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瑩
摘要:美國在高校高水平足球隊的培養模式上成績突出,本文從球員選拔、學習管理、課余訓練、競賽制度等四個方面對中美高校高水平足球隊培養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針對差距提出了相應的改進中國高校高水平足球隊培養效益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高校高水平足球隊;培養模式;比較分析
中國足球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已經跟不上現代社會的要求,足球負能量已經嚴重影響了它的正常發展。這一切就在于我們金字塔的基礎不夯實,也就是運動員的選拔和培養模式不科學,都缺乏應有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前幾年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為代表的高校高水平足球隊的“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曾風風火火,現在也逐漸淡出視線。今天我們把目光投向世界體育強國美國。雖然美國的足球水平在世界上難稱一流,但其高校培養和選拔機制模式很值得我們學習。
一、選拔與學習
在美國高校足球運動員的選材由足球主教練負責。招生前他們到全美中學生足球聯賽的賽場挑選運動員,并給選中的運動員發邀請函,或者是足球運動員寫自薦信自薦。具有自主性、靈活性、機動性特點。美國高校足球運動員的選材途徑基本上有2種。一是高校根據自身情況從各地區高中選拔,二是通過提供獎學金來吸引各地優秀的運動員,但這種比例較低。在中國,高校足球運動員的招生根據教育部規程和學校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招收足球運動員并不普及。而且中國高校足球運動員的選拔途徑以競技為主,一般有3種。第一是各省(市)的專業足球運動隊的退役或在役運動員;第二是省市體校等未入選體工隊一線隊伍的學生;第三是應屆的高中畢業特長生。其中退役的各省(市)專業足球運動員是主體。與中國運動員根據自己的運動技術水平的等級而獲得高考加分不同的是美國高校足球運動員的錄取條件是文化課考試成績和足球技術水平都達標。相比較之下,在錄取上中國側重技術標準,而美國則相對較看重文化標準。比如,NCAA規定中學畢業生在高中階段各科平均成績達到C并在SAT(學術傾向測試)中獲得700分才能有資格被錄取參加大學運動隊。否則該運動隊也將受到處罰。可見,中美比較球員組成大相徑庭[1]。按道理講高校運動員的優勢應是文化基礎。但是,中國高校運動員的選拔機制造就了與美國高校運動員的差距。加之,進入高校后偏重運動成績忽視文化提升,運動員的文化氛圍越走越遠。
二、學習管理
學習管理主要是指文化學習管理。美國各學校普遍實行學分制,學生選專業的自由度較大,學籍的管理非常靈活。但是為了防止這種靈活性所帶來的球員文化學習管理的困難,NCAA在其章程中給出了許多“禁止性條款”[2],違反有關規定的選手將取消參賽資格。當然在實際中,美國多數高校對球員文化學習的管理較為松懈,只是為了滿足NCAA要求保證球員的參賽資格,同時要達到順利畢業的學分要求。相比之下,中國高校對學生球員的文化學習管理比較嚴格,相關制度比較健全,比如體優生學籍管理辦法、體優生守則及獎罰辦法、體優生政治思想管理規程等。但缺少類似NCAA章程那樣的國家層面的法規對其進行宏觀控制[3]。
三、課余訓練
中國高校足球隊的訓練安排比較簡單,基本按照學期同步進行。春季和秋季開學開始訓練,期末訓練結束。寒、暑假的訓練則根據比賽任務臨時調整。球隊每周安排5次訓練課,從周一到周五,每次訓練2小時左右。由于缺乏比賽任務,因而訓練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連續性比較差,效果不明顯。美國高校的課余訓練重點安排在秋季,而春季訓練則著重于發現和培養新人。基本上保證每周有6次訓練,每次訓練大約在3小時左右。全年的訓練都有嚴格的計劃和針對性的安排,訓練緊緊圍繞著比賽進行[4]。此外,在運動員的訓練態度上也存在明顯差異。調查顯示,由于缺乏相應獎勵制度、學習壓力太大、比賽太少等原因,中國高校足球運動員中有約五分之四認為自己不能全身心地投人訓練;而近九成的美國高校足球運動員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這主要是因為運動員參加訓練的目的很明確:首先,通過在訓練和比賽中良好表現獲得豐厚獎學金;其次,在訓練中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為畢業后參加更高水平的足球聯賽打基礎。
四、競賽制度
