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7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了規范洋垃圾入境與固體廢物管理的十八條要求。此前,中國已正式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TO),將于年底前緊急禁止4類共24種固體廢物入境。這兩項舉動,針對的無非是在中國進口了幾十年的“洋垃圾”。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能有效切斷“散、亂、污”企業的原料供給,從根本上鏟除洋垃圾藏身之地,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降低土壤污染、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禁止洋垃圾入境是改善環境質量有效手段
根據國務院的實施方案,2017年年底前,我國將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實施方案提出了完善堵住洋垃圾進口的監管制度、強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長效機制、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等幾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有關人士表示,根據實施方案的要求,近期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將進行調整:一是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禁止進口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以及廢紡織原料、釩渣等固體廢物,并于2017年年底開始正式實施;二是修訂并嚴格現行的《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對于夾雜物的品種與含量的限制要求將進一步嚴格;三是環保部制定印發《進口廢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明確進口廢紙企業的環境管理要求,并設定一定加工規模的行業準入門檻;四是完善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制度,取消貿易單位代理進口,僅允許加工利用企業自營進口,防范進口固體廢物倒賣風險;五是增加固體廢物鑒別單位數量,解決固體廢物屬性鑒別難等突出問題。
據環保部土壤環境管理司負責人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緩解原料不足,我國開始從境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并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體系。我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禁止進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無害化方式利用的固體廢物;對可以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實行限制進口和非限制進口分類管理。凡事都有利弊。洋垃圾非法入境的直接危害是環境污染和公共衛生隱患,直接收益是低價獲得部分生產原料。所以,從《方案》中可以看到,政策制定者還是充分考慮了危害與收益的輕重緩急,制定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時間表”。
第一步是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最終,大幅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同時,從洋垃圾進口到利用的各個環節,《方案》均有詳細的規范和整治措施,比如,從嚴制定標準,完善法律制度,嚴厲處罰、持續打擊走私行為,全程監管進口利用,清理整頓固體廢物集散地等。但是更治本的還是像《方案》中提到的,要“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是改善環境質量的有效手段。” 環保部土壤環境管理司負責人介紹說,我國以洋垃圾為原料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多為“散、亂、污”企業,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數甚至沒有污染治理設施,加工利用中污染排放嚴重損害當地生態環境。同時,洋垃圾加工利用產業,主要依靠人工分揀、手工拆解。洋垃圾攜帶的病毒、細菌等有毒有害物質可能直接感染從業人員,加工利用所產生的環境污染也會損害當地群眾身體健康。
必須對危害生態安全的黑色產業鏈痛下殺手
大家對“洋垃圾”并不陌生,不少人還可能接觸過,只是受其害而不知情。比如,以往會看到一些所謂“外貿尾單”的服裝店,其中有些店就是掛羊頭賣狗肉,非法出售通過走私等方式進口的廢舊服裝。說起來,“洋垃圾”進入中國已有數十年歷史,幾乎是伴著改革開放而產生的問題。除了廢舊服裝,電子垃圾更是一度泛濫成災,對周邊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巨大傷害。直至今天,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固體廢物進口國,年進口量占全球年產生量的56%。2013年,英國承認每年約有1200萬噸的“綠色垃圾”運送到中國、非洲、印度、印尼等發展中國家。由此可見,發達國家的“綠”,某種意義上就是以發展中國家的“黑”換來的。中國成為世界的垃圾填埋場,不僅和國內經濟發展的現有水平不匹配,也和小康生活的標準要求相去甚遠。
