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紅艷
新聞宣傳是現代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鹽業體制改革以來,鹽業企業不斷加強新聞宣傳工作,充分利用網站、報刊、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媒介,及時向公眾傳播企業的經營動態、發展理念及社會責任,提升了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擴大了企業及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不可避免的是,鹽業企業的新聞宣傳報道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
近年來,鹽業企業不斷探索提高新聞宣傳工作的路徑,通過推進宣傳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切實增強了宣傳工作的效果。在鹽業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發現鹽業企業新聞宣傳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有的企業新聞觀念不夠解放,創新性主動性不夠;有的企業宣傳內容與企業生產經營中心工作結合不夠緊密,針對性實效性不強;有的企業新聞報道體裁過于單一,不能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聞報道體裁單調,影響了企業新聞的傳播效果。消息類新聞的特點是短、平、快。員工通過消息報道對客觀事實的描述能及時了解企業的最新動態。但消息報道的信息量有限,只告訴了讀者是什么,沒有告訴讀者為什么,缺少事實背后的深度挖掘。目前,鹽業企業普遍消息報道較多,對能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管理理念、科技創新、企業文化等內容的調查、紀實、專訪、巡禮、特寫、側記、散記等體裁的作品欠缺,不能很好地挖掘消息報道背后的故事,使新聞報道流于形式,致使一些鮮活的企業故事被埋沒在新聞報道背后。
會議報道形式僵化,降低了企業新聞的宣傳價值。會議報道的內容往往是事關企業發展的重要決策部署,與企業每個員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但目前,企業會議類新聞報道模板化現象嚴重。諸如:某月某日某公司在某地舉行了某會,某某董事長,某某總經理參加會議,某某主持會議。某某講話強調,一是,二是,三是類的會議報道,此類新聞報道格式化嚴重,缺少新意和看點,讓人有種產生套路的感覺。讀者看眼標題,看幾句內容的一二三四就失去了細讀下去的興趣。引不起讀者的深度閱讀,新聞報道也很難實現企業新聞上傳下達的宣傳價值。
報道視角不夠開闊,削弱了企業新聞對普通職工的感染力。企業發展過程中會涌現出很多重大事件和關鍵人物,這些是企業管理的重點,也是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的體現,更是企業新聞報道的來源點。企業新聞報道必須站在一個較高的視角,關注企業的整體形象,宣傳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而我們目前的新聞宣傳報道往往是眼光盯著領導,過多的報道領導活動。在新聞報道中,我們不但要報道領導活動,更要報道領導現場辦公,解決員工關心的實際問題,從普通員工的視角出發,通過反映普通員工身上發生的變化展示企業風采,展現企業形象。
典型人物報道觀念陳舊,不利于發揮先鋒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典型人物的展示是企業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但不能都靠先進事跡和好人好事來堆砌。企業新聞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做好典型人物的報道,發揮好先鋒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由于一些作者新聞觀念沒有及時更新,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對典型人物的報道還停留在加強學習、忘我工作、“白加黑”“5+2”等等老舊的報道內容上,使得典型人物報道的影響力日漸式微。企業典型人物報道中,只有從關注普通員工的生活入手,用普通人的視角,從企業生產經營中,從員工身邊發現典型,用平凡人表現出來的精神感染員工,寫出來的稿件才能更接地氣,才能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主題報道欠缺策劃,不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一些人認為,企業新聞與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因此,新聞宣傳報道自然主要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展開,領導活動多、經濟指標多,獲獎新聞多,會議新聞多。目前,鹽業企業宣傳報道在主題報道上策劃欠缺,我們在進行宣傳報道時,要從“供給側改革”“三品戰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角度出發,結合企業生產經營、企業管理、科技創新、安全生產、黨群工作等內容,較好地展示企業理念、宣傳企業文化、弘揚企業精神,見高度也要接地氣,力爭達到見事見人見精神。
