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
山東省青島療養院醫療中心,山東青島 266071
人本位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康復的影響
黃群
山東省青島療養院醫療中心,山東青島 266071
目的觀察人本位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分析于2012年3月—2017年3月期間該院接收的60例對糖尿病足截肢患者資料,依據實施護理方案分成2組,各3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行人本位護理干預,對比2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SAS分、SDS均更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物質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的評分均更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糖尿病足截肢患者行人本位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康復質量,可被臨床推廣、應用。
人本位護理干預;糖尿病足截肢;康復
糖尿病足指的是由于糖尿病神經、血管病變及感染等因素,致使糖尿病患者下肢或足組織受損的病變,其對患者家庭及社會均造成較大影響[1]。由于疾病給患者帶來身心雙重折磨,使其易產生悲觀、焦慮等負面情緒,臨床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促進其疾病康復,從而改善生活質量。為此,該研究就選取的30例糖尿病足截肢患者行人本位護理干預,且取得滿意效果,現作相關報道。
分析于2012年3月—2017年3月期間該院接收的60例對糖尿病足截肢患者資料,依據實施護理方案分成2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43~65歲,平均(54.26±5.23)歲,男女比 18∶12;實驗組年齡 42~64 歲,平均(53.12±4.17)歲,男女比 19∶11;糖尿病史 10~32年,平均(20.41±3.28)年;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環境護理、疼痛護理、心理護理及用藥指導等。實驗組行人本位護理干預,方案如下: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心理交流,及時了解其心理反應,針對性予以疏導與安慰,且囑家屬多給予患者精神支持與家庭溫暖。消極情緒極易對患者軀體康復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截肢患者術后護理效果,因此,護理人員需針對患者提出的疑惑予以耐心解答,并以溫和的語氣告知患者關于截肢的具體病變部位與必要性,同時通常講解以往成功案例,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②制動及運動:截肢屬于破壞性手術,制動期間患肢需做等張、等長收縮訓練,以減少廢用性萎縮。早期功能鍛煉可促進截肢患者術后功能恢復,需及時遵醫囑協助患者開展關節活動度訓練,防止其關節僵直;可采取彈性繃帶包扎,3~5次/d,對殘端予均勻壓迫。③人本位護理服務:護理人員依據患者術后心理反應,采取疏導性與支持性方法,建立一對一護患關系,改善傳統說教式及溝通方式,積極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護理人員需從患者角度換位思考,使患者感受來自醫院的關懷,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④出院指導: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以提升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正確指導患者取良肢位,避免殘肢畸形;注意殘肢皮膚瘢痕;術后殘端腫脹消退,且萎縮定形后再裝配假肢。
針對2組心理狀態采用SAS(焦慮)、SDS(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前者≥50分即焦慮,后者≥53分即抑郁[2]。2組生活質量水平予SF-36(生存質量量表)評估,此量表共包括4個維度,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3]。
數據用 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借助()反應正態計量資料,用t檢驗對比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情況;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SAS、SDS評分均更低(P<0.05),詳見表 1。
表1 對比2組心理狀態評分[(±s),分]

表1 對比2組心理狀態評分[(±s),分]
注:組間比較,aP<0.05。
組別SAS SDS對照組(n=30)實驗組(n=30)47.45±4.37(32.28±3.70)a 46.34±4.29(33.11±3.45)a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生活質量各維度分值均更高(P<0.05),詳見表 2。
表2 對比2組生活質量評分[(±s),分]

表2 對比2組生活質量評分[(±s),分]
注:組間比較,aP<0.05。
組別 物質功能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對照組(n=30)實驗組(n=30)70.58±6.64(93.27±8.11)a 75.12±6.58(95.64±9.52)a 71.85±6.22(93.41±8.22)a 70.05±6.21(90.57±8.34)a
人本位護理為護理的回歸,其并非運用新技術、高科技替代與改革,而是需護理人員自患者角度考慮,通過自身專業知識掌握患者病情資料、運動指導及心理護理等,從而為患者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給予其關懷、溫馨服務、關心及誠摯祝福,使得每位患者均享受最佳護理服務[4-5]。該研究實驗組在實施人本位護理時,護理人員通過人本位護理于糖尿病足部截肢術護理中的實施,自入院、出院及適應社會等多方面提供患者幫助,且依據其實際需求提供綜合、全面、科學的護理服務,充分體現人本位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康復效果的積極作用。此外,護理人員為滿足患者的需求,努力充實自身溝通技巧與理論等相關知識,促使科室護理人員的整體水平及患者生活質量得以顯著提升;加之護理人員于患者出院后定期予以電話、郵件等方式回訪,以及時解決患者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患者及其家屬經濟負擔,進而實現醫患雙收益,減少護患糾紛事件的發生[6]。該研究結果發現: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SAS、SDS評分均更低;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生活質量各維度分值均更高;進一步驗證人本位護理干預應用于糖尿病足截肢患者的有效性及科學性。針對2組護理滿意度情況,由于受環境、樣本少及時間短等因素制約未加以分析,待進一步調查再作報告。
綜上所述,人本位護理干預應用于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不僅可改善其心理狀態,而且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春花.系統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截肢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15,24(2)∶209-211.
[2]段文琴,鐘月云,楊容珍,等.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患者的依存性及護理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12)∶1787-1789.
[3]廖潔梅,李敏文.系統性健康教育對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后社會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5)∶121-122.
[4]呂曉靜,李欣盼,王新雪,等.對住院糖尿病患者實施人本位護理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35(5)∶513-516.
[5]劉玉蘭,彭文霞,肖淑峰.人本位護理干預聯合吞咽治療儀在腦卒中致吞咽障礙康復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基層醫院,2016,23(23)∶3678-3680.
[6]彭賢娟,周紅,吳海霞.社區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患者康復的影響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16)∶55-56.
R91
A
1004-6569(2017)06(b)-0089-02
2017-04-15)
黃群(1978-),山東青島人,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內科護理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