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張銀濤 ,趙菁
1.包頭市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內蒙古包頭 014040;2.包頭市第六醫院臨床一科,內蒙古包頭 014040
系統康復護理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石磊1,張銀濤2,趙菁1
1.包頭市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內蒙古包頭 014040;2.包頭市第六醫院臨床一科,內蒙古包頭 014040
目的討論系統康復護理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適應功能的影響。方法現隨機選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42例,分成對照組21例,實驗組21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式,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系統康復護理,對BPRS評分和NOSIE評分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經過治療后實驗組BP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NOSIE評分發現,實驗組的社會認知能力和個人整潔程度積極因素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精神病性表現、社會性退縮情況和社會功能總體缺陷消極積因素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時采取系統康復護理有助于社會功能的恢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系統康復護理;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恢復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1],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該次調查中選取了2015年3月—2016年10月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系統康復護理,效果良好,詳情如下。
現隨機選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42例,分成對照組21例,實驗組21例,實驗組包括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 21~35 歲,平均年齡(28.2±2.1)歲,病程 1~6 年,平均病程(3.5±0.6)年;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 16 例,年齡 18~41 歲,平均年齡(29.5±3.1)歲,病程 1~4 年,平均病程(2.5±0.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參與調查的全部患者經醫院診斷,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CCMD-3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日常生活護理:保證患者合理飲食以及休息,注意個人衛生[2]觀察患者排泄情況,避免發生其他疾病。②用藥護理:保證患者按時、定量服藥,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以及應用效果,并及時作出調整;③安全護理: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通常會出現自傷、自殺沖動行為等表現,所以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3],提前做好防護工作,防止危險發生;④心理護理: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患者有合理范圍內的護理需求,需要盡量滿足,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可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保持心理健康,減少精神刺激。
1.2.2 實驗組護理方法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系統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康復訓練:患者入院后,充分了解患者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情況以及發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根據患者的病情與醫生討論出合理的治療方案,并告知家屬。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人際關系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社會技能訓練等多個訓練模塊,訓練期間護士要細心、耐心,根據患者情況設定訓練的難度,一般都會由簡單開始[4],逐漸增加難度,根據掌握情況隨之作出調整,在訓練中要不斷的鼓勵患者,給患者增加信心,提高治療有效率。經過系統的訓練后,患者能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際交往技巧,有效地融入社會和家庭,逐漸步入生活正軌。②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以及受教育程度進行健康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以講座視頻、報刊等多種方式展開,對于個別患者可進行一對一指導,保證患者掌握健康的生活習慣,正面面對疾病現狀,并且能夠有效的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早入恢復健康。建議患者家屬能夠一同參與健康教育,避免患者掌握不足,降低治療效果。③情緒疏導: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是由于受到某種強烈的精神刺激導致發病,所以在治療時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控制和疏導不良情緒,經過反復訓練,患者逐漸掌握了控制情緒的方法,降低了患者的發病頻率;④興趣愛好:醫院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及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提供各種活動,如手工藝作品制作、聲樂、器樂、舞蹈、繪畫等系統學習,以幫助患者恢復認知,防止或減緩其衰退,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增強治療信心。
表2 兩組患者NOSIE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NOSIE評分對比[(±s),分]
組別 社會認知能力 精神病性表現 社會性退縮情況 個人整潔程度 社會功能總體缺陷實驗組(n=21)對照組(n=21)28.16±3.65 19.18±6.41 4.12±0.91 6.17±0.88 0.41±0.06 0.84±0.04 28.83±6.47 16.47±4.12 5.16±0.49 8.11±1.46
采用明精神病評定量表 (BPRS)和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評定的主要內容有患者的社會認知能力、精神病性表現、社會性退縮情況、個人整潔程度和社會功能總體缺陷等。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BP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BPR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BPR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入院時 出院時實驗組(n=21)對照組(n=21)t P 76.81±7.12 77.65±8.16 0.016 0.065 25.46±2.18 42.44±3.49 10.342 0.016
實驗組的社會認知能力和個人整潔程度積極因素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精神病性表現、社會性退縮情況和社會功能總體缺陷消極積因素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精神分裂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其病程較長[5],發病緩慢,不易治愈,預后較差,給治療帶了一定的難度。大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伴隨著病情的反復與遷延會出現部分癥狀殘留和社會功能的損害導致患者走向衰退和精神殘疾,不僅影響了個人的生活,還給家人帶來了嚴重的影響[6]。在臨床治療方面,有完整的治療方案,但是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不僅局限于癥狀的恢復,同時也要注意其社會功能的恢復,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降低其復發率。經過該次調查發現,治療后實驗組BP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NOSIE評分發現,實驗組的社會認知能力和個人整潔程度積極因素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精神病性表現、社會性退縮情況和社會功能總體缺陷消極積因素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時采取系統康復護理有助于社會功能的恢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馮艾群.系統化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43-44.
[2]于東俠.系統化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4,36(8)∶112-113.
[3]鐘志國.精神康復治療對恢復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分析及護理體會[J].科學咨詢,2015(3)∶74-75.
[4]張蘇靜.系統化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中的應用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27)∶4205-4206.
[5]單玥.系統化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中的應用效果[J].今日健康,2015(11)∶304.
[6]趙成榮,李青.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作用[J].吉林醫學,2014(32)∶7295.
R473.74
A
1004-6569(2017)06(b)-0067-02
石磊(1984-),女,內蒙古包頭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與康復。
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