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玲,趙紅
青島市市北區人民醫院內科,山東青島 26601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康復治療的遠期效果
林海玲,趙紅
青島市市北區人民醫院內科,山東青島 266011
目的觀察康復治療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住院期間的遠期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臨床資料,依治療方式分兩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康復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康復治療,分析兩組住院期間,臨床指標和遠期不良事件。結果康復組Barthel指數(88.76±6.79)分、SDS 評分(37.63±7.12)分、SAS 評分(33.68±6.87)分和住院時間(5.92±2.46)d 相比對照組指標優(P<0.05);康復組不良遠期事件的總發生率12.50%(5/40)比對照組27.50%(11/40)低(P<0.05)。結論康復治療比較常規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遠期預后良好,患者生活質量得到保障,心理負面情緒得到疏導,具有一定臨床應用與研究價值。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康復;遠期;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多發生于中老年患者,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冠狀動脈的血流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出現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的缺血性壞死。該研究觀察康復治療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住院期間的遠期治療效果,研究分析如下。
回顧性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臨床資料,經心電圖和心肌酶學檢查確診,依治療方式隨機分成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是 21∶19,年齡在 56~76 歲,平均(61.74±5.61)歲,梗死部位:前壁8例,側壁6例,下壁12例,間壁14例;康復組男女比例20∶20,年齡在55~77歲,平均(62.26±5.27)歲,梗死部位:前壁9例,側壁7例,下壁11例,間壁13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有溶栓指征的進行溶栓治療。康復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施行康復治療,注意患者臥床翻身防止褥瘡、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和骨質疏松的癥狀出現;成立康復治療小組制定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以運動治療安排鍛煉規劃或體位指導,記錄康復運動進行程度,以物理治療按摩、針灸或熱療激活患者體感反應;采用專業柔和的話語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認知狀態和心理變化,針對性輔助修正。
分析兩組Barthel指數、SDS、SAS評分、住院時間,及預后半年不良事件情況,按照Barthel指數評定,分析兩組康復治療時期生活質量指標,取百分制,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1]。依照抑郁評量表(SDS)與焦慮評量表(SAS)評估,分析兩組心理狀態況,以50分為分界點,評分越低心理情況越好。
研究數據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康復組Barthel指數、SDS評分、SAS評分和住院時間相比對照組指標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Barthel指數(分)SDS 評分(分)SAS評分(分)住院時間(d)康復組(n=40)對照組(n=40)88.76±6.79 62.19±6.61 37.63±7.12 50.91±7.74 33.68±6.87 52.27±7.14 5.92±2.46 13.78±3.21a
康復組心絞痛1例,心肌再梗死2例,墜積性肺炎1例,深靜脈血栓1例;對照組心絞痛2例,心肌再梗死3例,墜積性肺炎3例,深靜脈血栓3例。經隨訪記錄觀察,康復組不良遠期事件總發生率12.50%(5/40)較對照組27.50%(11/40)的概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的誘因多為情緒波動強烈,緊張激動,疲勞過度,患者在發病時可有先兆體征,例如出現心前區或者其他放射性疼痛,伴隨有虛汗發冷、惡心干嘔與頭暈目眩癥狀[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現莫名暈厥,神志模糊及四肢痙攣抽搐。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Barthel指數、SDS評分、SAS評分和住院時間相比對照組指標均優。康復治療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視與病房的巡視,可以滿足患者日常需求,了解患者體征及時對患者進行運動及物理治療,加強患者的感知能力和認識情況。康復治療通過專業的溝通方式及言語,以漸進式交流加強患者對治療醫師的信任度,降低患者預設防線,更好地剖析患者的心理,減少患者的情緒浮動和消極陰影,提升康復治療效果避免心肌梗塞情況出現[3]。康復組不良遠期事件總發生率12.50%(5/40)較對照組27.50%(11/40)的概率低。分析原因是,康復治療在治療期間糾正患者的生活習慣,養成正確的休息規律,可以降低患者的心肌負荷,患者能夠在康復治療中正確認識病因,避開誘發因素,減少患者的發病率,強化遠期效果[4]。同時康復治療成立的康復小組,在患者住院期間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救護措施指導,患者家屬能夠在患者發病時及時采取必要的施救措施,可以爭取足夠治療時間。
綜上所述,康復治療比較常規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遠期預后良好,保障患者生活質量,疏導心理負面情緒,減少住院時間避免對患者社會活動造成困擾,值得臨床廣泛運用。
[1]楊碧芳,黃素風.早期康復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19)∶2937-2938.
[2]孔雪,高方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對心臟射血分數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8)∶843-844,849.
[3]蔡澤坤,徐琳,馬駿,等.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心臟收縮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4)∶391-395.
[4]朱初麟,杜廷海,牛琳琳,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中西醫結合系統化康復探討[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28)∶169-170.
R542.2+2
A
1004-6569(2017)06(b)-0071-02
2017-03-27)
林海玲(1971-),女,山東煙臺人,本科,研究方向:心血管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