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華
【摘 要】采茶花劇為傳統戲劇,是廣西地方戲曲劇種采茶戲的一支,采茶自清代傳入便與當地壯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富有壯族特色的“采茶花”劇,已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主要分布在廣西扶綏縣山圩鎮、崇左市江州區(原崇左縣)等地,劇目主題多是宣揚真善美、抨擊假丑惡,2015年被評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以及外來文化的大量涌入,傳統采茶花劇等民俗文化生存空間逐步變小。本文調查廣西采茶花劇的現狀,探討其文化價值,旨在更好地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采茶花劇;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033-01
一、采茶花劇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概述。采茶花劇是廣西地方戲曲劇種采茶戲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廣西扶綏縣山圩鎮、渠黎鎮、新寧鎮、東門鎮、柳橋鎮、岜盆鄉,以及崇左市江州區(原崇左縣)等地,現以扶綏縣為中心。扶綏壯族采茶劇除在本地活動外,也流傳至上思、寧明、橫縣、南寧等地。采茶戲自清代傳入便與當地壯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富有壯族特色的“采茶花”劇,已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劇目多以宣揚真善美、抨擊假丑惡為主題,2015年被收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文化表現形式的動態過程。廣西采茶花劇演出場所較為靈活,室內、曬場、草坪,村頭巷尾皆可,有生、旦、丑三個表演行當,表演動作主要由平日的生產生活動作提煉而來,并借鑒吸收了邕劇、粵劇、唱春牛等的表演動作,舞臺語言由白話和壯話構成,唱詞以七言為主,常用曲牌有《和插曲》《南音》等。伴奏有鑼鼓、響板、二胡、揚琴等樂器。道具主要有扇子、手帕、花傘等。傳統劇目有《鳳玉佩》《犁牛》等,以人情、倫理故事為主。
扶綏壯族采茶花劇流傳于壯族及漢族聚居區,其形成、發展過程體現了壯、漢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一種兼具禮俗之治與文雅之氣的藝術形式,現以扶綏縣為中心。目前傳承人姚文還經常帶劇團參加演出。如2017年7月25日,他攜新編采茶劇《豐收時節》參加了由區文化廳主辦的全區基層院團地方戲曲優秀劇目展演;9月,參加了第19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綠城歌臺”群眾文化活動等。此外,采茶花劇還被引入南寧市18所中小學及部分高校,使傳統戲曲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得到傳承,讓學生感受戲曲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存續與傳承狀況。廣西采茶花劇曾有過興盛時期,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采茶花劇團因人才流失、老藝人離世而紛紛解體。采茶花劇原處的文化環境也因為影視文化和網絡文化的沖擊,以及相關民俗信仰活動的減少而受到破壞。目前扶綏縣的采茶花劇團只有一家,即山圩鎮文化站戲劇團,由采茶花劇傳承人姚文領頭。采茶花劇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危機。采茶花劇屬于采花戲的一種,它偏向于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的表達,采茶花劇的道白和唱腔都是用當地的白話和壯語來表達,曲調具有當地山歌的特點。
二、采茶花劇的傳承
第一,在普查的基礎上,組織有關人員搜集整理散落于民間的文獻資料,并編撰采茶花劇相關材料,進行靜態保護。第二,培訓“非遺”保護工作人員,采用數字化多媒體手段,對采茶花劇的表演動作、唱腔曲牌進行記錄、保存。第三,保護有重大影響的傳承人,編制健在的民間采茶花劇老藝人名錄。第四,建立采茶花劇傳承基地,設立傳承基金,以基金為支撐,扶持各鄉鎮成立業余劇團,有步驟、定期加強指導和培訓。第五,舉辦采茶花劇相關比賽和展演,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傳承的意識。第六,在全區內中小學校試行采茶花劇教育,從根本上解決采茶花劇的傳承難題,爭取在五年內能夠擴大采茶花劇的影響,系統科學地保護傳承扶綏壯族采茶花劇。
三、采茶花劇的創新研究
創編一些新的作品和音樂,改良伴奏形式,運用現代舞臺多媒體技術傳播推廣地方戲曲,將整理好的采茶花劇樂曲譜例應用到群眾藝術館、文化站、藝術團體、中小學課堂及高校課堂中,從而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結語
通過對廣西采茶花劇的民族性、傳唱性進行深入挖掘,調查廣西采茶花劇的現狀,探討其文化價值,實施更多的保護計劃,以便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縣志編纂委員會.崇左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2]扶綏縣文化局.中國戲曲志·廣西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壽麟,牛田人.客家采茶戲源流考[J].嘉應大學學報,2003(2).
[4]王珊銘.采茶戲及其音樂特點[J].上海戲劇,2008,(8):33-35.
[5]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編委會.中國戲曲志·江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