目前,中國高校足球隊的數量在10支左右,而真正擁有高校足球隊的學校有3-4所,例如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運動員的訓練、學習以及日常生活都在學校。一般而言,球隊基本上每年只能參加全國高校足球聯賽一項比賽,比賽的場次約在10場左右,校際間的友誼比賽基本上沒有。在美國,參加NCAA1級聯賽的高校足球隊伍大約有280支左右,參加NCAA2級的足球隊伍大約在110支左右,參加NCAA3級的足球隊伍大約在390支左右。NCAA1級的球隊水平最高,然后逐級遞減。平均每支美國高校足球隊伍每年大約有25場左右的全國聯賽,加上社區間、校際間的友誼比賽,因此一支高校足球隊伍一年最少要參加40場左右的比賽。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高校足球隊伍每年參加的比賽非常少,鍛煉的機會不多,而美國高校足球隊參加的比賽多,隊員、球隊以及教練都能從中獲得很多的經驗和教訓。
五、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受中國傳統的運動員培養體制的影響,在外部領導、校內管理、教練管理、球員選拔、學習管理、課余訓練以及競賽制度等七個方面,中國高校足球隊與美國存在明顯差距。這就對我們的傳統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所以,我們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來加以改進。
1、以“體教結合”為主導培養理念
“體教分離”的意識在中國已經根深蒂固,這也是制約中國高校高水平足球隊培養和發展的思想障礙。我們必須要樹立和強化“體教結合”的培養理念,打破思想障礙。現階段是第一階段,重點“體育回歸教育”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正在走的就是這條道路;第二階段是教育和競技體育的高度一體化。
2、完善招生渠道,籌劃后備人才培養
應該在教育部的宏觀領導下賦予招生學校更大的自主權;辦隊高校應重點關注職業隊二線運動員中未能上一線隊伍的、仍有較大運動潛力的年輕運動員;辦隊高校應加強與省內外的足球傳統項目中學結合建立自己的足球人才培訓基地;提前籌劃隊伍后備人才的培養,建立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訓練體系。
3、提高教練員專業化水平和職業化程度
對高校內部具有潛質的體育進行系統的選拔和培養,同時注意從體育院校足球訓練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中選拔師資;建立專門機制以聘請國內外敬業的專家型教練,并可以結合球隊開展教練組分工執教;高校和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應積極支持國內高校教練與美國等學校體育發達國家的高校教練進行互訪交流;相關部門和協會應對高水平足球隊教練員提出執教資格及能力基本要求,并建立定期的培訓機制。
4、健全聯賽制度,增加校際和社區比賽場次
全國大學生體協應對大學生參賽資格的范圍明確定義,嚴格參賽資格審查制度,健全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確保參加聯賽對高校足球隊以及球員的技術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一方面鼓勵高校之間建立校際友誼賽機制(可以逐漸升級為局部的校際聯賽),另一方面鼓勵高校足球隊積極推動和參與社區友誼賽,這樣既能增加比賽場次,又能擴大高校足球隊的社會基礎和社會影響。當然,所有這些方面的正常運轉都需要經費支持。所以,辦隊高校既要采取上述諸項措施在有限經費內取得較高培養效益,又要積極地拓展經費籌集渠道以謀求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加奎.中美高校競技體育管理模式探析——管理機構和運動員管理部分[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1):44-47.
[2]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因素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4):15-22.
[3]龔潔蕓,許沁.“體教結合”成校園足球發展之本[N].解放日報,2015年7月15日,第004版專題.
[4]李衛東,何志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1(3):106-108.
(作者單位: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 濟南 250103)