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婕婷 劉寶珍 呼永河 周東海 邵桂軍 李蓮英
(1.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北京101300; 2.北京市懷柔區中醫醫院,北京101400;3.成都軍區總醫院,四川成都6100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所致的肝細胞內脂質沉積過多,肝細胞彌漫性脂肪變性為特點的臨床病理綜合征,后期可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1]。現在NAFLD被認為是2型糖尿病(T2DM)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并發癥之一,有報道T2DM患者中合并NAFLD約占40%~60%,非糖尿病患者中合并NAFLD僅占20%~30%[2]。目前治療NAFLD除降脂、保肝及抗氧化外,尚無確切有效的手段,而中醫治療NAFLD有其獨特的優勢,近年來我們在西醫常規療法基礎上聯合中醫補心通脈湯(呼永河主任醫師經驗方)治療T2DM合并NAFLD,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市懷柔區中醫醫院就診的T2DM合并NAFLD的門診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0.93±9.32)歲;T2DM病 程(4.72±2.91)年;NAFLD病 程(3.43±1.83)年;飲酒史(2.13±4.53)年。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53.07±7.69)歲;T2DM病程(5.28±4.57)年;NAFLD病程(2.80±1.95)年;飲酒史(5.70±9.40)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飲酒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T2DM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3]擬定。NAFLD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修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4]擬定。
1.2.2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233中糖尿病的分型辨證原則。
1.3 納入標準 年齡大于18歲且小于70歲者,男女均可;符合T2DM合并NAFLD的診斷標準;自愿參加本研究并能配合者。
1.4 排除標準 (1)年齡≥70歲以上者;(2)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有嚴重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嚴重原發疾病者;(4)近1個月內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代謝紊亂及合并感染者。
2.1 對照組 予西醫常規降糖、降脂藥物口服,保持血糖平穩(FPG 5.5~7.5mmol/L,2hPG 8.0~10.0mmol/L);若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酰轉肽酶(GGT)中至少一項數值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加用護肝片(黑龍江葵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4片/次,每日3次。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補心通脈湯,藥物組成:黨參20g,當歸15g,川芎10g,牛膝10g,生地10g,黃芪20g,白術10g,菖蒲8g,茯神8g,麥冬20g,天花粉15g,茵陳10g,柴胡6g,枳殼10g。陰虛者加知母8g、黃柏8g、丹皮10g;濕熱者加黃連6g、木香6g、大黃6g;氣陰兩虛者加黃精10g、太子參10g;陰陽兩虛者加肉桂3g、桂枝3g、干姜3g;血瘀者加丹參10g、赤芍10g。由我院制劑室統一煎煮,每袋150mL,每次1袋,每日2次。
2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1 觀察指標
3.1.1 一般情況及實驗室指標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BMI、WHR(腰圍/臀圍)及血糖、血脂、轉氨酶的變化情況。
3.1.2 肥胖程度 按照WHO及亞太地區推薦對肥胖診斷的標準中針對亞洲成人BMI的標準,BMI介于18.5~22.9kg/m2為正常,23.0~24.9kg/m2為肥胖前期,25.0~29.9kg/m2為Ⅰ度肥胖,BMI≥30kg/m2為Ⅱ度肥胖[6]。治療前后分別計分:正常(1分),肥胖前期(2分),Ⅰ度肥胖(3分),Ⅱ度肥胖(4分)。
3.1.3 脂肪肝程度 參考《超聲醫學》[7]、《超聲診斷學》[8]將脂肪肝分為輕、中、重度,2組患者于治療前后行肝臟B超檢查并記錄脂肪肝程度,分別計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
3.1.4 中醫證候積分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234中糖尿病癥狀分級量化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分別計分:無(0分),輕(2分),中(4分),重(6分)。
3.1.5 安全性指標 血、尿、便常規,腎功能,記錄出現的所有不良反應。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及臨床癥狀擬定。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肝臟B超無脂肪肝表現;有效:癥狀、體征好轉,肝功能ALT、AST、TG下降1/2,肝臟B超脂肪肝程度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肝功能ALT、AST、TG下降,但不足治療前的1/2,肝臟B超脂肪肝程度無減輕。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將所得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 t 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或秩和檢驗。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30例中,顯效14例,有效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3%;對照組30例中,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60.00%。2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3.4.2 2組患者BMI、WHR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比較、組間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BMI、WHR比較(±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BMI、WHR比較(±s)
組別 例數 B M I(k g/m 2) W H R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 0 2 8.0 2 4±2.1 2 1 2 7.1 0 8±1.8 2 9 0.9 7 6±0.1 0 1 0.9 5 6±0.7 7 3對照組 3 0 2 8.8 3 5±3.4 5 1 2 8.0 1 7±3.2 1 4 0.9 6 4±0.0 6 0 0.9 5 3±0.0 6 2
3.4.3 2組患者FPG、2hPG、HbA1c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FPG、2hPG、HbA1c比較(±s)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FPG、2hPG、HbA1c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F P G(m m o l/L) 2 h P G(m m o l/L) H b A 1 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 0 9.9 7 3±3.0 0 0 7.2 9 9±1.1 9 5 1 3.3 2 9±3.4 5 1 8.9 0 9±2.0 4 8* 8.3 9 0±1.5 6 9 6.9 6 3±0.9 0 2對照組 3 0 9.6 8 3±2.2 6 1 6.9 3 1±0.6 7 9 1 3.1 7 7±3.0 3 9 8.6 0 0±1.1 9 4* 8.7 0 7±1.1 7 6 7.0 0 7±0.5 9 8
