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紅芹
最近,國家運用經濟和行政手段.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調控.從金融方面看.調控已初見成效。實施貨幣政策從深層次分析,由于涉及全局性的經濟環境,即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經濟協調、高質量的增長,因此,對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效應,是需要深入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調控
貨幣政策的運用可以分為從緊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般來說,從緊的貨幣政策旨在減少貨幣供應以實現經濟緊縮,而貨幣政策的擴張則是為了增加貨幣供給以實現經濟擴張。在宏觀經濟需求子系統中,貨幣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用以調控其系統輸出總需求和總投資需求,使總需求按希望的增長率增長,而總投資增長率約低于總需求增長率。作為供給與價格子系統的輸入,總需求和急投資影響著此一子系統的輸出通貨膨脹率和總產出增長率。這樣,貨幣財政政策實際上最終調控著通貨膨脹率與總產出增長率。
在當前技術進步系數、管理水平、人口素質和就業增長率等條件下,政府可根據實際經濟情況來制定貨幣政策,把控制總需求和總投資需求作為中間目標,并使總需求的增長率約高于國民經濟潛在產出增長率,總投資增長率約低于總需求增長率。貨幣政策調整的反經濟周期指的是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的“風”。當經濟快速增長,增加通脹壓力,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提高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貨幣供應和信貸緊縮,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相反,當經濟增長下降的速度,或者經濟衰退的風險,貨幣政策是減少利率增加,總貨幣和信貸供應,保證供應的流動性,刺激投資和消費。在經濟低迷時期,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面對金融機構或企業短期融資,中央銀行融資的金融機構,促進貨幣信貸合理的穩定增長,改善融資環境,維護投資者的信心,對經濟增長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摘要貨幣政策的反經濟周期調整的應用,旨在調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貨幣政策對金融體制改革的調控
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杠桿,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更為重要的是要配套改革,特別是與財稅、投資、物價等體制配套改革。所謂強化,就是要加強對貨幣政策的宏觀監測,加強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管理:所謂分離,就是要把貨幣和資金分別管理,人民銀行管理貨幣,專業銀行、商業銀行管理資金.人民銀行不辦理具體信貸業務,不實行利潤留成制度;所謂純化.就是人民銀行要與自辦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公司脫鉤.人民銀行員工應少而精.其待遇應有相應辦法解決。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配套改革,多年的實踐證明,沒有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的配合、支持,就無法形成獨立的貨幣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宏觀調控中,財稅政策的改革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從貨幣政策思考,配套改革是:一要解決財政赤字擠銀行問題,借鑒西方國家經驗,財政赤字可以通過發行國庫券解決;二要解決信貸資金財政化,財政資金信貸化問題.改革要重建財政、銀行分工界線和職能;三是解決稅前還貸問題。這個問題不僅要從政策上講,而且要真正落到實處;四是財政要采取措施,給國家銀行補充自有資金,使其達到資產總量8%的水平;五是解決企業政策性虧損撥補的問題。屬政策性貸款,財政最好實行貼息政策,財銀雙向配套改革,是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對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的調控
事實證明,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的兩個目標之間存在著持續的沖突。為了降低失業率和增加雇員人數,我們必須增加工資。如果貨幣工資的增長太小,沒有明顯的角色在促進充分就業,如果貨幣工資增長太大,導致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增長,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的沖突兩個目標價格和就業。例如,在70年代前實施西部擴張政策,不僅有助于實現充分就業和刺激經濟增長,而且還會導致滯脹局面。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物價的上漲。在分析價格上漲原因的基礎上,解釋了過去100年的經濟歷史也說明了這一點。有些人做了這樣的分析,數據在過去的100年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進行了分析,除了經濟危機和經濟衰退,經濟周期的正常生長,價格水平的上升,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情況更加嚴重。在經濟增長時期,沒有哪個國家的物價上漲。就我國而言,過去幾十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現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進入滯漲階段后,一些國家甚至處于經濟衰退或停滯的階段,價格水平也呈現上升趨勢。從西方貨幣政策的實踐來看,保持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是不容易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傾向于對經濟發展給予更多的考慮,并追求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例如,信貸的擴張和投資的增加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貨幣的數量和價格的增加。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
(作者單位:泰州醫藥高新區財政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