“學歷案”設計以及實施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現與同仁探討。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了解華盛頓的生平事跡,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或自己搜集材料,用唯物史觀分析論證“華盛頓到底是圣人,還是紳士?”這一問題,在論證過程中,體驗其基本方法,提高“史料實證”素養。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對華盛頓的肖像、生平事跡,華盛頓對美國歷史的貢獻以及清政府書贈碑文進行分析解讀。
難點:如何客觀地分析和評價華盛頓的偉大之處。
三、教學策略:學歷案引導下的史料閱讀與探究。
四、教學方法:指導閱讀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法。
五、教學環節
1.情境創設:
1.1.教師展示美國國旗、國徽、華盛頓肖像。
1.2.課件展示華盛頓生平及其相關圖片。
1.3.展示材料:
材料:為紀念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而興建的華盛頓紀念塔,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中心,其內墻壁鑲嵌有188塊由私人、團體、各城市、各州和其他國家捐贈、鐫刻著各種圖案和歷史故事的紀念石碑。其中,清政府書贈的碑文,是咸豐年間福建巡撫徐繼畬在他的學術名著《瀛環志略》里寫的一段話:“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于勝廣,割據雄于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問題:解讀清政府書贈碑文的大意,說明其中包含的感情色彩。
(碑文大意:華盛頓,與眾不同。領導美國獨立戰爭,英勇程度高于陳勝吳廣;擺脫英國的統治,勢力超過曹操劉備;以武力建立如此大的國家,功高蓋世,非但不稱王、不搞世襲制,反而實行選舉制,幾乎達到“天下為公”的境界。在西方古今人物中,真是首屈一指啊!感情色彩:贊嘆、推崇。)
1.4..進一步引出問題:華盛頓是個圣人,還是紳士?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教科書及學歷案中提供的材料,提煉觀點和信息,加以分析、論證。
2.學歷案導學(具體內容見本課《學歷案》)
根據教科書和學歷案提供的材料,學生進行閱讀,確定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證。表述成文,要求史論結合,寫到學歷案上。
在材料后面,提出了相應的問題,對簡單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對較復雜的問題,預設了參考答案。
問題:美國政治的多元性、相互制衡;反對派合法存在;但是,美國也有“造神”的文化土壤。華盛頓當選得票率不是很高,反對者對其批評比較激烈。這是華盛頓不再擔任第三屆總統的客觀原因。
論證要點:
論點:華盛頓不是“圣人”,他是一位“紳士”
“五月花號公約”反映出北美移民具有很強的契約、自治意識;啟蒙思想在北美的廣泛傳播:《常識》和《獨立宣言》中,包含了法律至上、反對王權、社會契約、人權、自由等思想。在爭取獨立過程中,強烈反對英王統治,反對君主制。美國雖然也有“造神”的文化土壤,華盛頓雖然也有高尚的品格,但是,美國政治生態的特點是:多元性、相互制衡;反對派合法存在;華盛頓當選得票率不是很高,反對者對其批評比較激烈。這是華盛頓不再擔任第三屆總統的客觀原因。華盛頓真正的閃光點是:理智、忠誠于制度。
3.交流、評價
3.1..小范圍、全員交流。學生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左右的討論,交流思路和方法。
3.2.全班交流,教師評價指導。根據時間和教學進度,挑選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全班進行發言(或朗讀自己的論證結果),教師按照學科素養的要求進行評價,然后引導學生自評或者互評,主要確定達到了幾級水平,并提出改進意見。
學歷案
一、學習任務:
根據本課教科書內容,以及學歷案中所提供的材料,論證“華盛頓是個圣人,還是紳士?”
二、學法指導:
進行論證,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觀點。而明確觀點的前提,是對所給文本材料的整體閱讀和信息提煉。確定觀點或論點后,就要從材料中找論據。每條論據,實際上是由材料和分論點結合的信息,體現著史論結合的原則。論證的過程中,既要有觀點或結論,也要有引用的材料。論述時,還要緊緊圍繞核心論點,簡明扼要。
三、學習材料:
材料一:1620年11月11日,五月花號靠岸于鱈魚角時,船上102名新移民中的41名成年男子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這份公約成為美國日后無數自治公約中的首例,它的簽約方式及內容代表著“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思來決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強權來決定管理。”在此開創了一個自我管理的社會結構,這在王權與神權統治的時代,暗示了許多民主的信念。
問題1:材料體現了《五月花號公約》的什么重要理念?
材料二:托馬斯·潘恩《常識》:“英國屬于歐洲,北美屬于它本身”,“現在是分手的時候了”。“讓我們為憲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推翻國王這一稱號,把它分散給有權享受這種稱號的人民”。一家英國報紙驚嘆:“很多讀過這本書的人改變了態度,哪怕是一小時之前,他還是一個強烈反對獨立思想的人。”
問題2:材料體現了托馬斯·潘恩的《常識》中哪一重要的思想?其影響如何?
