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二彬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有企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家及社會對國有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國有企業中的審計工作。通過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來實現國有企業審計內容及多維審計目標的方式是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的主要工作方法,這種方式想要達成全面審計監督還存在一定困難。國有企業改革措施是否完善以及實施效果是否理想是評價國有改革深化工作的重要標準,同時要將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主要的審計類型,本文對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提出提升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審計效果的相關措施,希望對未來國有企業審計工作質量具有積極的提高作用,并且能夠推動國有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國有企業;審計工作
調整、促進和協同是當前我國審計機關在深化國有企業審計工作的大背景下,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主要思路。將自身的審計監督工作作為基礎,對國有企業的審計目標、內容及方式進行完善和優化,就是調整;在推進國有企業的大背景下,分析當前國有企業改革在整體機制上的實際問題,并且提出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審計工作的相關策略,稱為促進;將提升監督和監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作為目標,加強內部國有企業審計監督和外部社會審計機構監督的同時,與國家審計監督相協調,共同協作實現監督及監管體系的完善和優化。
一、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審計工作現狀
(一)國有企業審計的工作思路逐漸明晰
當前審計署所提出的國有企業審計路線是強化管理、推動改革、維護安全、促進發展,具體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要將對企業發展造成阻礙的各種實際性問題進行分析和揭露;其次,側重于改善國家在金融、信息、財政和環境資源等方面的安全問題;最后,要重點徹查在國有企業經營和管理過程中所出現的違法亂紀、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等嚴重違紀的行為,這也是國有企業審計工作進入改革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二)國有企業審計的審計內容逐漸豐富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國有企業審計也出現翻天覆地的新變化,經濟責任審計所涉及的內容更加豐富,在保證政令暢通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國家對于重大決策的實際部署以及對于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效果;在嚴格監督企業領導人員盡到自身職責的實際情況基礎上,實現對權利運用的約束和監督;將廉政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重點徹查法違紀腐敗問題;以深化國企改革為目標,調查公司治理情況。
(三)將經濟責任審計作為審計模式主體
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成為當前的主體模式,并將國有企業資本經營預算審計、專項審計和企業實際收支審計作為該主體模式的補充內容。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在嚴格意義上來說包含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審計,而經濟責任審計在開展時通常與國有企業實際收支審計結合應用,極少出現實際收支審計單獨開展的情況。
(四)構建分散行使監督權的雙軌制審計局面
中央企業的審計監督之所以面臨雙軌制的審計局面是因為當前國有企業的審計主要模式是經濟責任審計,再加上干部管理權限對經濟責任制的審計對象范圍產生嚴重束縛,所以與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五)缺乏監督力量協作配合
缺乏監督力量協作配合是當前審計署實施中央企業審計時的問題之一,對于這個問題,審計署曾經嘗試利用簡單審計、中度審計和重點審計的方法進行不同中央企業的審計工作;也嘗試過將部分中央企業財務收支審計工作授權與地方設計部門的方法,但收獲的效果甚微。
二、提升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審計效果的相關措施
(一)調整審計目標
首先,要選擇進入各級國資委深化國企改革試點范圍的企業作為審計改革性審計目標,主要對國企改革措施的完善程度和落實效果進行評價;其次,是設定經營性審計目標,對企業經營績效的評價采用不同企業不同政策的方式,將競爭性企業評價重點放在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的上繳和國有資本的增值保值指標上,將公益性企業評價重點放在產品的參數和質量等功能性指標上,對功能性企業評價重點放在經濟、政策及功能性指標上;最后,監管性審計對象應該是國資委與資本運營公司,對國有資本出資人是否履行相應職責進行嚴格監管,避免有相應負責人沒有盡到管理義務和職責的情況,對容易出現的風險能夠有效控制。
(二)改革國有企業審計的組織模式
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所承載的審計目標過多,是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審計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現階段主要推行國有企業審計的新模式,在滿足審計監督全覆蓋的需求基礎上,將國有企業審計目標分攤于其他類型的審計項目。首先,必須認定審計類型的主體是經濟責任審計,與此同時,對經濟責任審計的節奏和覆蓋面進行有效的調節和優化;其次,將其與社會審計機構中審計質量核查工作進行有效結合,嚴格杜絕用審計機關組織實施的國家公共監督替代國資委組織實施的出資人監督,并且加大國有企業財務收支審計的工作力度。
(三)將審計調查形式作為國有企業績效審計主要方式
能夠使企業經營管理層與各個利益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是國有企業審計工作的意義所在,使利益相關方的國有企業審計成果得到滿足,是推行國有企業審計工作深化的重要前提。近年來,在國有企業改革和經營的過程中,腐敗問題頻發,并且在隱蔽性、涉案數額和窩案串案方面都愈發提升,所以建立審計機關與公、檢、法部門的聯合辦案機制,是提高國有審計效果的必然趨勢,不但能夠大幅度降低腐敗案件的發生,并且提升查處相關案件的工作效率。
三、結語
深化國有企業審計,需要對過期改革當中存在風險實現有效把握,并且分析出與當前過期改革新形勢不相符的國有企業升級工作,及時對國有企業的審計目標、內容和組織形式進行完善和優化。對宏觀審計目標和審計的關鍵內容進行把握時,應當從目標的改革性、績效性、監管性和責任性幾個方面入手。從指標的政策性、功能性和經濟性幾方面對國有企業經營的實際效果進行評價,樹立企業領導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避免審計內容寬泛和審計目標過多的情況,保證審計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促進國有企業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