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杰
摘 要:建設和諧融洽、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是現代教育藝術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班級管理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三位一體
1990年,高占祥主編的《論校園文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校園文化熱在我國的興起。90年代末,隨著管理的柔性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組織文化管理理論開始向班級管理領域發展。作為學校教育和教學最基本的活動單位——班級,它既是一種教育制度,又是一種文化模式,其核心內容就是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建設是組建班級的核心,猶如人的靈魂與思想。
下面我就自己班級文化建設的幾個方面和大家進行交流。
一、物質文化
我班圍繞“自愛、自主、自強、自立”的四自班級目標建設班級良好的文化氛圍,做好對學生進行表層影響和熏陶的教育。
文化展示:1.公告欄:合理規劃使用,將班級事務展示其中,讓學生們明確本周的工作重點;2.書香園地:展示孩子們的優秀作品,起到表彰優秀,激勵進步的作用;3.家長寄語欄:匯聚了家長們發自肺腑的對孩子的期望,字字含情,句句是愛;4.小組風采展:陽光燦爛的笑容在這里蕩開,自信的小花從這里悄悄綻放;5.整齊劃一的儲物柜靜靜地展現著我們四班自立、自強的風采。
二、制度文化
班級制度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保障,班級文化制度起著觀念的導向作用。
(一)“操行精細化管理”。建立切實有效的班規,強化學生的規范意識。我班每個學生每個小組都有相應的行為積分,以積分來量化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在每周五的時候我們會對積分進行匯總,對積分靠前的同學進行獎勵和經驗分享,同時對于積分暫時落后的同學也給予及時的幫助和鼓勵。
(二)“人本意識”。科學技術和知識的飛躍發展已經把人類帶進知識時代,現代企業管理的中心是知識的管理,特征是創新管理,其核心內容是人本管理。這和現代教育理論中學生主體論和合作學習理論不謀而合。在班級管理中借鑒先進的企業管理人本意識有利于人才的培養。
1.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隊伍,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管理模式。在校訓“健康、多元、自信、卓越“的指導下,孩子們走上講臺毛遂自薦,為班級管理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力量雖然微薄,但卻滿滿的都是收獲。文化展示:班干部競選、班干部角色定位、每周例會、每日小結、末位淘汰制、學生表彰。
2.在鍛煉學生適應能力時,就可以借鑒日本大榮公司的“人才盤點”。“人才盤點”強調的是對人的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一個人在一個崗位呆久了,容易麻木僵化,看什么都“習以為常”,反應遲鈍。改變一下,換一個崗位,讓他們站在一個新的崗位上,他們就可能萌發新的從未有過的想法。同時在新的崗位上,每個人還可能遇到許多新的課題,這就迫使他們鉆進去學習,汲取新知識,以使自己實際工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在不同的時間給每個學生不同的舞臺展示自己,鍛煉自己,完善自己。
三、精神文化
古語說:協作是船、自信是帆、精神是源、輿論是風。一個好的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是因為企業自身有著強大的精神文化作為支撐。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精神垮了,生命的力量將不復存在!如果我們的學生喪失了與困難作斗爭的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猶如一艘沒有動力的航船,最終只能葬身茫茫大海。所以精神文化建設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它是一個班級的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一)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美國惠普公司的“鄰桌原則”它鼓勵每個員工在干自己工作的同時,看看鄰桌的人正在干些什么,是不是遇到困難了,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能幫他們順利解決難題。每個人都想突出自己,尤其希望通過施展才干來突出自己。本班的小組建設借鑒了惠普公司的“鄰桌原則“,充分發揮了每個成員的主觀能動性,人人都是強者、能者,互相關愛共同進步。
(二)要建設一個有機的班集體,必須有豐富的文化建設內容,去深刻文化建設的內涵。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從中不斷顯現特定的文化價值,使班級成員在參與活動中受到陶冶和熏染,增強協作精神,才能促使其在認識、情感和行動上逐漸趨同于班級文化的預定文化價值,從而達到形成穩定的團體文化的目標。
文化建設不僅在物質文化中展現,更應該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孩子。我借鑒了當前很火的綜藝節目《見字如面》和《我是歌手》,根據本班的學生特征做了調整,沒想到卻得到了所有孩子的追捧,大大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力和表現力。
(三)數字化網絡管理對精神文化建設的助推作用。將現代的信息技術應用到班級管理中來,擺脫班級管理的地域性和時間性的限制,大大提高管理效率。班級的很多日常事務都會通過網絡作業或網絡投票等方式展開,同時我也充分運用自媒體平臺(如:微博,朋友圈,QQ動態等)對班級文化的建設進行及時的宣傳報道,孩子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油然而生。
四、“三位一體”的班級文化建設管理機制
一個班級要健康的成長,需要多方面的滋養。三位一體的思想:即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到班級建設中來,形成多元的管理模式。
學生(主體):班級文化的建設者。
老師(主導):班級文化的設計者,掌舵人。
家長(總后勤):如果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家庭是主戰場,那么家長就應該是總后勤,沒有后勤的保障一切都是空談。
文化展示:班主任素養提升計劃、家訪、家校共育交流會、親子活動重視班級文化建設,能夠煥發在學生心靈的空間儲藏著的大量的再生性資源——精神。學生個體才能在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中,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自然融入班級共同的價值目標和取向中,獲得創造的自由,發展的自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