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潔
【摘 要】近年來,四川揚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德派”唱腔即為四川揚琴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流派。我們也將從音樂形態學、樂學以及聲腔藝術的層面,對“德派”唱腔的音階構架、唱腔處理形式以及潤腔等予以分析。
【關鍵詞】四川揚琴;德派;唱腔;藝術
中圖分類號:J63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040-01
四川揚琴即為四川民間以唱為主、說唱故事的藝術表現體系,在四川省及重慶漢族地區的很多城市都廣泛流傳,是四川曲藝極具代表性的曲種。文章將以論四川揚琴德派唱腔藝術作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予以深入的探究。
一、德派音階結構與樂學研究
四川揚琴大調唱腔包括:(一)“甜皮”,(二)“苦皮”。依附于清商音階樂學,“甜皮”與“苦皮”唱腔均為同一音階的差異化側重音的轉換,也就是李德才演唱的犯苦及回甜等行腔,并不是“大二度轉調”。
四川揚琴的音階構架為八聲清商音階,包括:宮、商、角、和、徵、羽、閏、變宮。而“甜皮”唱腔主要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而“苦皮”唱腔為:宮、商、和、徵、羽、閏。
依附于李德才的揚琴調弦模式,“甜皮”與“苦皮”的生律體系和“鐘律”生律法無顯著差異。“苦皮”即為四川揚琴中非常有特點的一種唱腔。其較之“甜皮”有較大差異,是和“甜皮”完全相反的情感傳遞。在彰顯凄涼、哀怨、憤怒以及悲傷等情緒與塑造悲劇性人物時,“苦皮”的特色音與“甜皮”的區別較為明顯。
二、“德派唱腔”的藝術特性
傳統四川揚琴側重于“坐地傳情”,表演藝術家只能經差異化唱法與變化聲音去構建人物,闡釋情感、講述故事,讓聽者身臨其境。而“德派”唱腔,側重于“聲情并茂”、“字正腔圓”,需要在演唱過程中,注意字音的清晰。“德派”唱腔創造并深化了多元化的潤腔模式,經聲音表現及音色調節等舉措,對典型人物所處的背景予以刻畫,在此基礎上構建差異化人物的性格特點,因此“德派唱腔”極具藝術特性。
(一)唱腔處理的主要方式。唱腔處理方式包括:1.力度變化;2.音色變化;3.板式變化;4.速度變化。音色變化模式一般為“提音”與“沉音”。前者即為演唱過程中使氣息與聲音象提東西,升到鼻腔的上端,發聲初始即以高位置的共鳴為基礎,聲音從腦后傳至口腔,聲音具有較強的集中性,音色圓潤、飽滿,讓聞者產生親切之情,可以很好地描述善良、溫柔的年輕婦女。而沉音的發聲和提音截然相反,是把氣息與聲音降低到咽喉下端,在此構建共鳴,讓聲音下沉,若在此基礎上配合顫音,那么即可體現深入骨髓的悲傷之感。
(二)“德派”唱腔獨特的潤腔手法。在“德派”唱腔多元化的潤腔模式中,特色鮮明的即為“哈哈腔”與“懶彎彎”。前者為“疙瘩腔”的衍生。“疙瘩腔”的始創人葉南章為了規避自身嗓音尖細、氣息短的問題,創造了有頓音的花腔,這不僅完善了自身的問題,同時還美化了唱腔。
李德才在掌握了“疙瘩腔”的基礎上,同時對其予以深化,通過自身的嗓音特性,拓展出“通過橫隔膜與腹肌相配合,連續對抗與還原,經沖擊,通過咽腔區域唱出”的連續頓音行腔,聲音圓潤細膩,進而發展為極具“德派”特點的“哈哈腔”。而“哈哈腔”目前已是四川揚琴較為多見的潤腔方式,被應用在四川揚琴的差異化曲牌。
(三)“德派”唱腔的說白。“德派”唱腔側重于說白時出字收音的歸韻,在處理韻白過程中,吐字方式在吟和唱之間。重點大多放在“無字之音”,包括傷心時的哭,愉悅時的笑以及生氣時的怒,依附于差異化情景通過“氣”予以發聲。“無字之音”在應用環節,其間歇、停頓以及中斷,要達到聲盡氣存的境界。
三、總結
綜上所述,“德派”唱腔創造并深化了多元化的潤腔模式,經聲音表現及音色調節等舉措,對典型人物所處的背景予以刻畫,在此基礎上構建差異化人物的性格特點,因此“德派唱腔”極具藝術特性。“德派”唱腔的藝術特性在于其體現了四川揚琴唱腔藝術的精華,其技巧及藝術形式均具有一定的造詣,是四川揚琴標志性的一個流派。“德派”創立近九十年,直至如今,“德派”唱腔的基本處理模式與潤腔舉措均得到了良好的繼承和發展。不過,四川揚琴的律制與“清商音階”的唱腔音階構架正趨于失傳之勢,因此,律制與樂學而構建的獨特聲腔韻味,已逐漸喪失最初的特色。所以,作為四川曲藝代表性曲種及國家級非遺項目,我們需要從根本深化理論探究與原生態唱腔的傳承保護,要讓四川楊琴的“神韻”得到傳承,此為曲種延續及發展的側重點。
參考文獻:
[1]戚序,王海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存環境的思考——以重慶銅梁扎龍世家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2]路瑜,李珊.從原生態民歌熱看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以羌族音樂文化的當代問題為例[J].音樂研究,2015(03).
[3]劉文峰.戲曲的生存現狀和應對措施——全國戲曲劇種劇團現狀調查綜述[A].民族遺產(第一輯)[C].2012.
[4]陳昀.從流行到“小眾”——四川揚琴的歷史回顧與現狀調查:以蜀聲琴社為例[J].四川戲劇,2013(04).
[5]項陽.從官養到民養:腔種間的博弈——樂籍制度解體后戲曲的區域、地方性選擇[J].藝術百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