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文章在肯定數字化教學的前提下,著重分析了過于依賴數字化給教學帶來的種種弊端,從束縛學生思維和想象、弱化學生語言感知和領悟、阻斷師生的互動和交流、埋沒教師的個性和特長四個方面加以詳細的闡述。最后指出如何真正地優化語文課堂:注重學科特點,杜絕濫用;緊扣文本主題,創設情境;化解重點、難點,動態直觀;傳統現代并用,相互融合。
關鍵詞:數字化;語文教學
一、數字化技術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的弊端
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改變了人們的學習觀念,擴展了人們的學習手段,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因能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課的密度、提高教學效率,讓課堂與眾不同。隨著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使用,一時間似乎沒有數字化就上不了公開課、示范課。但數字化教學不是萬能的,一些教師對它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一味地強調它的功效,泛濫使用,反而會帶來種種的弊端,特別是在語文課堂的運用。
1.束縛學生思維和想象
閱讀是讀者對讀物的再創作過程。學生閱讀時,不是單純的接受者,而是身體力行地直接參與了文本意義的生成,跟“文本”進行了具有創造性質的心靈對話。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主體對作品的個性體驗是千差萬別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閱讀中得到了培養。如何理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有些教師在上課時,找來了一幅春天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觀賞,以求幫助理解。但“春風又綠江南岸”豈是一幅簡單的春天畫所能言盡的?“又綠”又如何能從一幅畫中簡單地體現?所以,這時用插圖,不僅是多余的,還阻礙學生的想象。因為再好的圖片的表現力也不能與文字所能提供給讀者的無限想象空間相比。
語文學習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自身的形象思維——想象,在大腦中呈現出相關的具體圖景,并產生相應的思想感情。語文不是由“圖像”到“形象”,而是由“語言”到“形象”,用數字化展示圖形、圖像不能代替閱讀主體即學生的想象,正如觀看電視劇不能取代閱讀文學作品原著一樣。如果學生接觸的東西太實際了,想象的空間就太少,缺少了從容欣賞那種寄托于文字的清幽淡遠意境的心態。簡單的“聲音”、機械的“圖解”只會破壞它美妙的韻味,出現非預期的效果。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準備好的流程機械地引著學生朝著設定的思路走下去,學生就難以打開思維,不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2.弱化語言感知和領悟
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描繪、論述來實現的,其特點是閱讀、感悟、聯想、貫通,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欣賞,來激發學生與作者、與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言文字雖然表象上稍顯單調,但并非枯燥無味,而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蘊含的魅力是無窮的,是用數字化難以形容和傳達的。學生只有深入感知和領悟文本語言,才能真正汲取到藝術營養,理解語言的深層內涵。語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動性、形象性、情感性,有時是需要通過朗讀來完成的。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上《諫太宗十思疏》時,先是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反復指導: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又把自己的朗讀和大家比較,反復體味作品的情感。然后抓住“求木之長者”中的“長”的讀音和兩種版本的比較來激發學生廣泛的討論,以質疑、思辨,辨析、品味,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這堂課并無美妙的音樂、華麗的畫面,更沒有插入演繹性的視頻,卻處處抓住語言的本身,帶領學生慢慢地品味,慢慢地領悟,讓其感受真切的“語文”,這很好地訓練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和領悟。
數字化教學在形式上使語文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似乎使語文信息傳遞得更加快捷與形象,但恰恰是它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個性化感悟,影響與制約了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數字化課件從本質上說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偏離了語文學科的“語言本位” 。
3.阻斷師生的互動和交流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是讓學生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更在于激活學生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能僅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還需要師生之間通過語言手勢、肌體動作以及神態等等來交流情感,需要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
教師教學中用課件代替講解,用課件代替朗讀,用課件代替板書,就很難集中精力將全身心的感情融入課文中去,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時間就大大減少,交流的頻率也大大降低。這種以“人”“機”交流取代“人”與“人”交流的方式使課堂失去生動活潑的力量,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指揮課件運作,而學生死盯屏幕。這樣的課堂沒有教師發揮教學機智的空間、余地,沒有師生心靈呼應的契機,容易導致課堂上教師的被動、師生間的情感斷層,阻斷師生的互動和交流。
4.埋沒教師的個性和特長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或深沉含蓄,或熱情大方,或溫文爾雅,或爽朗俊逸。每位教師還有自己的特長,有的長于敘述,有的長于描繪,有的長于誦讀,有的長于論辯……這些多樣化的個性和特長使語文教學領域繁花似錦,爭奇斗艷,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而現今課堂上,不少教師唯一的動作就是點點鼠標,成了課堂的幕后工作者。板書和朗讀本是教師的基本功,也最能體現語文獨特的審美特征和風格,但許多教師完全拋棄了黑板、粉筆,整堂課不見一字。明明適合用黑板隨機書寫的內容,非要用課件進行“電子翻版”;需要聲情并茂地朗讀,硬用一段錄像來代替。這樣就使本應體現個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變成了人與計算機的對視。在學生眼里,語文老師常常成了名技術操作員,誰來上都差不多。
