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萍
甘孜藏族自治州衛生學校附屬醫院護理部,四川甘孜州 626001
產后保健護理對產婦心理和生理康復影響臨床研究
李莉萍
甘孜藏族自治州衛生學校附屬醫院護理部,四川甘孜州 626001
目的研究產后保健護理對產婦心理和生理康復影響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并分析該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136名分娩的孕婦資料,按照臨床實施的護理方案分為2組,行常規護理的設為對照組(65名),行產后保健護理的設為實驗組(71名),比較2組心理變化及生理康復效果。結果實驗組HAMA(32.33±3.68)分,HAMD(31.85±3.27)分較對照組更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實驗組 5.63%比較,對照組生理并發癥總發生概率21.54%更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婦實施產后保健護理可取得滿意效果,具臨床推廣應用。
產后保健護理;產婦;心理;生理康復
產后婦女因角色與生理上的變化給其心理上帶來不適應,臨床醫護人員需于護理過程中結合人性化護理,以緩解產婦心理壓力,并滿足其生理及心理需求[1]。產后保健護理不僅可引導產婦盡早適應母親角色,而且可促使其心理、生理方面恢復[2]。該研究為進一步驗證其臨床應用有效性,就選定的136名分娩的孕婦資料作研究對象,現作下列報道。
選取并分析該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136名分娩的孕婦資料,按照臨床實施的護理方案分為2組,對照組(65名)年齡22~35歲,平均(26.34±4.63)歲,孕周 37~42 周,平均(38.39±1.20)周;實驗組(71 名)年齡 23~37 歲,平均(27.58±4.82)歲,孕周 37~42 周,平均(38.94±1.43)周;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健康宣教、起居護理、新生兒喂養護理及住院指導;實驗組行產后保健護理,具體為: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于產婦產后及時進行心理溝通,以掌握其情緒及心理變化情況,針對產婦不同心理狀態,做好相應指導工作,促使其盡早消除內心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對于產婦提出的疑惑,需給予科學、正確的回答;囑家屬增強與產婦交流,給予其足夠的精神支持與家庭溫暖,幫助其克服心理問題,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運動保健:于產婦生產后,盡早指導其開展形體訓練,促使其形體有效恢復至正常,同時緩解產婦因擔心形體變形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針對順產者可于1 d后下床小范圍活動,2 d后再于室內自由活動,耐心教會產婦保健操,以減少腰骶痛、痔瘡等并發癥發生。③切口護理:以溫和的語氣囑患者保持良好衛生,2次/d予高錳酸鉀對會陰部位予以清洗;密切觀察產婦是否存在感染、觸痛等情況,并針對性予以理療處理,針對切口嚴重感染者,可采用不良反應輕的抗生素醫治,一旦出現異常情況,需立即告知醫生且予以有效處理。
關于2組護理前后心理變化分別參照漢密爾頓HAMA(焦慮量表)、HAMD(抑郁量表)評分,分值均介于30~90分,患者心理嚴重程度與分值呈正相關[3]。觀察2組產后生理并發癥情況。
數據予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通過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較之護理前,2組護理后HAMA、HAMD評分均降低,但對照組降低幅度較實驗組顯著更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2組護理前后心理變化[(±s),分]

表1 比較2組護理前后心理變化[(±s),分]
注:組內比較,aP<0.05;組間比較,bP<0.05。
組別 時間HAMA HAMD對照組(n=65)實驗組(n=71)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68.36±5.74(45.03±4.57)a 67.19±5.42(32.33±3.68)ab 67.94±5.14(42.03±4.82)a 68.20±5.36(31.85±3.27)ab
實驗組71名中子宮恢復不良1(1.41%)例,陰道脫垂 1(1.41%)例,腰骶性疼痛 2(2.82%)例,張力性尿失禁0(0.00%)例,對照組65名中分別為5(7.69%)例、2(3.08%)例、5(7.69%)例、2(3.08%)例,與實驗組5.63%比較,對照組生理并發癥總發生概率21.54%顯著更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人們對產褥期產婦護理缺乏科學性,不僅影響產婦身體健康,而且影響新生兒健康狀況,故針對產婦護理過程中,需加強對其臨床觀察,同時增強對其保健常識加教育。產婦于分娩時因消耗大量營養物質與能力,故醫護人員囑其多食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必要時可配合中藥予以護理,以提高其自身抵抗力。
產婦于產后因體內雌性激素與腦內兒茶酚胺物質含量降低,進而致使其出現抑郁、煩躁等一系列問題,加之因外界因素影響,使得產婦心理壓力加重,進而影響護理效果。該研究實施的產后保健護理是針對產婦產后心理、生理健康問題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要求護理人員為產婦提供良好的哺乳與休息環境,并確保病室內空氣新鮮,以消除其身心疲勞感[4]。此外,產后及時予以健康宣教,密切觀察產婦心理、生理方面變化,以及時發現不良情況;心理護理不僅能夠促使產婦盡早適應母親的角色,而且有效滿足其對新生兒喂養及產后保養等實際需求,進而緩解其心理狀態;運動保健護理可促使產婦形體盡早恢復正常及子宮復舊,進而降低產后患病率[5]。產婦于產后接受母乳喂養,有助于刺激其子宮收縮,且促使惡露大量排出,但需對乳房護理加以重視,以免產婦出現乳頭皸裂、乳房下垂等事件的發生[6]。該研究結果發現:較之護理前,2組護理后HAMA、HAMD評分均降低,但對照組降低幅度較實驗組顯著更小;與實驗組5.63%比較,對照組生理并發癥總發生概率21.54%顯著更高,進一步驗證產后保健護理應用于產婦的有效性。但關于2組護理滿意度方面,由于受樣本等因素限制未分析,待進一步調查再作報告。但需注意護理人員于產后護理過程中需對其他疾病的發生予以密切觀察,同時重視對產婦心理、生理方面的護理,防止后遺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產后保健護理應用于產婦護理中,不僅能夠改善其心理狀態,而且有效促使產婦生理盡早康復,進而提高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袁定琴.產婦產后心理障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6)∶171-173.
[2]王蕊.產后保健護理對產婦生理康復的影響[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4)∶140-141.
[3]梅娟娟.社區整體護理對產婦產后心理健康的效果觀察[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4,34(2)∶291-292.
[4]周潔,何曉娟.適時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婦分娩質量及產后心理狀態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4)∶95-96.
[5]商田歌,龍麗霞,傅紫薇,等.護理健康教育在社區產婦產后保健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9)∶194-195.
[6]湯錦燕,肖燕蘭,余婉波.實施階段性心理干預和保健教育對初產婦臨床分娩及產后康復效果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5,22(9)∶1109-1111.
R246.3;R749.3
A
1004-6569(2017)06(b)-0049-02
2017-05-11)
李莉萍(1976-),女,四川隆昌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