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順庠 鈕飛峰 歐陽八四 王曉文
(1.蘇州市立醫院,江蘇蘇州215008;2.蘇州市中醫醫院,江蘇蘇州215009)
偏頭痛(migraine)是臨床常見原發性頭痛之一,屬于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發作時常表現為偏側、中重度、搏動樣頭痛,可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畏聲、畏光等癥狀,一般持續4~72h后可緩解[1]。在所有偏頭痛類型中,以無先兆偏頭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發病率最高,約占80%左右。由于本病多起病隱匿,病程纏綿,發作時頭痛劇烈,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1年發布的世界衛生報告中,將嚴重偏頭痛列為最致殘的前20位疾病之一[2],因此尋找MO的有效治療措施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目前,對本病患者通常采用口服西藥來緩解臨床癥狀,然而西藥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且遠期療效不能令人滿意,而傳統中醫療法,特別是針灸療法在治療MO方面已顯示出其獨特優勢,不但療效顯著,而且操作簡便,起效迅速,安全無副作用,已被廣大患者和臨床醫生所接受。筆者采用基于葉天士“絡病理論”的刺絡放血療法聯合電針治療MO患者30例,并設單純電針組30例作對照,取得較好的近遠期臨床療效,為MO的治療開拓了一條新思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至12月蘇州市立醫院和蘇州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60例,按照完全隨機化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20~52歲,平均年齡(34.76±8.35)歲;病程6~60月,平均病程(32.04±13.58)月。對照組30例: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齡27~50歲,平均年齡(38.80±7.75)歲;病程12~84月,平均病程(34.04±17.72)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頭風”的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國際頭痛學會(IHS)制定的《頭痛疾患的國際分類(第二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cordsm,ICHD-II)[4]中“MO”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MO的中、西醫診斷標準;(2)年齡18~60歲,性別不限;(3)有MO病史至少半年以上;(4)最近2個月每月平均發作次數2次及以上;(5)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顱內器質性病變引起偏頭痛者,如腦血管疾病、顱內動脈瘤、占位性病變;(2)特殊類型偏頭痛,如眼肌麻痹性偏頭痛、偏癱型偏頭痛;(3)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及血液造血系統疾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近3個月內使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中樞性鎮痛藥、血管活性藥、精神類藥物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者;(6)因各種原因而無法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取穴:參照文獻[1],取風府、患側風池、率谷、角孫及雙側合谷、足三里、太沖。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或側伏坐位,先刺遠端腧穴,合谷直刺1.0寸,足三里直刺1.5寸,太沖直刺1.0寸,行較強刺激瀉法;隨后刺頭部腧穴,風池、風府向下頜方向直刺1.0寸,率谷透刺角孫0.8~1.0寸,以150~200次/min頻率捻轉1~3min;選取頭部率谷、角孫以及雙側足三里2對腧穴連接華佗牌SDZ-Ⅱ型電針儀,連續波,頻率3~5Hz,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min,隔日1次,1周3次,共4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對患側阿是穴和太陽行刺絡放血治療,1次出血5~10mL,療程同對照組。
3.1 觀察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中偏頭痛計分法進行癥狀評分,主要包括頭痛發作次數、頭痛程度、頭痛持續時間和伴隨癥狀4個項目。綜合評分:17分及以上為嚴重頭痛;13~16分為中度頭痛;7~12分為輕度頭痛。在治療開始前(基線)、療程結束后15d(近期隨訪)、療程結束后2個月(遠期隨訪)進行3次觀察及評分。
3.2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擬定。臨床痊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少大于90%;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51%~90%;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癥狀積分減少21%~5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小于或等于20%。癥狀積分減少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當滿足
正態分布時,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 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 t 檢驗;不滿足正態分布時,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檢驗。顯著性檢驗標準P<0.05。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近遠期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對照組近遠期癥狀評分比較(±s)