一個成功的課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情后,結合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環節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制作而成,它凝聚著制作者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等主觀因素,有著鮮明的個性,教師機械、僵化地套用不僅失去了自己的教學風格,還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地運用數字化技術
1.注重學科特點,杜絕濫用
新課程要求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學科的整合,但語文就是語文,它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如果使用數字化技術,教師就不能很理性地分清界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語文課上成藝術欣賞課,過分突出音樂效果和畫面的沖擊力,讓學生重音樂感受而輕語言文字本身。比如我們上白居易的《琵琶行》時,一味地播放琵琶曲子,就忽視了對詩歌本身的語言解讀,忽視了對作品思想情感的分析,難以讓學生體味詩人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這首名詩就被“糟蹋”了。在教學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一味地用多媒體來介紹紅軍的長征,播放一些影像資料,一節語文課就變成了歷史課,變成了政治課。這樣一來,數字化技術的使用就脫離了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就成了濫用,這樣反而影響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課要突出語文學科特點,才能讓課堂高效。
2.緊扣文本主題,創設情境
很多課文情感豐富、意境優美,教師除了可以運用誦讀的手段,還可以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數字化的光、影、聲、像等信息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打開想象的翅膀,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教師在制作和使用課件時應重視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與安排要富有彈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讓學生靜觀默想,只有這樣,才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
如《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有具體形象的描寫,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但很少有學生到過黃山,缺少對黃山的直接感觸,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們通過閱讀課文,去理解黃山的奇美特色顯然是不夠的。教師可以適當地播放一些有關黃山的視頻資料,將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相結合制作成教學網頁來再現黃山奇石的秀美景觀。課堂上,學生們通過“視頻點播”反復觀看黃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他們的視覺、聽覺會受到強烈的沖擊,再加上其他圖片和文字的介紹,更加深了其對黃山的認識。再請學生們重新走進課文,讓其在語言文字中和黃山再次親密接觸,感受黃山的奇美秀麗,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到此,本課的教學目的也就基本實現了。在這里,教師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極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欲望,從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課文,研讀文本。
3.化解重點、難點,動態直觀
合理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要讓語言文字由靜變動,鮮活起來,把抽象變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不容易觀察到的事物用多媒體充分顯示出來,來調動學生的視覺直觀功能,為突破難點創造出良好的氛圍。例如上《詹天佑》一課,最能表現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是他所設計的“人字形”線路。為什么要設計這條線路?火車是怎樣在線路上行駛的?這是教學中的難點,單憑教師的講解很難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屏幕上展示青龍橋陡峭的坡勢,讓學生了解此處的地形特點。然后演示出“人字形”的線路,即一列火車在“人字形”線路的行駛過程。直觀演示、動靜結合的數字化教學方式,無需教師的任何講解,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教學的重點、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4.傳統現代并用,相互融合
數字化技術是傳統媒體的發展與升華,它并不排斥傳統的教學。重點的字、詞、句的展示,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適當的板書,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憶,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再如,強化誦讀、注意積累,也是提高語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數字化技術所無法取代的。片面強調數字化技術作用的萬能性,長期只憑借圖像、聲音等媒體的介入,大腦的語言中樞就得不到鍛煉,語言就會越來越貧乏,閱讀和表達能力就會下降,最終無法達到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今數字化教學勢頭正猛,我們既要敞開懷抱,更應有清醒的頭腦。數字化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只能是輔助位置,一切設計應為教學起“烘托”“渲染”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課堂藝術點撥、啟發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學習思維和意圖沿著課件提示去探索新知,這樣才能激活師生的雙邊活動,提高課堂的效率。對于一節語文課要不要用數字化,教師應有務實嚴謹的態度,不應盲目跟風,更不能圖省事隨便套用。教學中要把數字化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積極促進它們之間的協調互補,這樣才能真正服務于我們的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顧 娟.數字化環境下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3(9):102-103.
[2]游洋琴.在數字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J].讀與寫,2017,14(31):80-81.
[3]王 靜.例談語文教學中運用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契機[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0):64-65.
[4]沈曉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建構主義思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