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男 龔雨萍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上海200032)
慢傳輸型便秘(STC)是指因結腸的傳輸功能障礙,大便的運輸明顯延遲導致的原發性、慢性、功能性便秘。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少、便意減少、便質偏干,常伴有腹脹。因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已被WHO列為難治性疾病之一。目前西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口服瀉藥配合促進腸動力藥、安裝胃腸起搏器以及外科手術。中醫治療本病的方法有中藥內服、中藥灌腸、針灸、穴位敷貼、按摩、艾灸、穴位埋線等,其中中藥內服在緩解患者癥狀、減少復發等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本文通過對相關臨床文獻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獲得中藥治療便秘臨床運用特點及規律。
1.1 資料來源 以“慢傳輸型便秘”“便秘”“中藥治療”為關鍵詞,在萬方中文期刊數據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重慶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中檢索出2010年5月~2017年5月發表的以中醫藥治療的慢傳輸型便秘為主要治法的臨床型文獻,共計52篇,篩選出治療慢傳輸型便秘效果顯著的方劑并記錄其使用藥物。
1.2 資料篩選 選擇含有明確方藥的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文獻,用藥不明確或不含中藥的文獻不予選擇。方劑組成基本方及所提及的加減藥物均予以統計。中成藥所含中藥不予錄入。中藥名稱和功能分類參照《中藥大辭典》和《中藥學》(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2版)。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錄入Excel中后,根據中藥的功效進行分類,通過SPSS 22.0統計軟件對文獻中治方所用中藥進行統計,并列舉出使用頻數較高的藥物。
2.1 文獻分析 52篇文獻中,不辨證使用經驗方隨癥加減8篇,按辨證分型或同時隨癥加減23篇,使用固定方21篇,單純用中藥39篇,中藥內服配合中醫外治者8篇,使用中藥配合西藥內服治療者5篇。
2.2 藥物分析 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中藥共計115味,用藥頻次累計750次。補虛藥、理氣藥占總用藥頻次的53.47%。補虛藥排在首位。詳見表1。

表1 各功效類別中藥味數、使用頻次、使用頻率
使用頻次最多的前10味中藥及其頻次為:白術35,當歸34,黃芪29,火麻仁29,甘草27,肉蓯蓉27,苦杏仁25,枳殼24,枳實23,生地22。詳見表2。

表2 各類別常用中藥及頻次
分析上2張表所示,補虛藥中以補氣藥、補血藥最為常用,理氣藥中主要配以專理脾胃之氣的藥物,清熱藥中多使用清熱生津藥和清熱涼血藥,宣肺化痰藥中多使用仁類具潤腸通便藥物開宣肺氣,瀉下藥常常使用潤下藥。其中白術、枳殼、生地、杏仁、火麻仁為各內服方劑的代表藥物。
中醫有“便秘”病名,慢傳輸型便秘偏向于中醫學的“虛秘”范疇,包括陽虛秘、氣虛秘、陰虛秘、血虛秘,其病位在大腸,與肝、脾胃、肺、腎息息相關。腸道積熱,津液不足,可致大便干結,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外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張仲景認為過度使用下法導致腸道津液虧虛,腸失濡潤,大便難暢。戴原禮《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云:“氣秘則氣不升降,谷氣不行。”認為肝主疏泄,肝氣郁結,氣機不利,壅滯于大腸,則大便不通。李杲《蘭室秘藏》言:“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常逼迫,皆是血虛血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化生無源,陰血虧虛,再者氣虛易致氣滯,氣滯則血瘀,使血脈不充,腸道失潤,大腸推動糟粕無力,大便秘結。李杲還認為便秘與腎關系密切,因腎主水,開竅于二陰,腎水不足,則陰液虧虛,腎陽不足,氣化功能失常,津液失布,均可致腸失濡養,大便干結。肺為水之上源,主宣發肅降,主津,與大腸相表里,肺失宣降,一則大腸傳導無力,糟粕內停,二則津液失布,腸燥津虧,大便難下。正如《丹溪心法》言“蓋肺氣不降,則大便難傳送”,因此《醫經精義》曰:“理大便必須調肺氣也。”綜上所述,慢傳輸型便秘總屬本虛標實,因氣血陰陽虧虛導致氣機阻滯,大便內停,排出欠暢,在治療上也不僅僅限于潤腸通便,更應辨證論治,標本兼顧。