表1 治療組、對照組近遠期癥狀評分比較(±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同時期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別 時間 例數 發作次數 程度 持續時間 伴隨癥狀 綜合評分治療組治療前(基線) 3 0 4.0 2±0.9 2 3.8 6±0.9 3 2.7 8±0.5 0 1.5 5±0.3 2 1 3.2 8±1.8 6治療后1 5 d 3 0 3.1 1±0.6 5** 2.5 3±0.5 5**▲▲ 2.1 5±0.2 3**▲▲ 1.2 6±0.2 8** 8.8 6±1.0 6**▲治療后2個月 3 0 3.3 3±0.6 5** 2.9 8±0.5 2**▲ 2.2 8±0.2 9**▲ 1.3 8±0.3 0* 9.5 7±1.5 4*▲對照組治療前(基線) 3 0 3.8 1±1.1 6 3.6 4±1.0 4 2.7 9±0.5 1 1.5 2±0.3 4 1 3.0 1±2.0 1治療后1 5 d 3 0 3.2 6±0.6 2* 3.1 4±0.5 6* 2.4 7±0.3 6* 1.3 7±0.2 9* 1 0.2 2±1.4 7*治療后2個月 3 0 3.7 0±0.8 6 3.3 4±0.5 1* 2.6 3±0.3 3 1.4 7±0.3 0 1 0.5 2±2.0 1
3.4.2 2組近遠期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對照組近遠期療效比較 例(%)
MO是西醫學病名,根據MO的病因病機、發病部位以及臨床特點可將其歸屬于中醫學“頭痛”“首風”“腦風”“頭風”等范疇。楊繼洲在《針灸大成》描述偏頭痛發作時的癥狀:“偏正頭痛者,頸項如拔,痛不得顧。”《素問·風論》記載:“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MO的病位在頭、腦,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位于人體最高位,五臟之精華以及六腑之清氣皆上注于頭部,腦居于顱內,由髓匯聚而成,“諸髓者,皆屬于腦。”《靈樞·海論》曰:“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由此可見,無論外感六淫還是臟腑內傷都可導致偏頭痛的產生。其中外感多由于生活起居不慎,外感風、寒、濕、熱之邪,上犯清空,阻遏清陽,氣機阻滯,脈絡不通而發病;內傷多由于情志失調、先天不足、房事不節、飲食勞倦、久病體虛或病久入絡導致五臟六腑氣血功能失調,不能上榮頭目,腦髓失養,而發為偏頭痛。就疾病性質而言,外感偏頭痛屬表屬實,內傷偏頭痛則有虛有實,且虛實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
MO病位在頭部腦絡,手足六陽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以及任督沖脈、陰陽維脈及蹺脈皆上注于頭,因而腦內氣血豐腴[7]。頭中絡脈具有逐層細分的特點,越到末梢,絡脈越細小,氣血流速越緩慢,因而形成了病久入深、易入難出、易滯易瘀的病理特點[8]。無論外感還是內傷,都可導致顱腦絡脈受損,氣血運行失暢,氣機阻滯,瘀血內結,不通則痛,即所謂“久必成瘀”。一旦瘀血形成又會進一步影響顱腦絡脈氣血運行,導致偏頭痛癥狀不斷加重,從而引起頑固性頭痛,即所謂“久痛多瘀”“久病入絡”。清代葉天士根據絡脈的病理特點,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經主氣,絡主血。”“久病”指出了MO這類疾病臨床多纏綿難愈,反復發作,為臨床治療MO這類頑固性疾病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根據“菀陳則除之”“通則不痛”理論,針對具有“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特點的疾病適合采用刺絡放血療法。該方法古稱“啟脈”“刺血絡”“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其具體操作是使用三棱針刺破腧穴局部絡脈,放出適量血液,使得氣血調和,陰陽平衡,從而起到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9]。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刺絡放血療法具有調整顱腦血管舒縮、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抗炎等多種作用,從而發揮良好的鎮痛療效[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刺絡放血聯合電針治療MO近遠期療效均優于單純電針療法,特別在改善偏頭痛程度及持續時間方面具有良好療效,且具有有效、迅速、持久、安全、經濟等特點。由于本研究僅選用了阿是穴和太陽作為刺絡放血的主要穴位,尚未對其他腧穴療效進行對照觀察,且刺絡放血治療MO的一些禁忌癥和非適應證仍有待于臨床限定,這些將作為今后研究的重點。
[1]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8.
[2]李舜偉,李焰生,劉若卓,等.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2):65.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6.
[4]OLESEN J,STEINER T J.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2nd edn(ICDH-II)[J].Cephalalgia,2004,75(6):808.
[5]王玲玲.針灸學臨床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24.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5.
[7]金熙哲.從絡病論治偏頭痛[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4):307.
[8]楊肖,陳炯華.符為民教授“絡病”理論治療偏頭痛經驗擷萃[J].河北中醫,2015,37(8):1129.
[9]吳以嶺.絡病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35.
[10]李湘湖,李志峰,秦標,等.針刺配合刺絡放血治療偏頭痛近遠期療效觀察[J]. 遼寧中醫雜志,2014,41(11): 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