做好企業新聞宣傳報道工作,首先要明確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區別。企業追求的是健康良好可持續發展,而新聞追求的則是新奇和搶眼球。作為新聞的一個分支,企業宣傳報道要響應黨中央提出的“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民眾、改革創新”的要求,圍繞中心工作,服務發展大局,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要圍繞企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報道企業在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科技創新、安全環保和企業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新聞事件,起到服務大局的宣傳作用。如何實現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兩者的統一,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把握企業宣傳報道的方向和維度,就成為企業新聞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問題。
企業的良好運行必須建立在企業管理者準確掌握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大政方針、社會整體經濟發展形勢、行業發展態勢以及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消息報道是企業宣傳報道的基礎,通過消息報道,受眾可以了解到企業的運行情況。但企業重視的消息往往很難被社會公眾所關注。因此,企業新聞工作者只有在關注社會熱點的基礎上,不斷發現和挖掘企業的新聞點,把企業的新聞點與社會熱點相結合,迎合社會需求,確保新聞報道真實性,才能擴大企業新聞傳播效果。
例如,2016年5月5日,國家鹽改方案公布后,曾一度引起熱議。針對社會上的種種對鹽改的誤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在行業自己媒體上針對鹽改發一些新聞稿件,很難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5月份,中鹽總公司董事長李耀強做客《新華訪談》,針對社會公眾的誤解,從“食鹽專營實現公共衛生目標屬于中國制造、鹽改以食鹽專營為基礎是科學選擇、鹽改后鹽價不會大幅上漲、鹽業監管格局將重構徹變”四個方面對鹽業體制改革進行解讀。新華網以《鹽改為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速》為題在新華網刊發。訪談報道中宣傳的不僅僅是鹽業改革,更包含了中鹽為實現公共衛生目標、確保百姓食鹽安全所作出的努力,體現了中鹽的社會責任,通過新聞報道樹立了企業的公眾形象,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業的新聞源相對于社會新聞來說吸引力有限,所以要重視新聞源的追蹤,發現新聞背后的故事,挖掘新聞事件在發展變化中的延伸資源。這些延伸資源是展示企業形象的有效載體,通過新聞背后的新聞,在講明“是什么”的基礎上,講好“為什么”,有助于提升企業整體形象,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例如,2017年7月,中鹽總公司網站發表了《中國鹽業與清華大學共建壓氣儲能技術中心》這條新聞。新聞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千字,讀者通過這條新聞了解的信息有限,只知道公司和清華大學成立了儲能技術中心。《中國鹽業》雜志社的編輯捕捉到這條新聞價值,聯系金壇公司信息員挖掘了鹽穴背后的故事,在雜志發表了《中鹽金壇:鹽穴不僅儲氣儲油還儲能》。文章分五個部分開篇以“制鹽企業向能源企業發展,可能嗎?”這一反問句的形式代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然后從“一無是處的廢鹽穴,其實是寶貴的空間資源”“金壇率先建成亞洲鹽穴儲氣第一庫”“服務長三角戰略,建設華東儲氣重鎮”“再接再厲,開拓鹽穴儲能發電新領域”四個部分闡述了中鹽金壇公司踐行中鹽總公司提倡的“走出去”發展戰略,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探索制鹽企業向能源企業的轉型發展之路。通過這篇報道,新聞的內涵得以不斷挖掘,古老制鹽行業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形象在公眾的視野中逐步清晰。
鹽業企業有專家型技工、勞動模范和各個工作崗位的典型人物,如何在新聞采訪中發現和挖掘出典型是值得新聞宣傳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社會轉型時期,典型人物的報道既要發揮示范作用而又不引起讀者的審美疲勞,關鍵是要創新報道觀念。報道對象就是受眾身邊真真實實的人物,就是受眾身邊的一份子,不能把典型人物報道停留在過去“5+2”“白+黑”的報道模式上,要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血肉。為此,宣傳工作者在采寫新聞時,要轉換視角,尋找材料,考慮受眾的心理,拉進受眾與讀者的距離,這樣才能寫出受歡迎的典型人物報道。