材料三:《獨立宣言》:“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
問題3:根據材料概括《獨立宣言》的重要思想。
材料四:在獨立戰爭中,他(華盛頓)作為大陸軍總司令,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屢敗屢戰。在那些歲月里,很多將軍、政客叛變投降,但他始終堅持理想,身先士卒地指揮戰斗;在休整時,他積極慰問士兵,鼓舞士氣。可以說,華盛頓是美軍的精神支柱。最終,經過特拉華和普林斯頓大捷后,美軍逐漸掌握了主動權。法國參戰后,華盛頓的個人魅力甚至折服了法軍統帥們。
問題四: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材料五:費城的仲夏夜異常炎熱,華盛頓紋絲不動地坐在議長席上。他沒有發表演說,只是偶爾詢問代表們的意見,或是在議事進行中說一兩句例行的話而已。可是這已足夠了。當辯論激烈,或討論陷入僵持時,代表們就不約而同地仰視著議長席。這位舉世聞名的華盛頓,只要靜默不語,就足以懾服那些滔滔雄辯的政客,使他們逐漸相互妥協。由于彼此的忍讓和妥協,最后萬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體一致通過美國的聯邦憲法。
——摘編自曉樹《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華盛頓》
問題5:華盛頓在1787年制憲會議上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材料六:第一屆總統選舉:69%的選票
材料七:反對派的聲音:他在做總統時,報紙如是評價他:“如果有一個國家被一個人敗壞了,那么美國就是被華盛頓敗壞的。”他剛一卸任,本杰明·富蘭克林的孫子就大呼:“華盛頓的名字再不能使政治罪惡橫行”。華盛頓因評價當時北美平民會社“人民沒有為某種政治目的組織會社損害了他的威望”而在北美引起了極大爭議,特別是他把北美平民不滿戰后物價飛漲而發動的起義稱之為“邪惡”的之后,在北美各地一提到他的名字就發生爭吵,反對者稱他是“獨裁者”和親英派,要求撤他的職。
四、測評標準:
1. 學生所認同的觀點如果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即達到“唯物史觀”素養的3、4級水平。不大符合的或觀點不明確的,屬于1、2級水平。
2.史料實證水平:
能夠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水平2
能比較充分地應用材料所給信息,對該問題的論證比較更全面、豐富。——水平3
能運用不同觀點的史料,進行辯證分析;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水平4
教學反思
2018年2月6日—8日,參加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北京舉辦的“新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國家級示范培訓班(第三期)”之后,對“核心素養”“深度學習”進行了思考和探索,認識到傳統意義上的教學,主要基于歷史事實或基礎知識,介紹背景、過程、影響,添加一些史料做陪襯;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新的特征:第一,目標更加明確,聚焦五大學科核心素養;第二,通過設計“學歷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第三,基于史料的教學,是“歸納式”(從史料到結論)而非“演繹式”(從結論到材料);第四,具有探究性,更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必要時輔之以合作學習;第五,測評環節應與教學目標相匹配,并以學業質量標準為依據。
從2018年3月開始,在選修課教學中,嘗試進行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講授《美國國父華盛頓》一課時,只是用課件展示材料,并沒有印制學歷案。發現教學效果不錯后,又補充設計了學歷案。
通過本課教學,引起了學生對史料真偽的進一步興趣,如,對華盛頓兒童時代的故事的問題的思考;也使學生在論證中體會了基本的原則和方法;更加深了學生對美國政治文化的理解,認識到華盛頓是一位審時度勢的“紳士”,而不是什么“圣人”。雖然與華盛頓的高尚品格有關,更是美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土壤的產物。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曾說:“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或內在的控制了。”這是美國政治文化的核心精神。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課小結時,要提醒學生不要盲目崇拜美國和美國文化,而要增強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一個有理想、有作為、敢擔當的公民,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周邊的人,逐漸擴大范圍,使中國的政治文化整體得到不斷改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個新事物,也是個好事物。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政治制度就完美無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發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鵬.如何做到教案與學案的統一——對“學歷案”的理解[J].學周刊,2017(16):118-119.
[2]蔡瑞琛.巧搭“支架” 激活課堂——《騎桶者》“學歷案”教學及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6(05):42-44.
[3]查曉峰.姹紫嫣紅才是春——以《美國國父華盛頓》為例談歷史教學法的運用[J].新課程(中旬),2013(09):110.
[4]羅金永.從演示實驗到親身體驗——以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美國國父華盛頓》一課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3(09):55-57.
[5]方仙來.對人物史教學的一點思考——以《美國國父華盛頓》一課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8(08):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