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潔
摘 要: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識字課教學中的應用,就是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等內容應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去,使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的一種信息時代新型教學方法。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從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產生了沖擊,同時也促進和加快了教育變革的進程。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長期以來,簡單的認讀和機械的抄寫等教學方式,是制約學生課堂識字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應用信息技術,使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教學方法更靈活,學生學習體驗更鮮活,師生互動渠道更活泛,是提升小學低段課堂識字實效的重要舉措。
一、聲畫并茂,趣味識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是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之一。通過信息技術烘托場面,使學生在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加深對生字的印象,創設樂學的情境。
例如:教師在進行“小貓”“小狗”和“小雞”等小動物之類的字詞教學時,可應用信息技術,把“狗”“貓”“雞”等生字,制作成帶有圖片或動畫的字詞卡片,并配上相關動物的叫聲。在識字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學小動物叫聲”的游戲,來調動學生的識字情緒,提升課堂識字實效。
二、動畫演示,正確識記
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字詞教學是重點。但傳統的字詞學習卻是極為枯燥乏味的,訓練效果不佳。
筆者以為,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認識生字,而且還要教會學生掌握生字的使用方法。傳統的死記硬背、反復抄寫生字的辦法不但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不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甚至還會降低教學效率。
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運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識字,通過音、形、動畫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應當特別注意用直觀教學法發展兒童的感官。”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通過視頻演示,能點燃學生的識字熱情。例如:在教學“呱”“哇”“咩”等表示聲音的生字時,教師可先演示動物游戲的畫面視頻,讓學生邊聽動物的叫聲,邊模仿各種動物發出的聲音,并加上動作表演,最后出示要學習的生字。當學生看到視頻中形象逼真的畫面,聽到視頻中輕快優美的音樂,他們的注意力會很集中,課堂識字的實效也能很快得到突顯。
低年級小學生寫字時最容易把字的筆順寫錯,雖然老師上課時一再強調,但還是會出錯。針對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利用動畫教學筆畫,分析結構,運筆示范,把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思維就會活躍,記憶就會深刻。
三、巧設形式,強化鞏固
古人云:“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在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會學生學習生字的方法。
首先、相近字比較。漢字中有許多相近字,小學生用字不分語言環境,不管字義,隨便就用,所以必須通過練習,強化記憶,形成正確的用字習慣。比較“鳥”和“烏”字時,動畫由小鳥圖慢慢演變成“鳥”字,再演變成“烏”字,老師再一邊講解:你看,烏鴉長得實在太黑了,黑得連它的眼睛都看不見了。學生哈哈大笑,一下子就分清了這兩個字,再也沒寫錯過。這就是信息技術在識字教學中的優勢體現,讓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生動有趣起來。
其次、寫字教學。識字教學中,寫字也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手段。范寫時,屏幕上出現較大的田字格,教師可根據需要調控“描紅”的速度。學生跟著屏幕逐筆“描紅”。書寫完畢,田字格中出現的是筆畫形狀準確、布局合理的范字,右邊是同步顯示的該字的筆順。這種比傳統書本、小黑板字樣更清晰、對比更強烈的范例,使學生一開始學寫字就有規可循。如在教“禾”字時,先慢速播放由谷子的根、莖、穗整體形象變成“禾”字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后提問:“谷穗”變成了“禾”字的哪一筆?學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變成了“禾”字的第一筆,這樣一來,“禾”的字形就被牢牢記住了。
最后、出示聲旁,“繁衍”新字。針對低年級學生識字記得較快、忘得也快的特點,教師可采用舉一反三的練習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出示“包”“青”“工”等字,分別讓學生以這些字為母體,繁衍出另一字。屏幕顯示兩個文字框,上面是母體字,下面是新產生的字。設計動畫,等學生說出新的字,移去形旁,電腦給予鼓勵:“太棒了,還有嗎?”學生熱情高漲,思緒活躍。“包”“繁衍”出“跑”“炮”“泡”“抱”“苞”等字,“青”“繁衍”出“請”“清”“睛”“晴”等字,“工”“繁衍”出“紅”“江”“虹”“空”等字。這樣的鞏固練習,擴大了識字量,又促進了自學能力的形成。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識字課教學的運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識字課教學的整合不僅給傳統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只有充分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信息技術才能成為教師課堂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的工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