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玥 張海鷹
摘 要:當前的教育改革正由封閉型教育轉向為開放型教育,傳統的教學存在著為了創新而創新,夸大模式的適應性,加之眾多的地理教學模式,使得各個學校往往是改革存在于形式,一個模式還沒有完全吸收與融合又出現了新的教學模式,致使改革沒有深入進行。本文就已有教學模式進行整合和分析,有針對性的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的設計,將多種教學模式與傳統高中教學相結合。
關鍵詞:地理教學模式 教育改革 教學模式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2
一、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課程作為一門自然與社會科學的綜合門類,在學生的高中生活乃至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新課標的要求及高考形式的變化,高中地理教學不再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傳統模式,學科的學科素養及綜合實踐能力成為目前高中地理培養人才和考察人才的主要方向,合理、高效、趣味性知識性兼備的地理課堂就尤為重要。
1.新時代學生發展的需求
作為90后、00后的新一代,社會對新時代的學生要求也在發生著變化,新時代的學生思維更加靈活,性格更加鮮明,顯然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已經無法符合學生發展的身心特征,伴隨著網絡的全民化,電腦、手機、ipid等電子設備已經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設施,如何讓這些設備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有益學習工具,也成為眾多教育者正在探索的課題。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在成為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條件,作為地理學科而言,地理學科的學科素養的形成,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起著關鍵作用。建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有利于學生科學的認識自然規律,并懂得尊重自然規律,這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來說至關重要,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讓學生形成綜合的觀點,有助于其從整體的角度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是新時代對學生的行動能力需求,良好的行動能力及思維意識,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進行情景體驗,獲得美的享受與身心發展并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教師業務提升的要求
應對新時代的學生,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不僅不能讓地理課堂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很難成為教師業務提升的動力,優質、合理、高效的課堂模式及方法,靈活有效的課堂設置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對于地理學科教師而言,了解與掌握多種教學模式與方法并合理的應用在不同的地理課型中,也已成為新時代地理教師必備的教育教學素質之一,課前設計、課堂引導、課后指導,每個環節無不滲透著地理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掌握以及教學設計的智慧。如果地理教師能夠每堂課都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實施,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得到了提升,同時對于地理教師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也得到了鞏固與提升。
3.學校生存與發展的要求
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不再停留在單一的學科,面對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之間的競爭也愈加激烈,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升學及未來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與應用,對于學校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我國從90年代開始各地各校開始了不同形式的教學模式改革,其中涌現出大量教育改革成功案例,如江蘇楊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練習”;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教學模式;江蘇東盧中學的“講學稿”等教學模式[1],這些學校的改革,更新了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更改善了學生學習的狀態,并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快速更新教學理念,并針對所在學校學生的特征,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正在成為眾多學校生存與發展所思考的問題。
二、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現狀
1.高中地理教學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當前的教育改革正由封閉型教育轉向為開放型教育,一時之間,國內外涌現出多種類型的教學模式與授課方法,在全國教育改革的浪潮推動下,各個學校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改革,然而在改革過程中往往出現了停留于形式上的所謂的“改革”與“創新”有些學校則出現了為了創新而創新,夸大了教學模式的適應性,并沒有因材施教,有一些則是為了應付檢查而進行的改革,多數的課堂仍然是傳統的課堂模式,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現存的教學模式類型多樣,很多教師并沒有深入了解各教學模式的真正內涵,往往是對所使用的教學模式一知半解。第二,在課時和高考升學的壓力之下,教學觀念很難更新,仍然被傳統的教學思想理念所影響。這就導致教學改革很難持續的進行。
2.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采取的主要教學模式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2]。”總的來說,教學模式包括以下幾類:
3.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
該模式源于赫爾巴特四段教學法,在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教育初期使用的頻率比較高,當然也是目前多數教師不自覺所采用的方法,該模式強調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將知識內容直接單項的傳遞給學生,主要的教學程序是:復習舊課—激發學習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間隔性復習[3]。該模式的優點是,學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師在班級授課過程中比較順暢,課堂紀律可以得到保證。
本模式的不足為不利于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該種模式也是在我國應用過程中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
4.自學——輔導式教學模式
該模式是以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行為,教師起到的是輔導的作用,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該模式的教學程序是:自學——討論——啟發——總結——練習鞏固[4]。雖然該種模式是以學生為主導,但并不是教師的作用就被弱化了,反倒是教師在課前、授課中以及授課后需要更多精力來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設計,該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主動加入到課堂中。
5.探究式教學模式
該模式是以皮亞杰和布魯納的構建主義為理論依據,探究活動以設置問題為主題,根據問題的逐級引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及自主探究推理能力。該模式的教學程序為: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提高[5]。課前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對可能出現的結論進行假設和推理,并通過設計實驗來對得出的結論進行驗證,該種模式對于課堂活動來說比較靈活,也比較受學生的喜歡,特別是實踐、實驗類型的課程。
