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其渝 王立勝 劉安清
中鹽長江鹽化有限公司是中鹽總公司控股的大型國有制鹽企業。地處湖北省孝感市應城長江埠,礦區屬于云應鹽礦長江井田,位于云應鹽礦東南,距應城市約24公里,行政區劃隸屬湖北省應城市長江埠管轄。中鹽長江鹽化有限公司1970年建廠,年生產規模50萬噸,現有員工四百多人。公司生產兼負著企業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益兩大責任。多年來,科學開發礦產資源,與周邊群眾保持一種和諧發展共贏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周邊群眾與公司共享公司發展成果,真正做到了雙贏。公司在生產經營中以質量領先,管理創新、高效低耗、爭創一流為發展理念,以實現和諧發展、綠色發展為主題,并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努力建設綠色鹽礦。
一、企業管理規范化。公司在建廠之初就對長江埠的礦區進行了全面的勘察,對地下礦藏的分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出開采區的范圍與開采地點。以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社區和諧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的核心基礎,積極探索和踐行綠色鹽礦建設之路。在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和企業文化等九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礦區開采合理規劃。對采區井組進行合理配對、對開采深度及分布建立了近期和遠景規劃。公司通過與第三方評估機構合作進行全面測評分析,從礦區的布局、礦區的產量、礦區的安全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科學分析。在此基礎上,公司制定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從制度上保證了科學礦區開采進度與開采計劃有序進行。
(二)土地復墾和環境治理。遵循“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在開采過程中配合地方政府、當地村委會對地表產生沉陷的地區進行復墾,對生產過程中由于鹵水泄漏造成的農田污染,重新換土種植農作物,對周邊道路、管路、線路進行修復,并對井區管道實行專人巡查管理。制定了采區巡查制度、采區安全生產制度、采鹵工藝管理等制度,并將所有制度掛在采區值班室,使制度時時能落到實處。
公司以“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為宗旨,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建立企業與地方充分溝通的模式,對采鹵過程中造成破壞的青苗,公司成立采區專項調查小組進行了丈量和合理補償,使企業充分融入到周邊群眾之中,形成特色的溝通機制。
二、資源利用節約化。近10年來公司開展先進技術引用與核心技術擁有,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力爭達到零排放保護環境工作要求,又努力提高了資源回采率與選礦回收率。尤其是近五年來,公司堅持鹽礦資源多層開采、采用井組水平定向對接開采及地下水溶開采巖鹽溶腔綜合利用等方面進行持續投入、技術研究與創新。特別是近兩年來,公司聯合湖北煤炭地質勘察院、中鹽勘察(位于湖南省長沙市)設計院、鄂東北地質大隊和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四家科研院所開展巖鹽井下和巖鹽溶腔形態及穩定性的研究、應用,將為老礦區地質災害防治、提高巖鹽礦床水溶開采地下溶洞與尾礦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打下了堅實技術基礎。
在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下,公司將在今后進一步做好采區巖鹽資源挖潛及鹽硝生產工藝技術改造,重點圍繞公司老采區老溶腔開發利用。為此,公司已積極籌備資金,進一步完善采鹵技術,加強礦區沉降監測,在科學合理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礦產資源,提高回采率;其次進一步完善選礦工藝,提高生產效率,達到資源充分利用,又能節能減排;最后,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繼續開展老礦區治理與挖潛。為了更加節約開采,近幾年,公司對多年前不能利用的閑置的礦井進行重新配對,使老井又重新得到合理利用,延長公司現有礦區使用壽命的同時,又帶來了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及經濟環保和綠色礦山等社會效益。
三、礦區環境生態化。礦區一般分布在附近的農村農田里。為保證農田不被占用土地,采鹵管道鋪設全部在農田水溝邊、農田田埂上,不影響耕田。土地復墾是治理受損土地、恢復其原貌、采取保護礦區生態環境的必要措施,也是礦山開采活動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公司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確定采區業主自治的方式,及時成立土地復墾項目領導小組,負責工程建設中的土地復墾工程管理和實施工作,按照土地復墾方案取得的治理措施、進度安排、技術標準等,嚴格要求施工單位,保質、保量、按期完成方案確定的各項任務。同時建立復墾資金共享賬戶,由應城市國土資源部門與礦山企業共同管理,保障土地復墾項目的落實。
