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水環境污染卻越來越嚴重。我國很多地方在經濟發展中只看重經濟發展的速度,而沒有重視其發展的質量,對水環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因此人們雖然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環保意識不強,這就加重了水污染。文章針對當前水環境污染現狀分析與生態修復技術初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水環境污染;現狀分析;生態修復技術;初探
1城市水環境污染現狀及分析
1.1城市水環境的污染現狀
水是城市的主要構成部分,它不但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還關系著水體動植物的生存,同時制約著城市環境與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目前我國城市水體的水質嚴重下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這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頻繁,又缺乏系統的、統一的規劃以及管理的缺失所造成的。以京津冀地區為基礎,研究概述了地表水污染的影響因素,制定了“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為模型的水環境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以經濟發達而水問題突出的浙江省義烏市為例,以社會水文學理論為基礎,構建了多層次視角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多種城市水污染控制的解決方案。
根據中國環保部的相關調查,我國每天的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約為1.64億立方米,其中約80%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出,使得水環境中污染物總量持續累積。2016年1月,水利部發布的《地下水動態月報》中數據顯示,我國地下水普遍存在著“水質較差”的問題。其中,V類水994個,占總數47.3%;IV類水691個,占總數32.9%;兩者合計占到80.2%。這兩類水顯然已經不宜飲用,這表明,超過八成地下水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難以逆轉的污染。
2015年甘肅尾礦庫發生尾砂泄漏事件,導致嘉陵江數百公里河道重金屬銻的濃度嚴重超標。此次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6 121萬元,約11萬人因供水問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約257畝農田被污染,0~40厘米農田土壤銻超標率為20%。2016年4月,央視新聞頻道播出了常州外國語學校493名學生血液指標異常,個別學生還被查出患有淋巴癌、白血病等。經檢測發現,該校新校區的土地、地下水中均含有較高濃度的污染物。2016年10月16日,清華大學飲用水研究課題組對外公布了一項研究報告:通過長達3年的時間,該校研究人員在全國23個省、44個城市的117個自來水檢測樣本中檢測全部9種亞硝胺類消毒副產物成分,結果發現劇毒亞硝基二甲胺含量最高。
1.2城市水環境中污染物特征及來源
我國城市地表水體主要是受到氮、磷等富營養元素污染,同時還受到一些難降解有機物、農藥、懸浮物、汽車尾氣、霧霾的污染。越來越多的污染物排放到水體中,在水環境中經過長期的積累,使得水體污染的特征越來越明顯。由于水體流動性較小,自凈能力也較差,使得城市水體形成一個具有內在動力的密閉系統,水體通過此系統進行各種物質的轉化。與此同時,水體中多種污染物共存并相互作用,多種污染行為同時發生,多種污染效應之間出現協同作用或者拮抗作用。這些同時發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使得水環境污染問題變得更加棘手和恐怖。
2 生態修復技術
2.1 物理方法
2.1.1 人工增氧
污染嚴重的水流由于耗氧量遠大于水體的自然復氧量, 溶解氧普遍較低, 甚至處于嚴重缺氧狀態,此時的水體水質嚴重惡化,水體自凈能力低下,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人工增氧( 曝氣復氧) 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水體中溶氧含量, 加快水體中溶解氧與黑臭污染物質之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速度, 并且提高水體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促進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這些作用對消除水體黑臭現象具有較好的效果。
2.1.2 外源控制
實施截污工程或者引排污染源。對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這樣的點源,應排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嚴禁未經處理排入湖泊與河流;對初期雨水應適當進行簡單處理后,再排入水體。通過水利設施( 閘門、泵站等) 的調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附近的清潔水源沖刷稀釋污染水域,以改善其水環境質量,有利于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 。
2.2 化學方法
2.2.1 殺藻技術
利用化學藥品( 如硫酸銅、二氧化氯、臭氧等) 來控制藻類是一種快速有效的傳統除藻方法。但是化學除藻只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并不能將氮、磷營養鹽移出水體,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而且不可長期使用,否則會造成化學藥品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從而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同時死亡藻類也會引起二次污染 。
2.2.2 凝聚沉淀
水中的內源性磷對水體富營養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磷的凝聚和沉淀可以延緩內源性磷從底泥中的釋放,使其不能成為藻類的營養物質。常用藥劑有CaCO 3 、 Al 2 (SO 4 ) 3 、明礬等。沉淀技術發揮作用較快,但一般只作為臨時措施使用。同時底泥中的磷釋放,除與其存在形態有關外,還與許多環境因素有關;研究表明,升高溫度、厭氧狀態、酸性或堿性條件能促進底泥磷的釋放 。
2.3 生物方法
2.3.1 生物修復
目前常用的生物處理技術包括好氧生物處理、厭氧生物處理、厭氧 - 好氧生物組合處理;利用細菌、藻類、微型動物的生物處理;利用濕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凈化能力處理等。比較先進的針對江河湖庫污染大水體的生物修復技術主要有: 生物膜法處理技術、 CBS 水體修復技術和 EM 水體修復技術。
2.3.2 生物制劑
向水體中投加微生物制劑,微生物與水中的藻類競爭營養物質,從而使藻類缺乏營養而死亡。生物制劑的選擇十分嚴格,價格昂貴,需定期投放,同時存在外來物種破壞水體生態系統的風險 。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環境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很多企業為了眼前利益把各種廢棄物都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這造成了大量的水體污染,同時也對人們的生活、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我國必須采取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對水環境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優化自然環境,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徐明晗.生態技術在城市水環境修復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6(3):107-109.
[2]馬昊曄.水體環境治理問題和巧用生物修復技術[J].生物技術世界,2013(3):3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