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雙 薛曉康 林建
(1上海化工研究院天科化工技術服務咨詢有限公司,上海200061;2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檢測中心,上海200062)
近些年來,隨著高分辨率液晶屏幕在電腦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人們研究出了同時也可用于電視機顯示器的液晶屏幕。為實現這一技術,關鍵需要在液晶顯示器中使用具有高色純度的彩色像素濾色器。其中,在綠色像素濾色器中,通常使用一種酞菁銅結構的顏料綠36(見圖1)作為著色顏料。然而,使用中發現,顏料綠36的色彩色調及傳輸不夠好。因此,人們嘗試用鋅來替換其中心金屬銅,并開發出了一種酞菁鋅結構的顏料綠58(見圖2)。相比于顏料綠36,顏料綠58有很多優勢,比如更高的亮度和對比度,以及優良的耐熱性等[1-2]。

圖1 顏料綠36結構示意圖Figure 1 Structure diagram of C.I.Pigment Green 36.
顏料綠58,作為一種新化學物質,人們對它各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然而,由于其結構中含重金屬鋅,這類物質一旦排放不當,就可能引起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的污染,進而可能會給水生生物帶來潛在的危害,甚至危及人體健康。為研究其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開發出一種測定水中顏料綠58的定量分析檢測方法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目前,常見的重金屬元素的定量分析檢測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熒光光譜法、質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等。其中,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ICP-AES)法,既具有原子發射光譜的多元素同時測定的優點,又有很寬的線性范圍和很高的靈敏度,適用于固、液、氣態樣品的直接測定。因此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ICP-AES)法是原子光譜分析技術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近年來,它不僅成為冶金、機械、地質等企業不可缺少的分析手段,而且在有機物、生化樣品的分析、環境監測以及食品安全監控等方面展示了其優越性[3-11]。

圖2 顏料綠58結構示意圖Figure 2 Structure diagram of C.I.Pigment Green 58.
已有的研究表明,顏料綠58的水溶性極差,并且具有較強的聚合性,因此,不適合用質譜法、色譜法等進行測定。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研究建立了顏料綠58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濃硝酸(優級純)、顏料綠58(DIC Corporation Kashima plant,Japan)、蒸餾水。
iCAP6300 Duo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ICP-AES,美國熱電公司)。
儀器的主要測定條件:沖洗泵速50 r/min,分析泵速50 r/min,泵穩定時間5.0 s,分析功率1 150 W,輔助氣流量0.5 L/min,霧化氣流量0.5 L/min,分析最大積分時間10.0 s,Zn元素分析波長202.548 nm。
重金屬樣品的測定中,樣品的前處理是一個重要環節。由于顏料綠58在水中溶解性極差,因此需要預先加入助溶試劑進行溶解。經實驗,最后選取了濃硝酸,成功地使樣品全部溶解。
準確稱取標準樣品0.103 3 g于燒瓶中,加入20 m L濃硝酸煮沸至溶液透明,待溶液冷卻,轉移至250 m L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定容,搖勻,此溶液作為標準儲備溶液,濃度413.2 mg/L。
加適量蒸餾水,將儲備溶液依次稀釋20、50、200、400、1 000 倍,制備成濃度分別為20.66、8.264、2.066、1.033、0.4132 mg/L的系列標準工作溶液。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的工作參數較多,其中等離子體的射頻功率,輔助氣流量以及霧化器流量等的大小對分析性能有明顯的影響。通過提高射頻功率,可以增強信號,但同時儀器噪音也會變強。經調試,選取1 150 W作為分析功率。另外,輔助氣流量影響樣品的吸出速率,通過增大流量可以提高進入等離子體的待測元素量,進而增加信號強度,但是輔助氣流量過大會稀釋樣品。經調試,選取0.5 L/min作為輔助氣流量。另一方面,增大霧化器流量,則會降低待測元素強度,經調試,選取0.5 L/min作為霧化氣流量。
元素分析波長的選擇是否合適,會直接影響檢測結果準確度,選擇依據在于使共存譜線干擾小,檢出限低,靈敏度高。原則上,選取儀器推薦的元素最高靈敏線作為分析波長。實驗中選取202.548 nm作為分析波長。
按照實驗方法,配制系列標準工作溶液,在設定的儀器工作條件下使用標準溶液依次進樣檢測。以質量濃度為橫坐標X,以信號強度為縱坐標Y,繪制標準曲線。測定結果見表1,線性校準曲線見圖3。

