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利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對外直接投資迅速發展,2017年累計高達1200.8億美元,本文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進行相關分析,得出由于中國企業在伴隨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大量積累資金與生產技術,使得供給大幅增加,同時國內資源與市場需求不足,使得國內企業多元化對外直接投資成為必然選擇。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供給;需求;資源;市場
2000年3月全國人大九屆三次會議首次將“走出去”作為國家戰略提出,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自此,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迅猛發展階段,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突破100億美元,截至2017年底,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236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200.8億美元。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現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體呈現行業分布廣,總量大,重點突出等特點。
首先從行業結構來看,2010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占29.67%;金融業占19.94%;批發和零售業占16.23%;采礦業占12.43%等,從行業統計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采礦業只占12.43%的份額,金融服務業占比最高。
其次考慮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別結構,中國對香港地區的直接投資為1158.45億美元,占比高達62.97%,開曼群島占11.05%,英屬維爾京群島占5.70%,三者共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79.7%。
最后考察投資的主體,國有企業占據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過半份額,高達66.2%,前三大主體: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占了總存量比重的95.9%,其他企業類型僅占據極少份額。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動因理論研究
對于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研究,國內外學者已做了很多相關研究,從早期的壟斷優勢理論,到內部化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以及邊際產業擴張理論,這些理論從單一方面解釋了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直到鄧寧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將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綜合考慮,形成完整的對外直接投資動因研究體系,同時也為研究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動因及條件提供了方向。這一方面,國內學者也做了大量相關研究,主要是根據鄧寧的折衷理論,具體分析的動因可歸結于三類:自然資源導向型、市場導向型以及防御型。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原因分析
對于現階段中國出現的快速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現象,運用傳統的經典理論顯然不能說明動態的現象,探尋快速增長的原因,本文主要從供需兩方面著手分析。
(一)國內企業資金、技術增強,生產量大幅提升
1.國內企業資金雄厚
一方面國內企業自身資金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積累壯大。根據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統計名錄,中國上榜的公司總數已經達到115家,中國大型企業總量增長迅速,積累了大量資金,這為我國企業快速“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2.國內企業生產能力增強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其中工業制成品出口貿易總額為19481.56億美元,由此可看出,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有巨額生產量,分析原因,一方面基于過去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支持,加之國家對高精尖技術人才的著重培養,使得我國在技術層面相較改革開放初期及以前前有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政府從政治外交、外匯與匯率政策等等多方面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提供強力支持,這對我國企業的大力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二)國內資源、市場等需求不足
1.資源消耗過度,國家政策調控保護
由于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引入外商投資,以及靠出口初級能源產品拉動貿易,使得國內資源被大量開發。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引入,使得國內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可以運用的資源出現價格高、難購買的現象,這使得國內企業向國際市場探尋資源。而重要能源和資源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較大,這給國內企業經營和生產帶來巨大困難,因此采用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有效避免能源和資源帶來的生產困難。
2.國內市場競爭大,飽和度高
一方面中國國內由于存在著大量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市場分割程度比較嚴重,這導致了市場潛能不能有效利用。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增長引擎主要依靠高投資和高出口,而消費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企業產能遠遠超過了國內市場的消化能力。另一方面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他們在提升國內企業技術、管理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因此有限國內需求推動了一些產業走向國外尋求發展機會,把國內成熟產業轉移到低收入國家,如機械制造業和電子產品業。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在資金和產量供給日益增加的同時,面對國內市場資源緊俏,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多元化的對外直接投資成為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