當然,國內對“洋垃圾”的危害有一個認識過程,從允許進口到加強監管再到今天進行禁止,也是勢所必然。其實,所謂“洋垃圾”并不是百無一用的廢棄物,而應該說也是一種資源。比如廢棄塑料、廢紙可以重新利用生產再生制品,又如電子垃圾里的材料、組件也可以回收利用。通過對廢棄物的處理利用,既可以緩解原材料供給不足的矛盾,也有利于節能減排。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內各種資源、原材料緊張的背景下,進口“洋垃圾”也不是沒有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洋垃圾”逐漸變成越來越難以容忍的問題。首先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材料供應的矛盾得到根本緩解,有些產能甚至出現過剩問題,對“洋垃圾”已經沒有多少需求;其次,在對“洋垃圾”進行回收利用過程中,由于技術落后、監管缺位等問題,極易產生二次污染;其三,一些未經許可的“洋垃圾”涌入國內,未經任何處理就被掩埋、堆積,更是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其四,隨著國內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經濟發展理念從單純追求GDP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洋垃圾” 更是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近些年來,中國已查獲多起非法進口“洋垃圾”案件,從東部沿海地區到西部地區都有發現。比如2010年6月重慶破獲首例“洋垃圾”走私案,查獲一個集裝箱11噸的海外電子廢物,表明“洋垃圾”正在從東部向西部轉移。國內一些地方成為“洋垃圾”聚集地,對土壤和生活環境的破壞令人觸目驚心。在當前經濟社會背景下,“洋垃圾”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可資源利用的“剩余價值”。還要看到,“洋垃圾”的處理有一個規律,都是從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endprint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是貿易順差大國,向世界源源不斷供應了“中國制造”。但實際上,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家,每年進口的垃圾約占全球貿易量的56%。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曾在一篇報道中這樣描述:從中國到英國的集裝箱貨船通常載滿各種生活消費品,但許多船只在返回時則裝滿英國的廢舊物品和回收垃圾。2016年,僅中國進口的廢棄塑料就高達730萬噸,總值達37億美元(約合250億元人民幣)。全球每年產生5億多噸電子垃圾,其中70%以上進入了中國。這種驚人的垃圾進口數量。對中國的生態環境污染是多么嚴重,所以,今天的中國,必須要對這種危害生態安全30多年的黑色產業鏈痛下殺手。
走綠色發展之路就要對“洋垃圾”說“不”
早在今年4月,《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就已經審議通過,方案要求以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核心,完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這為正式發布“洋垃圾”禁令拉開了序幕。實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實施方案嚴格按照2017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要求的,以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核心,將堅持穩妥推進,分類施策。我國將根據環境風險、產業發展現狀等因素,分行業分種類制定禁止固體廢物進口的時間表,分批分類調整進口管理目錄,先行將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活來源的廢塑料、未分揀的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固體廢物禁止進口,并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逐步有序大幅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
很明顯,《方案》的出臺,意味著對垃圾非法利用產業鏈條的全面打擊。那些以此為業的個人、企業、“專業”村、“專業”鎮免不了首當其沖,大概要經歷一段“失業潮”“關門潮”“轉型潮”。但這種“陣痛”是值得的。如果我們換一種思維,禁止非法洋垃圾進口就為國產垃圾打開了市場,是對國內垃圾回收利用產業的保護和激勵。而最直接的影響將體現在國產垃圾價格上。國內市場對紙、金屬、橡膠、塑料等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依然存在,洋垃圾少了以后,國產垃圾價格會上漲,隨之而來的將是國產垃圾回收率提升和行業平均收益率增長。以廢紙為例。2015年國內消費了1億噸紙制品,但2016年消耗的紙漿中只有4000萬噸為國內廢紙制漿,還有2400萬噸的紙漿為進口廢紙制漿。如果進口廢紙全部由國產廢紙替代,最樂觀的市場需求預測將直接增加60%。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必然會驅使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投入到廢紙回收利用產業,從被白白丟棄的那6000萬噸廢紙中淘寶。還會有更多職業垃圾回收人員、專業回收機構、專門回收運輸物流體系和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垃圾分類處理工廠。
現在,各地政府正在試點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兩網融合”等工作。相信在斷了“洋奶”后,中國的垃圾回收產業會有更好的發展。這個同樣可以套用在工業固廢與危險固廢的循環利用上。讓更多的垃圾變廢為寶,點石成金,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更好地保護綠水青山。發達國家做得到,中國也能做得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