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俊
體育課程作為各級各類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必須要有評價。因為評價一方面是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在“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體育課評價標準似乎越來越低,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關于如何進行體育課程評價成了新一輪教改的熱點和難點,圍繞此出現了多種觀點。縱觀各種觀點,大致可分為兩種傾向,其一認為,體育對大部分學生來講只是鍛煉身體,增進健康的手段,每個人的體育狀況與其先天因素有很大關系,因而評價應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最終的成績不必太重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既然是評價,就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不能因人而異。就如同其它課程,并沒有因學生智力等方面的差異,而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
如何確定各級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標準,或者說拿什么去評價學生的體育成績,似乎比知識類文化課程更復雜。試想任何一門知識課程都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和范圍(即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知識面、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而體育由于其多功能性、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和教學內容的繁雜無序性,以及受教育者身體發育的不同步性等特點,要科學合理地制定各級學生的評價內容和辦法確實比知識類課程更難。因而以往更多地以身體素質項目來評判學生的體育成績,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體育考核的內容基本相同,大多是50米、立定跳遠、1000米(女生800米)等身體素質項目。
從學歷教育的角度看,學生通過各門課程考核,是完成學業的標志。那么按以往的做法,有些先天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可以不上體育課而輕松過關,而另外一些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則無論多么努力也很難得高分或不能通過。這就使教學和評價嚴重分離了。并且,如果我們從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的角度考察,以身體素質的優劣來評價學生的體育成績顯然是不科學的,也不符合體育課程的性質和目標。
課程教學評價實際上是對課程目標實現程度的評價,而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僅僅是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時表現出來的個體特征。如果把這種身體特征與教學評價結果劃等號,就如同將智力與文化學習成績劃等號一樣。對于后者我們早已有了較理性的認識,但對于前者,我們似乎長時期處于盲人摸象的狀態。
作為課程教學,確定評價內容必須從課程目標出發,并應該符合各級學生生長發育特點和心理特征,除此之外所確定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都是不切實際并與教學背離的。因此,根據新課標要求,應做到以下幾點。
如規定,學生無論什么原因體育課缺課達到一定學時,則不予評定體育課成績。這是因為,體育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的實踐性教育過程,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過程,除了在身體上有很大的刺激,同時對其心理也有很大影響。
即提高每學期考核內容中與教學密切相關的運動技術、技能的比例,相應減少身體素質項目內容比例。
體育課程評價內容不但要有學生體育技術技能掌握情況和身體素質發展情況,同時還應包括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時的心理狀況評價,如學習態度、合作精神、是否積極樂觀、如何面對挫折等。
小學、中學、大學各級學生的體育課程評價要有明顯的區別,評價內容和方法應與特定年齡階段學生的身體發育和心理特點相吻合,決不可大同小異,似曾相識。
針對各年級體育課程目標,對籃球、排球、足球等傳統競技項目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方法進行重新設計,如籃球教學,競技籃球運動是以投籃為主要目標的,但如以此作為體育教學目標顯然就不適合,在籃球運動的各項技術中,運球、傳球等技術較之投籃更適宜于廣大青少年作為身體練習手段。所以,體育教學內容和考核應以運球和傳接球為主,而不以投籃為主要目標,這樣做更符合教育教學的大目標。仔細推敲,在其它競技體育項目的教學和評價中,也存在類似問題。
對于各級學生,任何課程教學都有基本的評價標準,即作為一名合格的畢業生必須達到的最低要求。這也是衡量人才質量的標志。體育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公共必修課,當然應有一個最低標準,學生如達不到此標準將不能順利畢業。但體育的特性和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又提醒我們,評價學生的體育成績不能等同于知識類文化課程。因為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本身不是目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沒有絕對客觀的標準,評價既然是為了更好地達成目標,就應具有激勵功能,只要通過評價,距離目標越來越近了,就可取。試想我們的考核能否做到,在考核內容中,除了身體素質項目,加入運動技術技能掌握情況的評定;每一類考核內容都有兩到三項內容供學生自由選擇;考核成績中同時還要考量學生的進步幅度。這樣的考核一定更具激勵作用,也符合體育課程目標,一定會受學生歡迎。
總之,體育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的各級學校必修課,其課程教學評價既要有與其它課程共性的特點,即有基本統一的標準,又有其區別于其它課程的特殊性,應強調參與性、實踐性,使評價方法和手段更具激勵性,評價內容更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同時具有甄別性,讓體育課程評價真正發揮有效增強青少年體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