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平+林鋒+王作言
(接上期)
從企業(yè)文化到商業(yè)文化:人的自我實現與超越
我們首先來看商人。在互聯網時代,所有的商人毫無疑問都變成了“互聯網化人”。什么意思?包括幾層:1、以互聯網思維進行思考。我們說了,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本化思維。只有在這個時代,每個個體的人才真正得到完全的滿足。交易的雙方第一次實現了完全的平等。每個客戶都可以從企業(yè)生產者那里拿到自己最滿意的產品:甚至從產品一開始設計就參與,完全是量身定做。我們完全可以說,古老交易的第一條原則:公正和公平,只有在21世紀的今天才完全實現。2、交易的目的不再是為了單純的獲得利潤,而是為了彼此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構建一條全新的價值鏈乃至組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傳統(tǒng)交易是一個平面過程:你賣我買,賣方獲得利潤,買方獲得產品使用功能。然而互聯網時代,交易成為一個多層次過程:除了上述交易的本質,新的交易還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企業(yè)產品成為提供社會關系的一個附屬品,消費者購買產品除了滿足使用功能,還要獲得價值功能乃至社交功能。最典型的就是我們使用的蘋果手機。蘋果手機是一個單純的通訊工具嗎?不是。是一個單純的娛樂工具嗎?也不是。它是一個社交工具嗎?或者根本就是社會關系本身?只要你花幾千元錢買了一部智能手機,你就等于擁有了一種嶄新的社交生活。這才是為什么無數的年輕人趨之若鶩將擁有蘋果視為時尚生活的原因。3、自由貿易不再是最高法則,而成為了基礎法則。在一個完全自由的開放空間里,每個人都可以匿名出現,似乎道德不再具有制約力。事實上恰恰相反,人們在網絡上交易,違約情況不是大幅度增加而是大大下降了。是人們更加自律了嗎?顯然不是。是因為“云”,大數據,每個人都被大數據進行了反復的篩選,貌似在網絡上無所不能的人們,實則在大數據時代根本無從遁形。經過大數據的綜合而進行的自由貿易,更加具有保障,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空前提升。
我們再來看互聯網時代的商業(yè)環(huán)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市場”從原來的二維、三維變成了四維乃至多維市場。二維空間是中國古代的“日中為市”,即人們聚集到一個有實體的地方去交易。后來地理大發(fā)現,東西方市場開始聯通,但只是地理意義上的聯通。后來世界進入現代以后,商人帶著“人性”進入了市場交易。“空間+人性”構成了現代市場,也就是三維市場。人性的利己本能催動了市場的擴張,人性的貪婪弱點也帶來了現代市場的掠奪和動蕩,帶來了公正和公平的缺席。進入互聯網時代,市場在“地理空間+人性因素”之上,又加入了“虛擬空間+虛擬人”,這就是四維乃至多維市場了。這樣的“市場”是從來沒有人能想到過的,可是的確出現了,而且在改變人們傳統(tǒng)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迅速,更具影響力。而且,必須要提及的一點,就是新的四維乃至多維市場第一次超越了現代市場的“民族性”特點。現代市場一直無法克服自己的民族性特點。經過了百年紛爭,最后產生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用以平衡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紛爭,維護共同的自由貿易規(guī)則,才算是暫時性、表面性解決了這一問題。可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四維乃至多維市場出現,卻消弭了國家的界線。“經濟主權或者資本主權”第一次超越“國家主權”,登上歷史舞臺。
那么,互聯網時代的商人、商業(yè)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互聯網時代的商業(yè)文化自然也要隨著而變。這種變化還不是修修補補,而是天翻地覆。在一個更新的、更高的層次上,現代市場的“財富與道德”的二元悖論,完全不再成為問題,而是迎來了更新的課題:人如何通過創(chuàng)造財富來自我實現?這個課題還可以描述為:人如何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價值創(chuàng)新系統(tǒng)來實現自我、完成對自我的超越、最終達成全面發(fā)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人如果想要最大程度地自我實現,不在于你能獲得或者擁有多少財富,那種以資本來衡量一個人富有程度、自我實現程度的做法早已過時。傳統(tǒng)的工業(yè)時代排序:1、經濟資本;2、人力資本;3、社會資本。這個排序在新的互聯網時代則顛倒過來:1、社會資本;2、人力資本;3、經濟資本。在這個時代,人們對財富的追求被降低到了第三位。第一位是什么?是社會性。所謂社會性,就是你除了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能在自身這個生命小系統(tǒng)之外,在自身之外的社會更大的系統(tǒng)里,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能為多少人提供服務?你的價值大小,首先就取決于你能進入到一個什么樣的大系統(tǒng),以及能夠為多少的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所以社會性之后,排列在第二位的應該就是服務性。你的存在是為了服務別人,你所從事的任何商業(yè)活動,根本目的一定是為了服務別人,在于為社會的進步和繁榮,為他人的發(fā)展和幸福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這并不是高調和口號,而是被證明是一種強制性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又被稱作社會責任。第三位,才是你通過為別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后所獲得的資本回報。
