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我觀察到了一些現象:最近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富人在海外投資,卻少有人在北京投資 買房,甚至已經有人開始出售北京的房子。既然大家都認為房價會漲,怎么會有人賣房呢?按理說房子早該被買光了!造成京、滬、廣、深房價不可預測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們的房地產(土地)市場狀況。
控制土地供應量的是政府,北京從2014年開始就在逐年縮減土地供給量。根據歷史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土地供給量對房價走勢有非常明顯的影響,所以2016年的房價上漲和限制土地供給量有一定關系。再加上各種紓解政策、限購政策、限貸政策、稅費政策,影響中國房價的除了市場因素,還有很多政策性因素,因此更難預測房價走勢。
總而言之,房價漲跌的事情,是普通買房人左右不了、預測不了的。其實,普通人買房最怕的還是房價暴跌!日本和中國香港曾經發生過這種事,今天我們通過互聯網就能了解當年的情景。
日本房價大跌的時代已經遠去,我沒有機會親自經歷。近幾年我頻繁地往返美國,目睹了美國次貸危機之后的房地產現狀——到處是法院拍賣的二手房房源,我的感觸很深。
在房價暴跌的時候,購房人最沉重的負擔就是要按時償還銀行的住房抵押貸款。這個貸款有多重?我們每貸款100萬元,差不多要還給銀行150萬元到200萬元的本息。買一套300萬元的房子,首付100萬元,貸款200萬元,30年還清,相當于總共要花近500萬元買這套房子。購房人資不抵債,無法償還住房抵押貸款的時候,銀行要拍賣房子來還貸。賣房時是按暴跌后的房價出售的,可能300萬元買的房子只能賣出100萬元,這樣房子沒了,貸款也無法還清。房價暴跌怎么辦?只要拍賣房子這件事情沒發生,你總能期待房價有漲回來的那天!
20世紀90年代,中國也曾經出現過房價下跌的情況,但是那個時候上海浦東的房子一平方米只要1600元。當時房價從每平方米1600元跌到1200元,就相當于今天房價從每平方米9萬元變成6.75萬元,但是只要堅持還貸款,到今天每個月的還貸額不過是區區幾百元!以5年為周期,房價下跌可能會傷筋動骨,但是一旦以30年為周期,由于通貨膨脹難以避免,房價總會上漲。在一線城市持有多套房產并不明智,雖然房價的上漲空間很大,但房產稅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風險因素。很多富人不再在北京投資買房,是因為他們在京、滬、廣、深可能擁有不止一套房子。
降低風險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全款買房,二是你有能力償還住房抵押貸款。
剛需人群能否買房,主要就是看你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償還住房抵押貸款。這里說的可不是你現在能不能償還,而是你在房價暴跌的時候能不能償還。
房價暴跌,總是和經濟危機攜手而來。經濟危機,又總是伴隨著大規模的失業。所以現在擺在年輕人面前的問題就是如果發生了經濟危機,你能不能生存下去。如果不能,身上背的住房抵押貸款就會讓你無法喘息,如果能,你就可以熬下去。
我的好友夫妻倆都是律師,律師這個職業有個特點,無論經濟好還是不好,都有事可做。房價上漲了,很多業主違約,購房人要打官司;房價下跌了,購房人想退房,也要打官司。
律師是逆境和順境都能活下去的職業,一個月幾千元的貸款,對我的律師朋友來說真不是什么大難題。所以我建議我的律師朋友:這房應該買。如果你有危機意識,就少貸一些款,多出一些首付,或者房子買小一點兒。剛需人群應該買房,只供一套房子,一個月不過幾千元而已,比租房子貴不到哪兒去。
京、滬、廣、深集中了中國絕大多數的優勢資源,也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這就導致這4個城市的房子存在供小于求的情況,房價暴跌的阻力也還是有的。
政府不希望房價大跌,提出去庫存,要托市。此外,房價上漲也受通貨膨脹影響。把財富放在股市、銀行,買車、買奢侈品,買黃金、美玉,都不見得比買房好。政府的需要、開發商的需要、銀行的需要、百姓的民生、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流動,種種因素決定了京、滬、廣、深的房價有比較高的概率不會暴跌。
(摘自《千萬別說你懂買房》中信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