例如,福建鹽業的宣傳報道《福鹽:30年矢志不渝 只為讓你變得更好!》文章從走進莆田鹽場進入,通過吳文新30年的從業經歷反映了鹽行業這一古老行業的艱辛,介紹了傳統的海鹽生產工藝和福鹽產品的品牌優勢。2017年,山腰鹽場班組長莊扣金被授予“泉州工匠”榮譽稱號。泉州山腰鹽場的新聞報道《老鹽工莊扣金:匠人匠心堅守39載春秋》,文章通過反映老鹽工莊扣金精益求精、改革創新制鹽工藝的點滴,展示了老一輩鹽業匠人的風采。吳文新、莊扣金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沒有距離和陌生感。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沒有憑空拔高,也沒有空洞說教,就是原原本本還原鹽工勞動的場景,但卻寫出來一個普通職工身上表現出來的企業精神。于是,這種敬業、誠信、友善的責任精神的提煉就有了宣傳的價值所在。
如今,隨著受眾的高知化、媒體的市場化、信息的多元化,企業內部的新聞,越來越難在大眾媒體上“拋頭露面”了。但是,經過一番策劃后,一些企業事件,卻能成為大眾媒體爭相傳播的對象。目前正處于鹽業改革階段,改革要得到社會各界支持,輿論引導至關重要。如何把宣傳做成新聞,在宣傳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作用,圍繞事件、緊跟熱點進行新聞策劃,成為企業新聞宣傳的第一利器。
2017年,云南鹽業總公司在新聞策劃上是下足了功夫,做到了重大題材,策劃先行。云南鹽業相繼推出《云南能投借力鹽改 擬打造大型鹽產業供應鏈集團》《云南鹽業全國首個PEOP證書“養成記”》《云南鹽業:走出去才能有大發展》《云南鹽業五大全新變革 劍指中國高端鹽市場》等系列報道,介紹了公司的高原深井鹽,宣傳了產品優勢,提升了企業品牌形象,賺足了公眾的眼球,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一篇成功的通訊報道,核心就是要講好故事,做到見人見事見精神。講好故事,要具備故事化的手段、細節化的寫作手法和情感化的表述。面對同樣的新聞線索,通訊員如何做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展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能否借助這類特殊題材,講述企業故事,塑造企業形象,凝聚企業力量,爭取社會的認可和支持是廣大企業宣傳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鹽務管理局的通訊報道《我們能在企業工作太好了——73名南疆富余勞動力“安家”記》。從這篇反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鹽業有限公司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幫助貧困農戶就業的新聞稿件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落筆并沒有圍繞領導到企業看望職工的活動和話語展開,而是讓讓員工出來說話,通過員工自身發生的變化來反映“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給少數民族兄弟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者在反映南疆富余勞動力就業這件事件的基礎上,將事件和普通人物的發展變化與企業的整體發展相結合,反映了通過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主題,講好了鹽業故事,寫出了有深度和力度的通訊報道。
2016年11月,中鹽雜志相繼刊發《從愛心捐衣到扶貧探索》《衣暖身 情暖心——“大愛中鹽”在行動》《彰顯央企情懷 助力精準扶貧》三篇中鹽總公司開展定點公益扶貧工作回眸的通訊報道。《衣暖身 情暖心》回顧了中鹽公司扶貧工作的努力和探索。這篇扶貧文章,如果站在被采訪單位的層面,就事論事寫報道,沒有見人,很難寫出高度和深度,更談不上打動人。扶貧工作僅僅依靠物資投入的扶貧顯然過于表面化,但作者從中鹽公司給宜川縣集義鎮幾所小學捐衣入手,讓讀者從根本上思考進行什么樣的幫扶手段能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第二部分通過中鹽公司扶貧干部陳建波的駐村日常生活,表現一個駐村干部駐村工作中不為人所知的艱辛;第三部分從桌里村到波洛池則是中鹽扶貧工作的深入和延續,其中“扶貧+志愿者服務”的工作模式更是反映了中鹽公司扶貧工作的探索;第四部分“精準扶貧 凝聚力量”則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看待企業扶貧工作,準確地把握了采寫新聞的主題,挖掘了扶貧工作的要義。這樣的報道,通過還原一個新聞事件的過程,反映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做到了見人見事見精神,實現了新聞的普遍價值和指導意義。
做好企業新聞宣傳報道,需要企業宣傳工作者不僅具備扎實的寫作功底和較強的新聞敏感度,更多地是要深入一線,熟悉企業情況,掌握一手的鮮活素材,這樣才能寫出來凝聚人引導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報道,達到內聚人心外樹形象的目的,為行業改革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1.王志強.淺析企業新聞宣傳的策劃意識[J].新聞世界》. 2012.
2.鞠義軍.如何見人見物見精神[J].人民鐵道報. 2014.
3.席應民.創新主題報道:從宣傳到新聞[J].聲屏世界.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