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娟
“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的概念。“一帶一路”是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10月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簡稱。它承載著合作與發展的理念,旨在借用古“絲綢之路”之名,重新打通貿易通道。主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經濟合作關系,一同打造經濟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背景。“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非、歐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廣義的“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現代背景,著眼于當今世界經濟復蘇慢,發展差距大,世界各國發展問題嚴峻。而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建設“一帶一路”,堅持區域開放合作精神,促進經濟要素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協調各國經濟政策,一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符合國際社會根本利益。
“一帶一路”意義。第一,目前我國各地區發展差距較大,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于東部和中部地區任然落后,尤其是城鎮化建設相對緩慢。在“一帶一路”中涉及的省份,大多是西部民族地區,主要包括新疆、甘肅、陜西、青海、西藏、寧夏、內蒙古、云南、廣西等。“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實現東、中、西部地區的相互聯通,實現優勢資源的流通,加速城鎮化建設,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第二,“一帶一路”有利于我國經濟多元化發展戰略的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為中國各地區和沿線國家、地區帶來更為密切的合作,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三,“一帶一路”的建設更是我國向世界宣告和平的新的開端。古絲綢之路就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產物,它象征著和平、友好與合作的精神。當今“一帶一路”戰略更是傳承了古絲綢之路的美好理念,為戰略沿線國家和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開辟新的道路。
民族地區城鎮化
城鎮化概念
隨著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城鎮數量在世界各地急速上升,再這樣的發展場域內,城鎮化的概念成為了學術界的熱點。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現象和概念的提出都相對晚了一步。我國學術界普遍的認為城鎮化是指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對農村不斷的影響,農村人口不斷的集中,集中點不斷地擴大,并且人口農業逐漸城市化的現象。
民族地區選擇“城鎮化”道路的必然性
我國西部民族地區歷來生活的自然環境就較為艱苦,綜合歷史、經濟等諸多原因,形成長期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狀況,造成了很多的資源浪費現象。并且民族地區大多都是靠第一產業作為支柱,第二、三產業發展比較緩慢,經濟結構處于初期的工業化階段。而“城鎮化”過程正是對自身和周邊資源優化配置,調整整體產業結構的一個發展過程,所以民族地區選擇城鎮化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勞動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而民族地區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使得自身勞動者的素質不能達標。但是城鎮化對資源重新分配租對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為民族地區發展了第二、三產業,隨即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樣一來,民族地區的就業壓力得到了緩解,城鄉差距被大大縮小,進一步維護了民族地區的社會安定,從真正意義上步入了小康社會。也實現了各個民族共發展、共發展的奮斗目標。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城鎮化建設為民族地區帶來的新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的本質是對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進行優化配置,讓整體的經濟發展由區域的發展來帶動進行。而應時代發展而生的“城鎮化”是對城鄉結構的重新布局,達到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從而為地區的發展尋找新的支柱。兩者在目的、行為原則上有著很高的契合度,都是對區域發展政策的不斷完善,促進各地區共同協作發展。
帶動了農業經濟新的發展趨勢
少數民族地區往往擁有一些自身的特色農業優勢,但是在落后的交通田間的制約下,使得這些特色農業發揮不了應有的經濟帶動作用。但是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將會把這些特色農業進行重新的集約化開發。一帶一路的實施為西部民族地區打通了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將民族城鎮地區打造成了特色農業資源的流轉據點。并且在民族地區城鎮化的過程中,周邊的信息通道、運輸通道和相應的一些配套服務都開始快速完善,這樣一來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呈現出了集約化、現代化的新的發展趨勢,有效地帶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加快了民族地區的工業化進程
“一帶一路”所經過的西部民族地區,在地理位置上更加靠近歐亞大陸,但是由于以往流通不便利,使得很多蘊藏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有色金屬等無法順利輸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這些能源的輸出提供了有力的輸出優勢,并形成系統完善的產業鏈條。產業鏈帶動產業集聚,產業集聚又從另一方面推動了城鎮化發展,這些有利的條件都使得民族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城鎮化發展為過剩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保證了民族地區的社會安定與和諧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新型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產業集聚和行業發展,為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保障。因此,堅持“新型城鎮化”戰略,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向外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村人均資源占有量,增加勞動力收入。另外,新型城鎮化過程就是人口大規模從農村遷移到城鎮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提高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使用率,直接推動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公共服務的完善,城鎮商品化和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
“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城鎮化為民族地區帶來的諸多有利條件,但我們也應該考慮到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在這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理智地看到事物的弊端,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具體如下:endprint
要保護好民族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維持民族地區良好的生態平衡,走綠色、生態、環保的發展之路。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都普遍存有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的滯后因素,雖然在國家近些年的發展扶持下,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是粗放的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民族城鎮化的預期效果,并加大了今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難度。
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進行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民族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要以走綠色、生態、環保的發展之路為核心發展理念,實地的科學考量,城鎮建設地的資源容量和環境承受度,合理的制定城鎮建設規劃,并進行科學合理的部局,要把資源環境承受力和產業發展一起統籌考量,以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為一切城鎮建設活動的前提,科學合理的推進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要保護好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做好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精神世界的內核和基礎,也是少數民族人與自然界和社會及人相處的基本原則的源本之處。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無疑會被帶動得加速進行,當大量的少數民族脫離他們原有的民族文化場域的時候,很多文化的功能便會被快速削弱甚至消失,功能的消失使得這些文化漸漸被擱置,不被想起。加上外來文化的強烈撞擊,少數民族文化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得到好的傳承而不被消融同化那是很難得。為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讓少數民族留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必須在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帶一路”的戰略優勢,為少數民族文化尋找新的發展契機,幫助他們在新的傳承道路創新發展,在避免消融的同時,利用民族文化為自己開拓出一條新的謀發展道路。
要加大民族地區的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的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民族地區的大都是處在偏遠地區,且地廣人稀,基礎設施建設很費時費力,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仍處于一個普遍落后狀況。雖然近些年,國家和各級政府對民族地區都進行了大量的資金投入,也給予了一定的政策,隨著城鎮化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也完善了很多,但是民族地區的經濟基礎不夠扎實,規劃水平也還沒有成熟,所以要把“一帶一路”戰略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在民族地區加大力度,給予科學的管理和經營,扎實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
要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的教育
當前,我國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還是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這已成為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重大障礙。發展教育有利于加速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就業,也能更好地保證民族地區城鎮化順利實施。但是在民族地區目前教育事業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育經費不足、教學條件差;教育結構不合理,缺乏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不穩、老師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學生輟學問題嚴重等。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城鎮化過程中的助推器,要想盡快走出以上困境,可以盡力地利用“一帶一路”戰略的優勢,更新教育觀念,通過與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可以拓寬教育投入的渠道,為教育進行有效的融資;加快教師隊伍的培養,合理利用師資力量;加快教育布局和結構的調整;加快培養適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族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