公司在采區污染鹽井的關停和治理后實施土地復墾,采區與周邊的環境得到融合,使礦區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朝著良性協調的方向前進。同時,礦區的土地及時恢復其土地利用功能,與四周的自然景觀基本保持一致,保持了其美學性。通過對采區生態環境的恢復與建設,使占有和破壞的土地得到恢復,最終恢復了土地的使用能力,建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系統,形成新的人工和自然景觀。同時將礦區對生態環境影響減少到最低,改善了生物圈的生態環境。
公司通過土地復墾的開展,確保了采區內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保護采區內水土環境。改善了礦山企業和地方政府、礦山企業和農民的關系,保障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利于加快農業生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村社會的穩定。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物化性質,改善礦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地面林草植被增加,減少周邊風沙、凈化采區周邊空氣、美化環境,改善了生物圈的生態環境,使公司綠色礦山的建設與周邊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四、礦地關系和諧化。公司建井初期進行規劃,選擇土地貧瘠的地方鉆井,減少農民的損失。建設時期多選在農作物已收或未種植的時間,從源頭上確保農民的利益。因此,從建廠初期開始公司就與地方一直保持良好的關系。同時公司在礦區建設和開發施工中,積極聘用周邊的勞動力,有效解決當地部分村民就業問題。在建設采購需求中,優先選用周邊可利用資源進行購買使用,充分帶活當地的經濟。不僅實現了企地互利雙贏,也實現了由征地補償短期型向有規劃的新農村建設的轉變。經過多年的交流與合作,公司與所在地村委會、當地居民最終形成了“以誠信為基礎、以經濟為紐帶、以文化為核心、互惠共贏和諧發展”的企地建設模式。公司加強與礦區周邊居民的協調溝通,建立良好的企地磋商機制,努力尋求雙方共贏的項目合作目的,使企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礦區環境。
近年來,公司始終堅持健全和規范“企地和諧共建”機制,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工業強鎮發展步伐,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穩定的礦業開發環境。根據企業的自身優勢,加大對周邊農村的扶持力度。通過與周邊居民進行項目合作等方式,帶動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緩解周邊閑置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了當地村民生產勞動水平,提高當地村民自主創業能力。使礦山和周邊村民都能因礦山的發展而受益,實現礦山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協同健康的發展。
五、開發收益共享化。公司的發展進步,使企業的社會化功能也在不斷強化。為了實現利益共享化,多年來,公司一直對附近周邊的農村進行不斷地支持。在農村修公路、修橋的過程中,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支援農村建設。在出現洪撈與干旱年份時,公司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抗洪救災工作。多年來,公司規模發展壯大后,又招收了大量的本地農民進廠務工。在各項綠色礦山項目建設中,與當地村委會合作頻繁,簽訂多種合同、協議等合作共贏項目,真正實現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受益共享化。
公司對綠色礦山的建設規劃,使企業、農民、政府等參與者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通過建設綠色礦山,確保礦區內地質環境的動態平衡,保護了礦區及周邊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改善了礦山和地方政府、礦山企業和農民的關系,保障了社會的和諧穩定。而且加快了當地農業生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了企業與駐地村民利益共享、和諧共贏的目標。
公司在今后的建設發展中,積極響應當地政府傳遞的精神。以創建綠色礦山發展為目標,學習和總結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中的做法、成果、經驗與心得體會,推動企業綠色礦山的建設達到國家級標準,實現“礦地和諧,受益共享,社會進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