表1 線性測定結果Table 1 Linear testing results

圖3 線性校準曲線Figure 3 Linear calibration curve.
根據表1和圖3的結果,在選定的儀器工作條件下,光譜強度對標準溶液濃度的線性回歸方程為y=150.35+1 931.9x,線性相關系數為1,線性響應關系良好,滿足定量分析要求。
將空白溶液連續進樣,平行測定10次,并根據平行測定結果,計算出標準偏差σ,然后以3倍標準偏差計算(3σ),得出檢出限濃度為3.0×10-3mg/L。
在選定的儀器工作條件下,選取三組濃度分別為0.413 2、2.066、20.66 mg/L的標準溶液,連續進樣,分別平行測定6次,計算其相對標準偏差,結果見表2。

表2 精密度測定結果Table 2 Precision testing results(n=6)
由表2可知,低濃度溶液的相對偏差值較大,高濃度溶液的相對偏差值較小。三組濃度溶液的相對標準偏差均小于3%,表明方法的系統精密度良好。
在選定的儀器測定條件下,分別添加三個濃度梯度1.009、2.018、8.072 mg/L的標準溶液,作為加標回收實驗溶液1#、溶液2#、溶液3#進行加標回收實驗,每次進樣,先測空白溶液,再測加標溶液,每個濃度重復測定兩次,取平均值進行加標回收率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加標回收實驗Table 3 Testing results of recovery rate /(mg·L-1)
根據表3可知,三組濃度的加標回收率分別為96.8%、103%和97.8%,均在95.0%~105%,表明方法的準確度較高。
通過添加濃硝酸溶解顏料綠58,建立了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測定水中顏料綠58的定量分析方法。經方法學驗證,檢出限為3.0×10-3mg/L,相對標準偏差小于3%,加標回收率在95.0%~105%,結果令人滿意。研究結果表明,本方法樣品前處理簡單,線性范圍寬,準確度和精密度均達到分析化學的要求,建立的方法適合顏料綠58的定量分析。
[1]MOROZUMI Kazumasa,OSADA Shuichiro.Green pigment dispersion that contains phthalocyanine compound:EP,2489702A1[P].2012-08-22.
[2]LEE Patricia T C,CHIU Chihwei,CHANG L Y,et al.Tailoring Pigment Dispersants with Polyisobutylene Twin-TailStructures for Electrowetting Display Application[J].ACS Appl.Mater.Interfaces,2014(6):14345-14352.
[3]鄭國經.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分析儀器與方法的新進展[J].冶金分析(Metallurgical Analysis),2014,34(11):1-10.
[4]徐國津,樊穎果,趙倩.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測定電鍍污泥浸出液中的重金屬[J].化學分析計量(Chemical Analysis and Meterage),2014,23(3):32-34.
[5]祿春強.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測定乳膠制品中9種重金屬元素[J].檢驗檢疫學刊(Journal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2016(1):12-14.
[6]楊華,張勇剛.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ICPOES)測定水系沉積物中6種重金屬元素[J].中國無機分析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Analytical Chemistry),2014,4(1):22-24.
[7]樂淑葵,段永梅.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測定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J].中國無機分析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Analytical Chemistry),2015,5(3):16-19.
[8]楊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ICP-OES)與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飲用水中重金屬元素的比較[J].中國無機分析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Analytical Chemistry),2015,5(4):16-19.
[9]趙子劍,張偉建.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測定化妝品中鈹、鉻、砷、鎘、碲、釹、鉈、鉛[J].中國無機分析 化 學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Analytical Chemistry),2015,5(2):9-11.
[10]徐國津,李申杰,胡財平,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測定垃圾焚燒飛灰中重金屬的浸出率[J].環境 科 技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29(4):70-73.
[11]黎林,雷雙雙,陳云霞.微波消解-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測定車用催化劑中貴金屬[J].冶金分析(Metallurgical Analysis),2012,32(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