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云云
【摘 要】在國家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高校的重要目標。通過闡述高校校園文化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含義,分析了當前高校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基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51-02
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研究,呈現出不同的時代性。當前,創新成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依靠,因此高校也非常注重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動態變化的過程,高校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陳秀華提出,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行動指南,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動力機制,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調控手段,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保障條件。周錚華等認為,校園文化與創新能力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優良的校園文化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和保證。楊坤認為,高校應發揮校園文化的主陣地作用,在實踐中加強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朱凌認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適應當代教育的需要,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林剛認為,高校可通過明晰創業教育理念、完善創業教育機制、更新創業文化設施、開展創業主題活動等,整體優化大學生創業的文化環境。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含義
(一)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高校辦學的基礎,是保障學校發展、師生學習生活的物質基礎設施,側重于硬件方面。學校的選址、學校的規模以及學校的建設直接關系著師生學習是否得到保障。體現在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辦公環境、圖書館建設與發展、實驗室、教學設備、校園網絡建設等方面。生活環境包括住宿條件、食堂條件、學校規模、環境衛生、校園綠化、文體娛樂場所以及周邊交通生活是否便利等。
(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相對應,側重于軟件方面。有了辦學的物質條件還遠遠不夠,在此基礎上需要提升高校的人文精神層面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比如高校的辦學目標、核心價值理念以及理想追求。此外還包括師生的道德情操、個人修養以及社會聲譽等方面。高校的精神文化一旦確立,對于學校師生員工是無形的激勵,也是學習工作的內在動力。
(三)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是指以文字形式體現出來的高校一系列規章制度安排。通過制度建設保障學校的教學發展沿著科學正確的軌道運行。這套規章制度約束適用于高校里的每一個人。針對教師的有教學科研管理、職稱考核機制、人事安排、財務制度等。針對學生的有學習獎懲制度、學生管理制度、考試規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建設是高校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的外在約束。
(四)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高校師生員工學習生活工作的具體的行為表現,從教師方面來說,具體包括教師的教書育人情況,教師是否為人師表、認真執教,以及是否開展科學研究。從學生方面來看,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參加各項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的情況,到課率和考研升學就業率等方面。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足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從創新能力內涵的界定、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因素、創新能力的培養方式等不同角度,圍繞創新能力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認為,創新能力是指個人提出的新理論、新概念或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源泉。今天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體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能力是否突出。在國家提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在信息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成了當務之急。
(一)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有多種定義。綜合各種定義認為,學習能力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快速獲取、加工、掌握新的知識信息,并且通過人腦存儲、記憶,轉化成自身新的知識,包括搜集整合資料文獻、閱讀、理解、記憶、寫作、表達、使用工具等能力,學習能力是觀察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記憶能力的綜合體現。在此過程中,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能否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比別人更快速更高效地獲取新知識,才能保持自身的優勢。
(二)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論、工具、解決方案、實施方案等的能力。創造思維包括批判能力、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批判能力在學習方面表現出不盲從,有自己的觀點,不人云亦云。重大的科技發明和科研成果都是在批判中創新的。想象力往往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創新活動中扮演“突擊隊”和“急先鋒”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難從事創新工作。實踐能力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創造性思維等。這其中有學生自身的問題,比如有些學生奉行60分萬歲的學習原則,不求甚解。這與我國長期實行的應試教育有關。在應試教育中,一切以分數論,對于少部分大學生來講,及格就是目標。還有就是高校教育問題,比如對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不夠重視。其實歸根結底在于現階段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方面有所欠缺。
第一,重視物質文化輕視精神文化。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一些高校急功近利傾向明顯,比高樓、比規模、比指標成為一些高校的價值取向。在這樣的辦學理念下,辦學教學硬件設施上去了,但是精神文化層面的軟件建設并沒有跟上,在大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物質保障充分而精神激勵不足。
第二,制度文化中存在著各種制度健全但執行力不夠的問題。另外存在著不夠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問題。高校的一些制度文化中,規章制度健全,但是執行力不夠。比如獎懲不分明,特別是表現在學習以及考試紀律中。彈性學制的推出使得學生在自我選擇學習任務時更加人性化,更加靈活,但同時也使得一些自我約束管理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有了懶惰和逃避的借口。有些學校考風考紀也有問題。對于學生的個性方面重視不夠,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一直存在。一刀切的管理機制扼殺了很多大學生創新方面的潛力。
第三,行為文化中創新氛圍不濃厚。當前很多高校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比如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等,但總體上看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的科技活動不多,有的學校也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但更多的是象征性開設,局限于書本和形式上的要求。雖然也有挑戰杯大賽和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但這是上級部門布置下來要求學校舉辦的。有些高校特別是理工科高校表現搶眼,確實有不錯的參賽作品,但是對于文科院校可能略顯尷尬,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任務。
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經費投入也略顯不足。有調查顯示,假設你現在對某個問題有新的看法,想進一步研究,因為欠缺研究經費而向學校或者學院申請,有一半以上的調查者選擇“很難獲得資助”。這說明學生本來想進行創新活動,因為缺乏經費支持而不了了之,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受到打壓。
三、基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
(一)提高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保障。有些學校網絡都不發達,圖書館資源也很匱乏,大學生縱然有好的想法也因缺乏研究的環境以及硬件基礎,使得創新活動很難開展下去。高校在做好硬件建設方面,可以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室,搭建大學生創新平臺。為大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場所。
(二)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高等院校是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提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的目標。20世紀80年代,日本把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通向21世紀的教育目標。在學校發展理念中,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創新性人才為目標和己任,著重培養大學生的自主、競爭、創新精神。
(三)完善校園制度建設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外部動力。在對學生的管理制度中,應該遵從科學化管理,統一的制度安排能夠方便從整體上把學生管理好、引導好,但要注意凡事一刀切的不良效應,不能把學生管死。為此,應該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遵從學生個性特征,把每個學生當作具有豐富個性和創新能力的主體,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可以實行學習過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激勵敢于創新的學生脫穎而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學校應該想辦法為大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經費支持,以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氛圍。
(四)豐富校園行為文化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環節。各高校可以積極開設第二課堂,作為傳統教學課堂的有益補充。在第二課堂里,可以舉辦學術講座、科技報告會、學術沙龍等各種主題的科技活動,鼓勵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組建大學生科研團隊或科研小組,申請學校的科研課題,并選派教師指導,對學生的科研課題進行定期檢查和鑒定。通過系列活動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強化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秀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5.
[2]周錚華等.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校園文化關系的探討[J].大連大學學報, 2004,25(3):45-48.
[3]楊坤.校園文化建設與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 2010,26:236-238.
[4]朱凌.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24):138-139.
[5]蘇靖巍.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調查報告[J].法制與社會, 2008,(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