這樣,一種嶄新的商業(yè)文化的精神就產生了:首先,一種整體性的精神。所謂整體性,是一個來自古希臘的哲學概念。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世界就是“包括一切的整體”,亞里士多德則提出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命題。其實這個命題還是存在問題的。現代科學不管是數學還是物理學都給出了否定:在數學中,無窮集合的整體并不一定大于部分之和;在微觀物理的領域中,氦原子分裂變成兩個氘原子,每個氘原子的體積都比氦原子大;在生物學領域,一枚海膽卵一分為二,每個半卵都發(fā)育成一個海膽幼蟲。所以,亞里士多德又有一個另外的命題:“整體不是其部分的總和”,更加確切地表達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那么,如何能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呢?這里面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同向競和。如何實現同向?原來的現代商業(yè)文化的“利己”核心顯然不行,那樣只能導致“你死我活的競爭”。要想“競和”,只能是以“利他”為新的核心。在一個整體里,如果各個部分都是“利己”驅動,那么這個整體一定小于部分之和;如果各個部分都是“利他”驅動,那么這個整體就能實現大于部分之和了。
其次,一種社會性的精神。既然在一個整體中,所有的組成部分,也就是每個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人,都是以“利他”來作為驅動的原動力的,那么,問題就來了:西方啟蒙運動將人從神的奴仆地位解放出來,賦予人以人性,而且承認人是具有“利己”天性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么,我們這里所說的“利他”,又從何而來?也是人的一種天性嗎?這就要回到我們中國從古代的儒家就一直所強調的“人的社會性”了。不錯,人從生下來就是自私自利的,以自己的生存作為全部的出發(fā)點,可那是純粹的動物本能;那么,一個個完全具有動物性的人,能組成社會嗎?顯然不能。社會一定是由“社會人”所組成,而這種“社會人”從何而來?需要通過我們的教育,限制或者說消除人的動物性,而賦予人以社會性。社會性是什么?就是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的“利己”本能,而將“利他”的社會責任承擔起來,并完成到最好。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到了成年的時候,要行“冠禮”,就是表示你可以承擔社會責任了。一個人只有能承擔社會責任,才是真正的社會人。endprint
第三,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我們說,現代商業(yè)文化,似乎同樣是以人為本,可是那是強調滿足人的動物性欲望,而不是滿足人的社會性欲望。人在社會中生存,不僅僅要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還需要獲得社會的承認和尊重,只有獲得承認和尊重,才稱得上是自我實現,最后達到超越自我的最高境界。人,具有動物性和精神性雙重本性,甚至追求精神性的本能,還在動物性的本能之上。所以,真正的以人為本,一定要特別強調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上達成精神的滿足。
第四,一種價值創(chuàng)新的精神。嶄新的商業(yè)文化因為具有了超越指向,所以就具備了此前的商業(yè)文化所不具備的價值創(chuàng)新的精神。什么叫價值創(chuàng)新?一個人的價值,必須通過為其他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而得到實現。一個人要想自我實現甚至超越自我,就必須進入到社會系統(tǒng)中,并且創(chuàng)新出一個為他人提供最大價值服務的新系統(tǒng)。成立企業(yè),組建公司,從事有組織的商業(yè)活動,是實現這種價值系統(tǒng)創(chuàng)新的最有效手段。在一個嶄新的時代里,一切都是以大大小小的自組織的形式存在。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 Haken認為,從組織的進化形式來看,可以把它分為兩類:他組織和自組織。如果一個系統(tǒng)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組織,就是他組織;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統(tǒng)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guī)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地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就是自組織。自組織存在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保持或者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自然界中的行軍蟻搭建橋梁是自組織,人類組建企業(yè)乃至社會更是高級的自組織。
第五,一種公正公平的精神。這種嶄新的商業(yè)文化是沒有中心的,每個人都自成中心,又互為中心。任何一個中心的坍塌,都可能引起積木大廈的倒塌,引發(fā)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連鎖反應,所以,每一個個體的自我實現的權利都必須得到保障,并為其全面發(fā)展盡可能提供條件和空間。
第六,一種文化認同的精神。在一個嶄新的商業(yè)文化時代里,從事商業(yè)活動的方式多樣,但要實現合作共贏,一定要遵循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文化認同。不在于你擁有怎樣的文化,而在于能否找到認同你文化的志同道合者。哪怕是一個再微不足道的小系統(tǒng),只要有文化認同的基礎,就存在與更大的系統(tǒng)進一步融合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文化認同這個根基出現了縫隙,那么,再龐大的系統(tǒng),也會在一夜間土崩瓦解。所以,不管大大小小的系統(tǒng)如何不斷地互相融合,一座座積木一樣搭起的大廈如何崛起或坍塌,背后都是文化認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下期待續(x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