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
沭陽協和康復醫院康復科,江蘇宿遷 223600
探究強制性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的效果
李興
沭陽協和康復醫院康復科,江蘇宿遷 223600
目的該次對探究強制性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的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取在該院住院或就診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按照數字隨機抽選的方法將60例患者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對患者進行患側下肢PT訓練;實驗組:對患者進行強制性運動療法。結果兩組患者BI評分和步行速度(MWS)情況在治療前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指標評價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臨床上對于腦卒中偏癱的患者,實施強制性運動療法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確保患者康復的速度,有利于降低患者家庭負擔,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故值得推廣。
強制性運動療法;腦卒中;偏癱
在臨床上,腦卒中屬于十分常見的疾病,該疾病十分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癱瘓,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威脅到患者的生命[1]。目前,強制性運動屬于治療腦卒中的新方法,其治療依據是依照患者腦損傷之后上肢功能障礙而制定的,該方法能夠使得患者健側上肢受到限制,同時能夠使得該部位的使用形成強迫性,并進行再塑訓練等方法以及實施有效的練習,達到上患者康復的目的。因此,該次對于伴有腦卒中偏癱的患者,采用該方法進行治療,以對臨床治療的效果提供依據,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該院住院或就診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所有入選患者均已經給予頭顱CT檢查,已經得到確診為腦卒中。該次按照數字隨機抽選的方法將60例患者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實驗組:有18例患者性別為男,有12例患者性別為女,年齡最小為40歲,最大為78歲,中位年齡為(62.34±2.13)歲。其中有4例患者為腦出血,有6例患者為左側偏癱,有8例患者為右側偏癱,有10例患者為基底節區腦出血,有2例患者為腦干;對照組:有19例患者性別為男,有11例患者性別為女,年齡最小為42歲,最大為78歲,中位年齡為(61.92±2.09)歲。其中有5例患者為腦出血,有7例患者為左側偏癱,有9例患者為右側偏癱,有8例患者為基底節區腦出血,有1例患者為腦干。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①運動平板方面訓練:8.3~16.7 m/min,醫護人員幫助計時,讓患者訓練20 min左右;②康復踏車訓練、股四頭肌抗阻:醫護人員幫助計時,讓患者訓練30 min左右;③起坐訓練:醫護人員需要確保患者每次保持起坐大約150~200次,以患者耐受程度作為判斷,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醫護人員幫助椅子的高度進行調整,從50 cm降落至20 cm。在進行上述訓練的時候,2套/d,同時在上述基礎上,需要讓患者進行單腿負重、平衡以及上樓梯和下樓梯的訓練,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讓患者進行室外運動,步行1 000 m,訓練的時間為 40 d,5 d/周。
對照組:對患者進行患側下肢PT訓練,該訓練方法主要是以神經發育技術為主的治療方法,當中包含鍛煉患者的平衡能力、進行軀干訓練以及進行關節訓練。上述訓練的時間為2個月,每周訓練5 d,共計40 d,4 h/d,2 次/d。
10 m內患者最快的步行速度(MWS):醫護人員采用記號進行標注,分別在起點位置、5 m位置以及15 m、終點位置進行標注,測量患者步行所需的時間,進行多次重復測試,以3次為標準,選擇其中速度最快的1次,計算單位以 m/min 最為判斷標準[2]。Barthel(BI)評判標準:醫護人員對患者生活各項指標情況進行判定,如穿衣時間、吃飯時間、如廁時間、小便控制情況、上樓梯時間等多項內容作為評價依據,共計10項,每項10分,一共100分。
數據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6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不同的治療方法,均在完成相應治療的前提下,兩組患者BI評分和步行速度(MWS)情況在治療前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指標評價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情況對比(±s)
組別 時間BI評分(分) 步行速度(MWS)實驗組(n=30)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0.38±6.78 58.79±8.99 35.39±7.91 48.56±9.24 41.35±7.63 61.43±8.86 36.78±7.15 46.14±8.49
在臨床上,腦卒中也稱之為腦中風,該疾病均因為腦部血液循環出現障礙而導致。該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偏癱,患者可能伴有語言障礙、聽力障礙、智力障礙或者生活無法自理等,對其自身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的同時,也為其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3]。同時由于該疾病的死亡率較高,因此醫學界和社會均十分關注,對于怎樣才能夠確保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也是當今醫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因此,該次實驗組采用強制性運動療法來探究治療的效果,強制性運動治療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患者平時生活和運動功能情況對其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實施康復訓練的時候,通過強迫患者進行步行訓練、負重訓練以及平衡訓練等方法達到康復的目的。在訓練開始時,醫護人員協助患者進行小動作,并反復多次的練習,然后在慢慢將運動的種類以及復雜性增加,從而有利于幫助患者的大腦皮質功能完成重組,且積極對健側上肢運動進行限制,能夠增加上肢的被動運動,從而降低上肢出現習慣性廢用的效果[4]。同時,對患者患側上肢給予重復多次、持續性的鍛煉和運用,提升其生活中運用的頻率,有利于幫助患者對側大腦半球所對應皮質部位進一步持續擴大,從而促進患者患側上肢得到良好的康復。在進行治療的時候,主要目的是幫助患側上肢的功能進行塑形的訓練,在訓練時,采用的治療策略也是讓患者進行密集且反復重復的訓練。
通過該次研究結果表示,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其兩組患者BI評分和步行速度(MWS)情況在治療前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指標評價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為,對于腦卒中偏癱的患者,采用強制性運動療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的效果,使得治療效果更佳確切,故該方法值得推廣。
[1]呂芳,趙雪花,孔巖,等.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8)∶4492-4493.
[2]張朝霞,曾科學,麥王向,等.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5(15)∶2286-2287.
[3]上官士娜.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5)∶1796-1797.
[4]梁愛萍.強制性運動療法應用于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1)∶238-239.
R54
A
1004-6569(2017)06(b)-0063-02
李興(1988-),男,江蘇沭陽人,本科,初級康復治療師,研究方向:腦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的評定及治療。
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