3.4.4 2組患者轉氨酶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轉氨酶指標比較(±s)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轉氨酶指標比較(±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組別 例數 ALT(U/L) AST(U/L) GGT(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27.043±16.426 22.141±7.383* 23.290±13.592 20.270±5.547*△ 47.133±49.663 30.101±10.459**△△對照組 30 29.297±15.857 27.530±13.538* 26.793±14.694 25.580±10.895* 51.423±51.842 44.087±23.458**
3.4.5 2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見表4。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s)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HDL-C(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6.369±1.5535.130±0.999 3.772±3.835 2.334±1.865* 3.434±1.128 2.506±0.684 1.191±0.500 1.091±0.321對照組 30 5.748±0.8594.961±0.819 2.794±1.949 2.123±0.560* 3.332±0.858 2.722±0.742 1.340±0.516 1.174±0.255
3.4.6 2組患者肥胖程度、脂肪肝程度、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5。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肥胖程度、脂肪肝程度、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3.5 不良反應 觀察期間,2組患者均未發現腎功能損害及其他不良事件。
T2DM的發病機制普遍認為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抵抗(IR)兩大方面,而IR貫穿T2DM發病的始終;NAFLD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研究結果顯示其發病因素包括IR、氧化應激、膽汁酸代謝紊亂、自噬腸道菌群紊亂、免疫細胞、遺傳、鐵超載、慢性應激等[10]。研究表明NAFLD患者在肌肉、肝臟及脂肪組織中IR發生率較高,即使排除超重和肥胖受試者,IR的增加也會提高脂肪變性的發生率[11-12]。所以NAFLD和T2DM之間關系密切,二者有共同的發病機制,包括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脂類代謝異常、氧化應激和炎癥等[13]。
中醫無NAFLD的病名,根據其發病特點及臨床表現可歸屬于“脅痛”“肝著”“痰痞”“痰濁”“積聚”等范疇。多數學者認為其病因病機是因長期嗜食肥甘,加之懶于勞作,或因七情內傷、調攝失當,或因不慎感受濕邪疫毒,使脾失健運,肝失疏泄,最終導致水谷化生精微不利,凝聚成濕為痰,阻于肝絡而發病[14]。也有學者認為本病有內、外兩個因素:在外由于高熱量飲食,致使脂類代謝產物不斷堆積,此謂中醫所言過食肥甘引起痰濁內生;在內由于肝臟代謝分泌功能紊亂,血中的脂蛋白、葡萄糖等產物不能有效分解,停聚在血及肝臟中,發生內源性高血脂癥[15]。目前關于中醫治療NAFLD取得不錯療效的報道較多,常見有化痰消瘀法、疏肝瀉濁法、健脾補腎法、疏肝清熱祛濕法等,但尚處在探索階段。
我們認為T2DM合并NAFLD的病因病機與心也有密切聯系。《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說明消渴之人,首先傷津,必大量飲水自救;而水停胃脘,水之陰寒隨濁氣上至于心,游溢心脈,濁蒙心竅,日久侵乘陽位,心神難收,心火不能歸于心而被暗耗。肝為心之母,假借君火協肝火,共操舒展陽氣之神機,但因心神消耗而氣阻,清氣不能正常轉運、布息,致使津液失布,停聚肝脈發為本病。方中用黨參、當歸補氣血以養心神;牛膝、生地補腎水,腎水上榮于心,補養心神;黃芪、白術健脾益氣以行氣通脈;菖蒲、茯神開心竅、斂心神;麥冬、花粉生津止渴,補肺陰,肺為腎母,補肺陰以滋腎水,進而補心神;柴胡、枳殼、川芎、茵陳疏肝通脈,清利濕熱。全方通過養心神以通肝脈,寓通于補,辨病辨證辨因互參。
2組患者治療后糖脂、轉氨酶等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治療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后AST、GGT、中醫證候積分改善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P<0.01),說明中醫補心通脈法聯合西藥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緩解臨床癥狀。在改善肥胖程度和脂代謝紊亂等方面,雖未得出有效結果,但因觀察周期僅3個月,有待今后延長觀察周期以考證。
[1]CHEN B,LI L I. Therapeutical Effect of Ganoderma Triterpen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in Mice[J].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2014,31(2):148.
[2]劉東慧,顏勇,劉美曉,等.2型糖尿病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7,34(1): 57.
[3]《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56.
[4]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06年2月修訂)[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7,12(4):266.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6]董硯虎,孫黎明,李利.肥胖的新定義及亞太地區肥胖診斷的重新評估與探討[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1,9(2):5.
[7]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603.
[8]康永軍.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06.
[9]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5.
[10]王虎,滕田,王莉,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33(4):769.
[11]ALAM S,MUSTAFA G,ALAM M,et al. Insulin resistance i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2016,7(2):211.
[12]YKI-J?RVINEN H.Liver fa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J].Dig Dis,2010,28(1):203.
[13]袁寧.降糖藥物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關研究進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2): 177.
[14]隋曉丹,鄧厚波,劉鐵軍.中醫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18):1708.
[15]徐三鵬,白洲霞,楊少軍.從“濁毒”探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病原因[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