本模式的不足為并不適合所有的課型,而且課前如果教師沒有提前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或者沒有提前將預設問題下發給學生,課堂的教學效果則會受到影響,同時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的隊伍中來,大班額的教學班在教學效果上會受到影響。
6.巴特勒學習模式
該模式起源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提出的“七段”教學論,是一種比較適合大眾教育的一類教學模式,其基本教學程序為: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6]。本模式要求教師對于學生的心理研究比較透徹,在組織和安排課堂內容的過程中,強調順應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對知識認知掌握的順序,關注學生本身知識認知條件及外部的學習環境,并注重學生對新舊知識相互聯系、聯想,符合人類腦圖構型,并對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加以強化。
本模式僅適用于研究型教師,并熟練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知識,老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比較有難度,對于傳統課堂是一個比較大的沖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如果不及時更新,很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使教學模式存于表面。
7.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該模式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化學老師課堂利用視頻軟件錄制ppt并附著講解課程內容的聲音,并將其上傳至網絡,以便缺席的學生能夠彌補上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從此開創了學生也可以在家進行課堂學習的學習模式,近幾年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提升,翻轉課堂已經步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一些學校和教育機構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翻轉課堂的設計、錄制與實施。該模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反復的觀看課程內容,有利于重點難點內容的消化和理解。
本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約束能力要求較高,翻轉課堂的制作需要每位老師精心的準備與制作,這不同于錄制一堂完整的課程,而是有針對性的錄制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容易出現精力不集中、走馬觀花應付了事的情況,如果沒有長效的監督機制,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創新及應用
眾多的教學模式給現今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理論與技術支持,每種教學模式也都有各自的優勢與不足,針對高中地理課程不同內容的特征以及我國多數類型的教學班型,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尤為重要,取各種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的精華,并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同時教師配以科學合理的檢查督促引導機制才能實現高效課堂。針對出現的問題,將以課堂順序為主線采用:翻轉課堂-導學案-課堂探究-思維導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應用。
1.課前--翻轉課堂與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相結合
課前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錄制5分鐘左右的小視頻,例如《地球表面形態》一課中將褶皺形成的初期、后期地貌形成過程的動態演示。學生通過視頻及動畫演示基本對于該類地貌有所直觀的認識。于此同時下發預習學案,設置“預學能完成”板塊,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和觀看視頻,完成預習內容。
為了防止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精力不集中、走馬觀花等問題,本部分內容采取教師提前深入班級,集體播放課前視頻,提前下發預習學案的內容,并在規定時間內讓學生完成預習學案的內容,學生在課前進行填寫,為了保證學生完成率,并將學生完成的預習學案收上來,進行批改,并收集學生們在預習過程中的疑問內容,作為課堂上的重點難點及突破點。
2.課上——探討式與巴特勒教學模式相結合
課上教師總結課前預習成果,并對完成較好的學生予以鼓勵表揚并以加分的形式進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成就感。課前預習的內容較為淺顯,這部分內容在課上只需要占用很少的部分,重點難點的內容則作為課堂的主體,設置課堂合作探究學案,設置學習情境,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設置的問題,并由小組成員以競爭的形式進行結論展示。
本部分課堂習題的設置難度有所提升,并體現了本堂課的重點難點問題,并與學生課前的學習疑問相呼應,同時習題在設置的過程中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充滿趣味性,這使得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更加有針對性和興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走到學生中去,對于學生產生的疑問給予合適的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分析,并與全體同學分享自己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一些疑難問題也會在不斷的討論過程中得以碰撞和升華,加深了學生對重難點問題的掌握理解。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和討論給予及時的更正指導和鼓勵,爭取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討論中去。課堂最后,要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可以由學生來總結,并對課前產生學習疑問的同學進行問題回訪。
3.課后——思維導圖與梯度練習相結合
課后由學生繪制本堂課的思維導圖,以該種形式加深對本堂課的理解,思維導圖符合人腦的生物學結構,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自主繪制充滿個性的思維導圖,有助于對本堂課的理解,色彩繽紛充滿創意的思維導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師對每位同學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批改,并將繪制優秀的思維導圖進行展出,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與此同時,下發課后梯度練習題,分為基礎題和加分題,基礎題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完成,習題難度適中,確保每位同學都能通過所學知識進行解答,加分題加深了難度,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自主的進行解答,學生學習沒有強烈的強制性與壓迫感,往往會出現更好的效果,這樣所有的同學都能通過習題的演練對本堂課的內容得以鍛煉。無論是思維導圖還是課后梯度練習,教師都要進行回收,并進行認真的批改和總結,這樣既能督促學生完成相應的內容,又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因材施教。
四、結語
高中地理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改革的深入離不開對已有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針對高中地理不同課程的內容特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往往具有局限性,多種模式融合與課程類型相結合的方式,既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時效性,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成就感,又能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起著促進作用。總體來說,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源自于教師對教學模式深入了解,充滿智慧的課堂設計與實施加之行之有效的督促檢查手段同樣重要。
參考文獻
[1]閆兆臣,淺析高中學案教學模式設計[J].新疆教育,2017,(3)62
[2]布魯斯,喬伊斯,《教學模式(第八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36
[3]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