根據以上中藥的統計結果,按中醫標準證型辨證施治的占多數,主要為氣血虧虛證、脾腎陽虛證、陰虛證、肺脾氣虛證,無論是從中藥使用頻次還是使用中藥味數來看,補虛藥、理氣藥、清熱藥、宣肺化痰藥均較其他多,其中以補虛藥為主導地位,其次為理氣藥。這與脾胃的生理功能相符合,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順,脾胃虛弱,若一味補益,則會導致氣機壅滯,運行不暢,故在補益的同時常常配以理氣藥,使氣機條暢。
常用的健脾益氣藥有生白術、黃芪,生白術用量為9~60g,炙黃芪常用15g,生黃芪常用30g。現代藥理學證實生白術具有促進胃腸動力、增強結腸平滑肌收縮等作用,黃芪可增加腸管緊張度。常用的補血藥有當歸、熟地、何首烏,當歸作為此類藥物的代表藥,可補血活血、潤腸通便,可用于各類型便秘,用量常為5~30g,取其活血之功時常用15~30g。常用的補陽藥有肉蓯蓉、鎖陽,一方面可補腎助陽,助津液氣化,使大腸濡潤,大便得下;另一方面因其質潤可入大腸,具潤腸通便之功,特別是對于血虛津虧腸燥之便秘有不錯療效。雖《中藥學》中寫明其用量均在10~15g之間,臨床使用肉蓯蓉達30g、鎖陽達20g時,患者通便效果好,且無明顯副反應。
常用的補陰藥有沙參、麥冬。常用的清熱藥有生地、玄參,合用可滋陰潤燥,取“增水行舟”之法,麥冬多用20g,生地用量可達30g,玄參可用10~30g。常用的理氣藥有枳殼、枳實、木香,此類藥可行氣除痞,入脾胃、大腸經,一則理胃腸之氣,使氣機調暢,糟粕推動有序,大便得下,二則寬胸理氣,宣降肺氣,大便以通。
常用的宣肺化痰藥有苦杏仁、瓜蔞仁、桔梗等,現代研究表明,苦杏仁、瓜蔞仁富含脂肪油,能提高腸內容物對腸黏膜的潤滑作用,故潤腸通便作用頗佳,再者此類藥可宣發肺氣,使大便以下,起到“提壺揭蓋”之效。因苦杏仁有小毒,其用量常為10g,即在《中藥學》規定劑量范圍,其實最大劑量可達20g也無明顯副反應。瓜蔞仁多為15~30g。常用的瀉下藥有火麻仁、郁李仁,鮮少用攻下藥,不考慮峻下逐水藥,因攻下藥如大黃、番瀉葉、蘆薈等含蒽醌類,長期使用易導致結腸黑變病甚至引起結腸癌,故常用作用緩和、副作用較少的火麻仁、郁李仁等潤下藥。火麻仁用量為9~30g,郁李仁多用15g。
桃仁作為活血化瘀藥的代表,一則活血祛瘀,使大腸血脈通暢,濡養充分,潤腸通便,二則能降肺氣,下通大便,三則富含油脂潤燥滑腸,廣泛用于腸燥津虧血瘀肺虛便秘,雖有小毒,經反復臨床實踐用量可達15g。萊菔子味辛行散,尤善行氣消脹,通過調理胃腸氣機,降肺氣化痰,補瀉兼施助大便排出,用量10~30g。柴胡、升麻等解表藥可升清助脾運化,不僅使氣血生化有源,還可讓腸道蠕動有力,大便以暢。作為化痰藥代表厚樸,一方面消脹除滿,消積導滯,另一方面下肺氣,助糟粕排出。心主血脈,水谷精微經心化赤為血,柏子仁不僅養心安神,還可潤腸通便,常用于腸燥便秘,用量為10~25g。檳榔入胃腸經,尤善行胃腸之氣,氣行則助水運,從而緩瀉通便,對于緩解便秘兼腹脹患者的證候頗有成效,常用劑量為10g。
分析使用頻次排在前10的中藥:白術(35)、當歸(34)、黃芪(29)、火麻仁(29)、甘草(27)、肉蓯蓉(27)、苦杏仁(25)、枳殼(24)、枳實(23)、生地(22),根據其功效分別屬于補氣藥、補血藥、潤下藥、補陽藥、宣肺化痰藥、理氣藥、清熱涼血藥,這與中醫將本病歸于“虛秘”,屬于本虛標實之證的觀點是相符合的。因此通過分析用藥頻次以藥測證,根據中醫學審證求因理論,大致可以認為慢傳輸型便秘主要可以分為氣血虧虛型、脾腎陽虛型、陰虛型、肺脾氣虛型。
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表明,中藥治療慢傳輸型便秘在減輕患者證候、減少不良反應、降低復發率等方面有其獨特優勢。本文通過檢索近7年內有關中醫藥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各類文獻,對其使用中藥頻次進行分析,對慢傳輸型便秘的用藥規律有了更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