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琴
烏海市烏達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中醫科,內蒙古烏海 016040
補陽還五湯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病臨床觀察
王月琴
烏海市烏達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中醫科,內蒙古烏海 016040
目的探討并觀察補陽還五湯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病的臨床作用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差異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前列腺素E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肢體功能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ABI變化,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者在基礎治療上加用補陽還五湯,效果顯著,值得應用與臨床推廣。
補陽還五湯;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病;臨床觀察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是血管科常見病、多發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多伴有下肢發涼、間接性跛行以及肢體疼痛的癥狀,主要發病人群是中老年人群[1]。當發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時,最明顯的就是患肢有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和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如果任由病情繼續發展,患者會變得無法行走,安靜時尤其是夜間腿也會疼痛。心血管臨床有關報道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在我國主要發病人群集中在60~75歲之間,發病率占到17%,還具有較高死亡率。盡管醫療技術發展較為迅速,但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截止到目前為止尚無有效治愈方法。該次研究為探討并觀察補陽還五湯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病的臨床作用效果而開展,干嘛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0月間該院收治的5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5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差異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5例。治療組年齡在55~82歲之間,平均(60.21±2.65)歲;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單側肢體動脈病變14例,雙側下肢動脈病變16例。對照組年齡在54~82歲,平均(60.21±2.65)歲;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單側肢體動脈病變16例,雙側下肢動脈病變14例。治療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相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以及調整血脂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前列腺素E治療,靜脈注射。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方劑:基礎方:黃芪 25 g、川芎 25 g、紅花 20 g、桃仁 20 g、當歸尾 15 g、丹參 15 g、三七 10 g、柴胡 10 g、瓜蔞 10 g、薤白8 g、地龍8 g;對血脂高患者加用山楂20 g、桑寄生10 g;對血糖高患者加用天花粉10 g、淮山藥20 g;對心悸患者加用黨參20 g、棗仁20 g;對小便不利患者加用茯苓10 g、澤瀉10 g。用煎藥機濃煎,取300 mL藥劑,1袋/次,1袋 150 mL,2次/d口服。
觀察患者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測量踝-肱指數,評定該次治療效果,參考1995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修訂的近期療效標準[2],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可步行1 000步以上,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相較于治療前有所減輕,可步行300~500步以上;無效:未達到上述治療效果。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ABI數值分別為 (0.67±0.22)、(0.79±0.23),治療組治療前后 ABI數值分別為(0.70±19)、(0.94±0.26)。 對比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ABI變化,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以肢體缺血及微循環障礙為表現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狹窄、閉塞,引起血液供應不足而形成,好發于中老年人,并伴有遺傳傾向,呈現出低齡化趨勢,以患肢末端發冷、麻木及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臨床表現,病情嚴重者伴組織壞死感染[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因而,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療逐步發展為現代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受我國人口老齡化影響,再加上人們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明顯升高[4]。我國近年來,各大醫院收治下肢動脈硬化的病人逐年增多,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已占到血管外科疾病的50%~60%,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已經成為血管外科動脈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種。隨著血管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臨床上也越來越重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為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做出努力。
中醫學認為下肢動脈屬于“脈痹”范疇,發病機制在于機體內氧氣不足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機體血行阻塞、脈絡不通,然后發生血流受阻,并產生局部疼痛,出現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王清任《醫林改錯》中的補陽還五湯,方中選用的中藥多具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對氣不能行、血不能榮、瘀滯脈絡具有平衡氣血的作用,經常被認為是治療因虛致瘀的經典方劑,將其應用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中,當歸、丹參、川芎,且黃芪善壯衛氣,當歸善入營血,兩者相配又有調和營衛之用;再加上歸尾、川芎、三七、柴胡等起到活血和營、通絡止痛的作用,配合瓜蔞、半夏、石菖蒲理氣化痰,發揮赤芍行淤止痛、涼血消腫的作用,多種中藥藥性聯合,效果較為顯著[5]。此次研究的治療結果也證實了這一論斷,治療后結果顯示,加用補陽還五湯的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ABI變化,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補陽還五湯聯合常規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改善臨床癥狀、血管功能以及降低血脂,適合患者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對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者在基礎治療上加用補陽還五湯,效果顯著,值得應用與臨床推廣。
[1]王慶凱,姚瑋,王慶利.補陽還五湯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4,11(1):29-30.
[2]王奇奇,劉源,馬君龍,等.補陽還五湯干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腔內介入治療后療效的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15,23(6):15-16.
[3]吳剛.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44例[J].河南中醫,2015,44(9):2217-2219.
[4]王萌,洪陽春,李珍.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9(3):226-231.
[5]趙瑾.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介入治療并發癥相關因素的分析及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3(4):37,41.
R271
A
1004-6569(2017)07(a)-0160-02
王月琴(1967-),女,河南上菜人,大專,中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大內科。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